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喜剧形式中的“歧义型”幽默

2018-04-26 09:36王晨
文教资料 2017年31期
关键词:幽默歧义典型

王晨

摘 要: 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说话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运用歧义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喜剧形式给观众带来幽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何做到兼顾效果达成和符合规范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设计思路的严谨和巧妙并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喜剧形式 歧义 幽默 典型

引言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1952)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表达出的效果就是说话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这里是把“歧义”与“费解”、“堆砌”并列,称作表达的语病之一。而歧义研究的开始则是赵元任先生所著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文章探讨了关于歧义的定义、分类、成因、分化、消解及歧义度等问题。此后,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现代中期以后,关于歧义的研究更多,研究的方面更细化。王维成(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柳广民(1995)根据歧义源推算出了歧义类型的歧义指数。尤庆学(2000)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考察了歧义结构的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可见,对于歧义这一概念,前人已经有了深入研究的意识,并且开始试图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对,研究也从单一的举例说明开始向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转变。因此,借用前人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贴近大众生活的材料出发加以分析。

在春节联欢晚会、庆祝晚会中,相声、小品作为比较典型的喜剧类作品走进大众视野。我们注意到,幽默、诙谐的语言是抛出各种笑料包袱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经典桥段中带有歧义的字词或句子,进行数据的分析讨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对于此种表达形式利弊谈谈看法。

本文的语料主要分两个来源:小品来自于2013年至2015年的春节联欢会中筛选的部分作品——《今天的幸福2》、《你摊上事儿了》、《扶不扶》;相声举例主要选自郭德纲、于谦《西征梦》、《你得娶我》、《新文字研究》及苗阜、王声《满腹经纶》。总计7个作品,34000余字。

我们将收集到的45个例子的产生原因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类,分别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语用歧义和不确定。经过统计,语音歧义总计23个,其中同音词4个,占比8.89%;多音词4个,占比8.89%;谐音14个,分别为相同音5个,占比11.11%,相似音9个,占比20%;方言與普通话的差异1个,占比2.22%。词汇歧义总共13个,其中多义词7个,占比15.56%;同形异义词1个,占比2.22%;缩略词5个,占比11.11%。句法歧义2个,均为层次划分不同,占比4.44%。语用歧义共5个,其中背景知识缺失3个,占比6.67%;原始信息缺失1个,占比2.22%;心理倾向影响1个,占比2.22%。不确定的共两个,占比4.44%,此文将两个例子剔除,不作讨论。

表1即统计表格,以此引出下文,作具体分析。

表1

由以上数据可知,所分析的作品中,大部分由歧义制造的幽默效果多数还是运用语音歧义,其次是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还是比较少的。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语音歧义在现场展示的时候,是让观众或者听众能够比较直观反应的,我们可以发现,在语音歧义中,谐音占了接近三分之二的比例,说明谐音还是一种比较常运用的形式。其次是多音词和同音词,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造成的歧义是比较少的,在这里几乎不作分析。对于词汇歧义方面,由直接的音转换成词,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储备,因此,这里比较多的词汇歧义原因还是常见的多义词居多,其次是缩略词,最少的是同形异义词。由上表可知,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这种不直观的“拐弯”式的产生原因还是不太常用的。以下就不同的原因作了举例分析。

一、产生原因。

(一)语音歧义

1.同音词

同一个语音形式代表几个不同的词叫同音词①。同音词分为异形同音词和同形同音词两类。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口语的环境下,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境判断具体所属的类别。喜剧往往通过这样“张冠李戴”的方式,说明了自己的幽默。

(1)老板:给你留门啦!郝建:听着没有,多么蹊跷的留门!(推门进来)老板你人呢?给谁留门呢这是?是我!问心无愧的郝建呐!老板:什么?我听不清!我洗澡(枣)呢!你过来说!郝建:哎呀!我就先不过去了吧!老板:你真会赶时候!正好,我刚洗的澡(枣)。(端着枣出来)郝建?郝建:(看见老板跑过去)啊,老板!原来你洗的是能吃的大红枣啊!呵呵!(吃了俩枣)。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在小品的情景中,对话双方由于门的阻隔,不能直观地看到对方,因此引出了“洗枣(澡)”这样的同音词造成的歧义。

