吴丽萍
典故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通俗地讲, 所谓“典故”,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或句子。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典故因其凝缩委婉的特点而深受写作者的喜爱。合理适当地使用典故,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等艺术效果。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多处用典,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
诗歌颔联化用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新亭对泣”的典故:“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诗用典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可人民多已不见,故以“新亭对泣”表达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怆怀故国的心情。
颈联“芦荻秋”引用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表达将为国殉难的决心。这里有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零苦!“旧家燕”是引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家燕现飞往何处?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去安身呢?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怎一个悲凉凄惨了得!
尾联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诗人也不愿离此而去,但元军不让诗人在此久留,因此肉体留不下,就让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吧。诗歌用典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的豪情壮志。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众所周知,辛词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为主旋律,即使用典,也必反映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这首词化用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之愤慨,让人动容。
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使人目不暇接。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词中,用典的词竟占“六分之五”,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这首词上阕末句连用三典,“马上琵琶关塞黑”引用了昭君出塞的史实。“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实。“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妫归陈的史实。连用典故,格式整齐,结构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如此佳句古难觅,而辛氏似可信手拈来。
下阕中,“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的典故。李陵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易水萧萧西风冷”,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去时高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后杞菊赋(并叙)
苏轼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椽属之趋走。朝衙迭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这是苏轼作的一篇“自嘲”散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府。这篇文章一共用了七个历史典故,用典恰当、妥帖,揭示了苏轼忧患仕宦人生的难言之隐。这年密州(即“郊西”)蝗虫成灾,疾疫流行,农田荒芜,民不聊生。“东南至于江海,西北被于河汉,饥馑疾疫,靡有遗矣。”(苏轼《密州祭常山文》)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政治旋涡,苏轼仍以超然的情怀,从杞菊的民生滋味中吸取了儒佛道的治政哲理,把人生看得淡然,认为不论什么样的身份人物,最终都将“归于一朽”。此文后被诬为是在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
文中“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一句典出《后汉书·列传七十二》。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沛王刘辅等五王宴请井丹,井丹拒绝赴宴,信阳侯把他骗了去。五王给井丹准备了粗茶淡饭(即所谓“麦饭葱叶”),井丹推去不吃;五王撤去“麦饭葱叶”换成丰盛的美味佳肴,井丹这才大吃起来。本文反其意而用之,昔日井丹推去“麦饭葱叶”而不食,而今太守连这些粗茶淡饭都吃不上,只有用草木充饥而已!即使弄到一点“麦饭葱叶”之类的粗茶淡饭,苏轼一想到灾民的饥饿苦难,就“对案颦蹙,举箸噎呕”,难以下咽。
“或糠核而瓠肥”句典出《史记·陈丞相世家》。丞相陈平年轻时长得又高又胖,有人问他:“你家很贫穷, 你是吃什么食物长这么胖的呢?”他嫂嫂说:“吃粗糠罢了!”“或粱肉而墨瘦”句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十八,说陈思王曹植很瘦,虽说吃的饭食精美,但长不胖。苏轼用这两个典故说明饭菜不在于好坏,为自己吃糠咽菜而解脱。
“何侯方丈”句典出《晋书·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奢华”,面前一丈见方的桌案上都摆满了美味菜肴,“食日万钱, 犹曰无下箸处”。“庾郎三九”句典出《南史·庾杲之传》。庾杲之,字景行,官任尚书驾部郎,但生活清贫,每日只吃韭菹、瀹韭、生韭三种蔬菜,任昉曾开玩笑说:“谁说庾郎贫穷,他每餐就吃二十七个菜。”因为,“韭”与“九”谐音,三韭(九)等于二十七。前典说何曾真富,食品精美丰盛,后典说庾杲之假富真贫,所吃二十七个菜不过是“三韭”。苏轼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不论丰约贫富,都不免一死,即“同归于一朽”。
“庶几乎西河”句中“西河”指孔子的弟子子夏,也叫卜商,活了一百岁。“南阳之寿”句典出《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南阳郦县有菊水,太尉胡广饮此水治好了多种疾病,近百岁才寿终。“西河、南阳之寿”说长寿,用来说明以杞菊充饥,兴许还会长命百岁呢!
《随园诗话》有专门一段论述“用典”的文字:“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尝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袁枚在此处言作诗不用典故,并不是因为他不知典故,而是早已将典故烂熟于胸。这是用典的最高境界。因此,若用典过滥,人们就贬之为“掉书袋子”,故意卖弄,则不可取;可用典恰到好处,却足以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达到古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