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慧
摘 要: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介入微课时,课前制作,重在结合语境;课中介入,意在抛砖引玉;课后应用,更在巩固延伸。实践证明,微课能够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保驾护航,能够以“情趣化、形象化、高效化”赢得师生的喜爱,并真正作用于教学,增值于课堂,助力于学生。
关键词:微课介入;结合语境;抛砖引玉;巩固延伸
新的时代背景和课改理念下,小学生数学作业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公式、法则、计算,也应该是温馨的游戏、日记、综合性实践活动等等。就小学数学日记而言,不是无病呻吟,不是胡编乱造,不是强迫命令,而是基于孩子们当下真实的遭遇和体验有感而发,因而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兴趣,更能锻造其思维、陶冶其性情、发展其素养。
一、生活场:由单项理论到生活实践
都说,小学数学应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确,当数学与生活深情“拥抱”时,孩子们乐学、愿学、善学;当数学与生活深度“接轨”时,其所学所得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而引领孩子们撰写数学日记,恰恰是数学生活化的必然选择和应有之义。
例如学完小学二年级数学《分米和毫米》后,有一道实验: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第一天:我种了一个大蒜头,天天换一次,早上、中午、晚上分别观察一次,它一天长一点点,头顶像根针一样细小,已8毫米,所以我给它取名快乐的大蒜头。
第二天:今天,我又和我的大蒜头见面了,它已经长出了芽头,顶上像小草一样,我帮它量了量是:11毫米
第三天:我的大蒜头又长高了一点点,它真是多么可爱呀!我一吹,它就向我招手,我很喜欢它,今天我又量了量,它已高26毫米了。
第四天:今天,大蒜头又长了一点点,碧绿碧绿的,就像刚刚洗过澡一样,亮晶晶的,靠近它一闻,还有一gu浓浓的味儿,它长的可真快,已长到了25毫米。
第五天:大蒜头又长了许多,我今天给它洗了一次澡,它绿油油的,已长到了36毫米。
第六天:我的大蒜头好奇怪,jing然有三片叶子,真是了不起,,它已长到了45毫米。
这样的数学日记与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仅进一步巩固了“分米和毫米”等数学知识,而且活泼泼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增进了孩子们对数学的亲切感,进一步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之理论,何乐而不为呢?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的数学日记少一点理论空讲,多一些生活实践,少一些胡编乱造,多一些真情实感,以此实现真切、坦率、自由的表达。
二、个性场:由整齐划一到个性多元
当下,部分教师布置整齐划一的数学作业之现象仍然比比皆是,由此造成的费时低效、千人一面和個性堙没的后果,也是得不偿失的。“能够从众生中‘拎出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1]数学日记的撰写恰恰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恰恰可以打破这种“整齐化”和“单一化”。因为日记毕竟是个性化的劳动,毕竟是基于个人所思所想后的“结晶”,其背后“站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
比如,学完《对称平移和旋转》后,教师让孩子们写数学日记,以下日记就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日记一:原来“汽车行驶”和“车轮”是不一样的,“推开窗户”和“推开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平移”,后者是“旋转”……
日记二:在1到9这些数字中,有很多对称的地方啊,今天我就在这些数字中画了对称轴,发现“3、8”等都是对称的……
日记三:今天,我在家中亲自观察阳台或厨房中推拉门的“平移”现象,感觉很有趣啊,平滑门”和“各种带合页的门或窗以及旋转式自动门”是不一样的……
瞧,同样是“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但因为日记撰写而呈现出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个性理解,不一样的体验感受。这样的日记作业对于师生而言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也是对当下雷同作业、机械作业、陈旧作业的一种有力的回应,对改变当下部分学生厌烦数学、逃避数学作业之现象或有帮助。
三、拓展场:由基于教材到开放探究
好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拘囿在课堂,不能仅仅基于教材,而应有更多的“延伸点”和“拓展点”,有更多有意义、有分量、有价值的开放探究,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而引领孩子们撰写日记为孩子们的开放探究提供了契机。的确,凭借日记“随时随地随意”的特点,孩子们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深入探幽”,可以“开枝散叶”,以此步入数学的密林深处渐行渐深。
比如,学完《圆的认识》后,有的学生在日记中探究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等极具价值的问题,从而把目光投向现实中的数学;有的表达了阅读《周髀算经》之后的心得,把目光投向了古代书籍中的数学;有的从天坛、杭州玻璃穹顶、表、圆镜等“物”中之所以是圆形的启发中,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宽阔的数学的乾坤中……
这样的数学日记基于教材,但超越了教材;基于学生现有经验,但开启了未有经验的大门;基于当下,但延伸到了更为博大、更为丰富、更为多彩的未来,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2]或许,孩子们撰写的日记有点稚嫩,有点粗糙,有点“前后不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数学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萌芽、思维眼界的开阔、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是数学学习中更加需要的境界。为此,我们需要凭借撰写数学日记等更为丰富多彩的载体,重构数学作业的框架与路径,给学生腾出施展思维拳脚的更大舞台和空间。数学教师,应该是这种日记作业的策划者、参与者和更新者。
参考文献:
[1]李之龙.从众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3):1.
[2]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