(2)郝建:我俩还有啥好说的?(拿水果)要梨不?郝建媳妇:离?!嗯呜呜呜呜……郝建:我是问你要梨不?郝建媳妇:离就离!郝建:我说的是苹果柿子李子栗子那个橘子呀!!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上述的两个例子属于同一类。在小品的情景中,对话双方由于一些道具的阻隔,或者情景中情绪的干扰,不能直观地看到对方,所以引出了“洗枣(澡)”、“梨(离)”这样的同音词造成的歧义。

(3)苗阜:为什么呢?王声:梵文呐!苗阜:不都简化了吗?王声:繁体的繁啊!苗阜:你说的繁?王声:印度翻译过来的,梵文。

(节选自苗阜、王声《满腹经纶》)

(4)苗:《哪(nǎ)托闹海》,我最喜欢的故事。王:哪托(脱)都能闹海?只要你在海边脱。

(节选自苗阜、王声《满腹经纶》)

(3)和(4)也属于同一类。通过两个异形的同音字,让人代入自己的理解,“想入非非”,在引出原本要表达的字后产生笑料。

由以上例子可知,利用同音字造成双方理解的差异,表演时表演者也会配合夸张的表情,引起观众的注意,使笑料包袱抛出得恰到好处,达到幽默突出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趣味。

2.多音词

同一词形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这样的词就是同形多音词,简称多音词。汉语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5)郭:完事都回屋,学中国的古典兵法。一人发一本《孙子(zǐ)兵法》。于:哦,《孙子(zi)兵法》。郭:呵,就是看孙子(zi)写这东西哎,说实在的。于:嗳——太不礼貌了您。《孙子(zǐ)兵法》!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6)苗阜:《哪(nǎ)托(tuō)闹海》,有问题没有?王声:哪托都能闹海,只要您在海边脱。苗阜:哪(né)吒(zhà)三太子。

(节选自苗阜、王声《满腹经纶》)

(5)、(6)是同一类,都是故意将大众心知肚明的人名故意说错制造幽默。“孙子(zǐ)”和“孙子(zi)”本身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表示人名,后者是表示家中的第三代,后来也存在一定的贬义含义。这里是故意说错,制造笑点。“哪(nǎ)托(tuō)”和“哪(né)吒(zhà)”可能乍一看汉字容易读错,但是哪吒作为一个神话人物早就在大众的心中扎根,这里故意为之。

(7)郭:打开一罐良品铁观音,做好了水,用沸水滋润,第一泡(pào)倒掉,沏茶的水不能喝。于:是。郭:我们从第二泡(pāo)开始喝……我喝了一泡(pāo)又一泡(pāo)……于:你们俩补充了狗的功能。郭:喝了一泡(pāo)又一泡pāo……你就没喝过茶水吧?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泡”是多音字,第一声是量词,第四声时是动词,与茶水联系,动词和量词故意切换,带出包袱。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喜剧节目中有的是故意念出有“歧义”的音,因为在观众使用汉语的情况中,已经通过积累的学习经验,将读音与代表的意义进行了联系,所以在喜剧中表演者一旦抛出这个梗,观众进行自然的联想,就会令人发笑。

3.谐音

“谐音”,指的是利用了某些音近的词语相互替换。

本文中将谐音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同谐音,也就是仅仅是读音上相同,但词语不构成对应的关系,这里不同于同音词;另一类是相似谐音。

(8)郝建:我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被沙发拌到,鞋掉了)快快我斜(鞋)!老板:你快点躲窗帘里!(扔了鞋)给你鞋!!

(節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9)老板:(郝建出来,连忙叫了声)好贱!(郝建)前夫:(听到了以为在说自己)好,我贱!我好贱呐!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10)前夫:哎呀,我真是彻底被你的天真给打败了!郝建: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抬脚)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11)沈腾:我发誓,以后我要再多管闲事的话,我就不叫郝建,我就叫非常贱!

