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学“留白”,让课堂提质增效

2018-04-26 15:45洪合林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留白空间老师

洪合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用艺术创作中的“留白”,灵活把握教学节奏,既能减少教师掌控太满给学生造成的压抑感,让课堂疏密有度、有张有弛、富有韵律,又能让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艺术性,让学生活学、乐学、会学、真学,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留出合理时间,让学生“自主”

时间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有效的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有效信息传输互动实现的。留出合理时间给学生,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勿求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的时间,同时也要充分合理分配“学”的时间,让教与学相间、相容、相长。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反映出老师往往注重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要熟练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科学调节引导学生的注意兴趣,不要独霸课堂。教师只有深入关注课堂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状态和个性差异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时间的合理配置,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记笔记,回归课本读一读,围绕主题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想一想,都能有意调控教学节奏,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进度,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勿求全。教师在备课时要明晰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堂始终围绕中心,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我都讲了你还不会”的现象反映出教师不敢放的心态,总是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而没有从知识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深度准备与探讨。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内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师生才能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

勿求快。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当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出现卡壳或是回答不圆满时,教师会很急躁、焦虑,不是等学生表述清楚、完整,而是马上点其他学生回答或是补充、更改。只有学生的回答是“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满意。这也是老师怕放的另一方面,老师怕学生拖慢了教学节奏。殊不知,学生的“卡壳”、结巴是在进行紧张高效充满智慧的“思维风暴”,学生回答不圆满正是契入教学艺术与创新的最佳时机与最鲜活的例子。教育是慢的艺术,知识、智慧、品格的生成养成需要过程和耐心来支撑,因此老师慢一点,等一下,让学生多想想,通过等待、鼓励和点拨,会让星星之火腾腾燃起。

留出适当空间,让学生“自由”

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既包括时间维度,也包括空间维度,教室和学校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老师要充分使用好物理空间,更要营造尽可能宽阔的活动与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翱翔。

留出活动的空间。例如语文教学中将有关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学生能从不同角色中“亲身”体会课文。学生进实验室动手操作比老师在课堂“演”实验、“说”现象效果好得多。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和小组合作建设,让学生积极投入,以生帮生、生教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伸展教学空间,减少课堂的扁平僵化。

留出交流的空间。智慧的火花需要在交流、合作、探究中摩擦碰撞。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转化程度,激活教学氛围,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加强个性化指导。通过双边或多边有效交流,学生获取的有效信息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同时这种“人人有事做”的教学生态也会带动一些不愿学或是不善学的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留出想象的空间。好奇心和想象力需要在适度的空间中萌发。老师过度主宰的课堂,或是课件过度使用都会扼杀孩子的自由想象,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灌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结合优美语言,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作者所描述的美丽春景,由景生情,并把想象描述出來。在地理学科南北极方向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地球”印象。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语言、眼神来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留出质疑的空间。教材无非是提供了一个例子,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发展的方向有着无限可能,没有质疑就没有突破和创新。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孩子共同探究,生成知识和培养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创造创新的潜能。

留出课外校外的空间。课堂是教学最重要的阵地,但课外和校外的广阔空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例如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就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外出旅游和研学旅行,多留心观察山体部位和具体地区地形类型实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学校和老师要精心开发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组建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的拓展延伸,而不是成为“第二课堂”。

留出合适知识,让学生“自知”

钻透教材,选择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精讲请练,这样师生就会从知识点的“全覆盖”中脱出身来。同时,加强教材、知识的整合与二次开发,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有意将一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对“平行”的知识。语文学科主题单元式编排,单元内的课文基本是围绕一个主题,相对“平行”发散安排。教师可将单元内的核心课文精讲,然后有计划地将一些“平行”课文交给学生自学,以点带面,精当指导。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济南的冬天》精讲,《风雨》《秋天》则交给学生,老师从“同”和“异”两方面加强比较和指导。下册第三单元《邓稼先》等也是如此。人教版初中地理学科七年级下册和七、八、九单元,教师可将日本、东南亚和中东、西欧、美国作为精讲内容,而将印度、俄罗斯等知识留给学生。

“爬坡”不大的知识。遵循“学生能学,教师不教”的原则,教师可将一些侧重识记的知识和陈述性知识让学生读、记、练、思,如语文教学中可用多种方式朗读,数学、物理等学科的重要概念识记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中生巧,学生在读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可灵活有效地掌控教学节奏,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自信。

“拓展延伸”的知识。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有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环节往往不好掌控,一些教师要么是事先预设好“标准答案”,要么浅尝辄止。其实教师只要做好精当的预设、巧妙的点拨、恰当的点评,学生的思维会瞬间被激活,教学的亮点可能就在此时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大冶市教研室)

猜你喜欢
留白空间老师
创享空间
六·一放假么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