(节选自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12)沈腾:哎呀妈呀,这确实太像事故现场了,但大妈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啊,我那车是追尾追的。(马丽:哎呀,我的尾椎呀!)我说的是追尾追的,不是追尾椎了,我说的是保险杠,你说的是尾巴根儿啊。马丽:完了,大过年的,尾巴根还撞碎了,行吧,碎碎(岁岁)平安吧!

(节选自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上述的(8)至(12)都归在相同谐音部分。(8)和(10)是运用一些实物型的道具,将一些原本抽象的词语相同读音替换掉。(9)和(11)是巧妙地借助了主角的名字谐音,以自嘲的方式发出感叹。(12)则是借用了中国传统意义上“岁岁(碎碎)平安”的寓意。

(13)郭:没瞪过眼,没绷过脸,没动过手于:咱这叫怜香惜玉。郭:哪澡堂子?于:澡堂干吗啊?郭:你说莲香洗浴么?于:您就去这地方是怎么着?郭:你说莲香洗浴么?于:怜香惜玉。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14)郭:她温柔典雅,特别可爱,在一个售楼处,做关公小姐。于:甭问啊,你女朋友这是红脸,什么叫关公小姐啊?郭:那是什么,反过来是关公小姐吧?于:公关小姐那叫!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15)于:失过乱的人?郭:失乱么?于:失恋!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16)郭:我真急了,老虎不发猫你当我病危啊?于:要死啊您这是!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17)王:我整理什么?哪有寡妇追日这事儿啊!“夸(kuā)父追日”,也有叫“夸(kuà)父追日”。苗:“夸父追日”?追赶太阳,边追还边喊:‘娘娘,太阳跑得太快!王:这怎么又一个宝鸡人呢?

(节选自苗阜、王声相声《满腹经纶》)

(18)苗阜:王声老师毕业于陕西吃饭大学,在陕西吃饭大学这几年……王声:我又改饭桶了?苗阜:不是,您那学校是?王声:陕西师范大学。

(节选自苗阜、王声相声《满腹经纶》)

(19)苗阜:比如说,《水壶传》,《水壶传》我也爱看。王声:《水壶传》您都看过呀?苗阜: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王声: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

(节选自苗阜、王声相声《满腹经纶》)

(20)甲:火星文嘛,只有“90后”才写得出,看得懂,行得通。我想要是将来打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用它当李玉和用生命保护的密电码传递信息,很可能用得着。这可算得上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乙:怎么写的?甲:像什么“1切斗4幻j,↓b倒挖d!其实写的是“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新文字研究》)

(21)甲:根据我的考证,这种文字表意最强,传达的信息量最大,是当今所有文字中最简捷的一种。最有发展前途,最值得研究。像“酱”字,酱油的酱字,代表什么字,你知道吗??乙:酱油?大酱?黄酱?甲:你不懂吧,它代表“这样”两个字。(“这样”两个字含混着念)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新文字研究》)

上述(13)到(21)都是相近谐音的例子。这里通常是借用相似读音,或者是在谐音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联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后者。在网络词语盛行的今天,谐音和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呈现,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相同音误代或者误用的情况,在此,这类特殊的情况不做讨论。

例子看似分为两类,但是由于谐音这一手段自己的特点,利用谐音需要产生一定的联想,如(13)怜香惜玉联想说成了莲香洗浴,是将一种行为联想成了一个具体的洗浴中心。其他几个例子也有相同的特点。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利用“谐音”,不外乎是抖出笑料常见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有时可以将原本意义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词语相联系在一起,表演者所说出的词语往往带有幽默点,看似简单的词语却带给了人们欢笑。

4.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

“方言”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方话,是汉语言的分支,相比较普通话而言,普及性没有那么高,甚至是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的。恰恰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于主流语言的小区域语言的存在,与普通话不同的差别或是语音、语义上的些许联系,成了制造笑料的又一个手段。

(23)郭:她给我留了张条“不要再找我,我死了”于:死了……郭:说了断情的话啊,當时我就傻了,晴天霹雳,裤衩一声。于:裤衩一声?裤衩一声干吗啊?郭:那人都说“呀,那什么,裤衩儿一声么”于:这地方没有走儿化音的懂么,kūchā一声……kūchā一声也不像话啊!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裤衩儿”和拟声词“kūchā”由于地区方言的关系,读出来很相似,裤衩儿又是方言词汇里比较通俗化的一个名词,因此让人联想到大汉形象,惹人发笑。

(二)词汇歧义

1.多义词

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②。也就是说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在汉语中,多义词的大量存在是汉语词汇丰富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词汇“经济适用性”的表现,并且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做出听话者的主观判断。

(24)郝建:(伸出手)前夫哥。要不你们先聊,正好我那还有个会。老板:啥会啊?郝建:误会!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25)保安(孙涛):生在小山村,城市来打拼。身穿保安服,把门献青春,我骄傲。我站岗的这个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写字楼,这个楼里面的人全会写字。

(节选自2013年春晚《你摊上事儿了》)

这里的多义词“会”和“写字”归为一类,都是与其他语素组成了新的词,从而脱离了原来词的含义,有了新的含义。比如(24)中的“会”,作为名词是会议的意思,而和“误”组成了新词“误会”,就不再是原来会议的意思,而是两个人之间因为一些原因而产生的矛盾。(25)中的“写字”原本单说,是表示一项技能,但跟“楼”组合以后,变成了“写字楼”,指的当然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大家在同一幢楼里,都会写字,而是作为办公场所的一个代称,也就有了新的含义。这也是汉语词汇不断发展的结果。

(26)沈腾:哎呀,那快看看摔坏了没有啊?疼不疼啊?马丽:哎呀,我的胳膊肘儿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的腰间盘那!哎呀,都不疼啊……沈腾:(无语)不是,大妈,都这会了,就别用排除法了。那既然都不疼,那咱试试看还能不能走走了。马丽:我试试哦。沈腾:哎,慢点哦!(马丽360度旋转行走)哎呀!你这走是能走啊,但你这是按表走的啊!

(节选自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27)马丽:怎么的,你还想走啊?沈腾:走肯定是不赶趟了,我得跑了。

(节选自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28)杜晓宇:都这会儿了,就别用排除法了。这没事,看看能不能走走啊?沈腾:走应该是能走啊,但肯定也得是按表走了。马丽:你怎么还按表走上了?

(节选自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上述(26)和(28)其实运用了同样的多义字,前面一个“走”是说话者询问被撞者还能不能行走,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后一个“走”,说是“按表走”,指像钟表一样运作。同样是“走”这个字,但是表达的内在含义却大相径庭。可以注意到的是,(27)也运用的“走”字,前一个“走”是离开的意思,但是听者恰恰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将含义理解成了更应该快点离开,走是不行了,得用速度更快的跑才行。这里,恰恰是走的另一个表示速度的例子,此处与跑的速度形成了对比。

(29)郭:别瞎说,你嫂子该急了。还是当年好,她的名字叫“爽”,不知道人家姓什么,反正名字叫“爽”……每当我上她们家找她的时候站楼底下喊“爽啊!爽!”你是不知道,多少人从窗户趴出来看我。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30)郭:我流着眼泪站在楼底下喊“爽死啦,爽死啦……”看的人更多了!于:多新鲜啊!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你得娶我》)

后一个例子“爽”,先是指一个人的姓名,是人的代称;后一个“爽”说话者指的仍是这个人,但听话者如果不了解前因,就容易理解为一个形容词,以为是说话者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由此造成的歧义,笑料百出。

2.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指的就是词语的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有所差异。

(31)赵总:好,我今天就让叫你骄傲不起来。小王,楼下保安不让我进。对,给我找领导。赵总(对保安):我告诉你啊,你摊上事儿了,你推上大事儿了。哪位?公关部刘小姐,太好了。刘小姐电话……保安:我不认识小姐。

(节选自2013年春晚《你摊上事儿了》)

社会发展更新,词汇的含义变更不置可否。“小姐”原本是指年轻的未婚女性,是对人的一种称谓,后来变更有了从事夜场工作的女性的代指,小品中运用了这个词语,巧妙地表现了两个人对于同形异义词汇的不同理解。

3.缩略词

“缩略词”,简单来说就是将长的词语或者短语进行一些“压缩”,变更成新的词语,也可能有新的解释。在喜剧作品中,更常见的是利用这种方式“曲解”一些词语。

(32)郭:世界上,老和部队啊!于:维和部队。郭:什么叫维和?于:维持和平。郭:老和呢?于:不知道?郭:老得维持和平哪!于:这部队怎么那么贫呢!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33)于:什么叫法人呢?郭:各国负责人哪!于:叫首脑。郭:对,都守着这碗豆腐脑啊。于:嗨,吃早点哪!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34)郭:上课了,给我们上课这老师,美国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于:您先等会吧,这都五星上将了怎么还下士啊?郭:他上完酱就下市场卖去呗!于:好嘛,卖大酱的啊!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35)苗阜:大汉奸!好家伙,投靠日本人,抓住就直接就摁下去!你,知道吗?王声:“精卫填海”是把汪精卫填海里头了?苗阜:活活摁下去知道吗?填了海了!这个你没看过吗?

(节选自苗阜、王声相声《满腹经纶》)

(36)郝建媳妇:郝建,你别在那装受害者啊!老板:你是?郝建媳妇:我是郝建的内人,“建内”!(指着郝建)郝建,你今天必须给我个说法!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利用缩略这一手段,通常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抛开本来词代表的意义,进行所谓的词语“新解”,引人发笑。这里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将词语缩略,引出人的思考或者是疑问,再展开来解释。如(32)到(35);另一类是先扩展再缩略,把包袱抛在前面,如(36)。

(三)句法歧义

1.层次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37)老板:老高,明天我们球场见,你也让我见见你的那个她。小建呐,明天陪我去打高尔夫。郝建:打他还用明天啊?你叫尔夫啊?(上去就打)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打高尔夫”原本应该是打/高尔夫,是对一项球类运动的固定搭配,高尔夫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音译词,在这里是一个词语不可单独分割,但在小品中故意分割成打/高尔夫,其中高作为一个人的姓,尔夫作为名来组成姓名,是一种不一样的思路。

(38)郭:啊。我说我是郭德纲,您怎么着?(闭眼)(女声)郭先生你好。于:嗳——不是——应该金发碧眼哪?郭:废话,不是金发闭着眼呢吗!于:闭眼哪,瞎子啊,那她漂亮什么啊!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金发碧眼”原本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外貌,头发金黄,眼睛碧蓝,也是形容欧洲女子的美貌。这里将其分裂开,看成“金发,闭着眼”,也是故意将句子中完整的部分隔开,制造想象。

由收集到的材料中分析,在句法歧义这个部分,层次划分不同造成的歧义比较容易被发现,主要是由表演者故意停顿引起的,除此之外还有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词语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引起的歧义这两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四)语用歧义

1.专有词、新造词的乱使用

(39)郝建:前夫哥,你头上有顶帽子。(前夫哥一看,是顶绿的帽子……)

(节选自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40)郭:回到飛机上我们俩商量,这怎么办?他找出好些仪器来,指南针,指北阵,指东针……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41)郭:直接奔白宫,一会工夫到了。呵,这个白啊,刚刷的浆吧。于:你管的着管不着人家啊!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对于“绿帽子”、“指南针”、“白宫”这一类有特定含义的专有词,有一些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代表一些特定的意思。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可能表演者设定的人物并没有办法及时更新词汇库,由此引出笑话,但是对于入戏的观众来说,这种表演也是于情理之中的,很贴合人物的形象。

2.原始信息缺失

(42)马丽:我才听明白啊,你搁那指桑骂槐呢,我一老太太搁这趴半天了,你以为我趴活呢啊?说谁是蛇,谁是狗,谁是狼?骂谁好贱(郝建)哪,你才好贱(郝建)呢!沈腾:郝建那名是我妈起早贪黑给我起的,到你这儿怎么成脏话了呢?

(节选自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作为例子分析的这一例喜剧作品中,大妈是不晓得小伙子本名叫作郝建的,但是因为读音相同,大妈联想到了好贱这个词,以为是小伙子不尊重老人,指桑骂槐,这样原始信息的缺失,也是一个小包袱的体现。

3.受心理倾向的影响

(43)郭:我这得给五十。于:不少。郭:多么?于:百分之五十不少。郭:好吧,那我干了,把这五十给我,我看看,对,是这个。于:不,您先等会,一千万百分之五十怎么就一张啊?郭:人家就给一张五十的。于:就五十块钱啊?

(节选自郭德纲、于谦相声《西征梦》)

每个人因为受教育程度、社会交际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各种词的理解有差异。对于“五十”心理有了指定的答案就无形之中产生了倾向的选择,因此才没有反应过来“五十”并不是“百分之五十”这样的意思。可见,有些词汇我们是不常这么说的。

二、幽默效果的体现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喜剧作品中的各类“歧义”的句子,可能巧妙地组成了一个个连贯有趣的笑料包袱,这些更是带给观众一种诙谐的幽默感,一些看似故意的“曲解”,可能使得原本尴尬的气氛能够得到缓解,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喜剧节目的趣味性。

在列举的几个相声桥段中,发现相声演员之间大都是互相斗嘴调侃,得以抛出包袱,尤其是在对口相声当中表现明显。同音字的故意强化,使得当时的气氛能够推到高潮,抑或到达精彩之处,故事能够戛然而止。

喜剧作品的“歧义”效果,还有突出的一个形式便是“谐音”。受到方言的影响,可能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因为语音的变化,或者是语音的不正确发音,听话者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以致造成听觉上的辨识错误,闹出笑话,从而推进剧情的发展,引出笑点。

喜剧的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新鲜的口语性的语料,产生歧义的手段拓展到了网络词汇、新造词汇等部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结来说,不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利用“歧义”,制造出节目需要的特制笑料,起到烘托氛围的辅助效果,也能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是因为节目时长容量的关系不得不终结故事。

三、效果幽默,却可能带来弊端

通过上述这么多例子,幽默效果的达成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效果达到了是否就意味着这样的手段运用是合理的呢?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有待商榷的。汉语丰富,组合方式多变,但始终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有些笑料包袱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句法结构的歧义方面,“打高尔夫”这个例子,原本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含义,但是当喜剧者抛出打高姓男子的包袱时,不免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生硬,并且容易对观众造成理解的误导。比如在“谐音”的部分,很多谐音存在相似音,但是有的相似音是可以解释通的,尤其是在特定的场景里,将一些抽象的词语具象化,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比如“无邪(无鞋)”。但是大量由谐音产生的歧义,是容易给人误导的,也会向着一些低俗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喜剧作品中不乏由“歧义”带来的各种幽默包袱,并且总能达到超乎预期的效果,尤其在一些典型的喜剧作品中表现得更明显。但效果突出的同时,也能引发一些思考,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不符合语言规范或语言规则的地方,对于这种制造笑料的手段所带来的弊端也是不置可否的。因此,如何做到兼顾效果达成和符合规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设计思路的严谨和巧妙并存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①②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4.

参考文献:

[1]侯宝林.曲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2]胡范鑄.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李晓燕.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刍论[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5(2).

[4]鲁湘珺.韩娅.从歧义分化看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扩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5]吕叔湘.歧义类型[J].中国语文,1985(5).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8]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M].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

[9]项成东.歧义的认知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10]徐恩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5(5).

[11]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4).

[12]赵元任.汉语的歧义问题[A].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主编.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4]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1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邹韶华.歧义的倾向性[J].求是学刊,1988(5).

猜你喜欢
幽默歧义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eUCP条款歧义剖析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