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张忠培先生

2018-04-26 18:53王同策
南方周末 2018-04-26
关键词:系主任小文长春

王同策

2017年入冬后的一天,在长春市图书馆翻阅旧报,一个标题闯入我的眼帘: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同志病逝。颇为震惊。一看时间,后事应该早已办完。颇以未付一纸唁电为憾。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玄都观里识新桃

1976年,在国人记忆中是不太容易忘却的一年,而在我,更是命运旅程中一个重要节点。就在这年10月3日,我经时任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宋振庭的过问,结束了20年的下放生涯,由一个乡镇学校奉调回到阔别已久的吉林大学校园。

历史系里的老人不少还在,但新人也确乎不少,确让我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感。新结识的时任副系主任张忠培君即为其中之一。之后知道,我和他虽属新识,还真有不少共性:同是两湖人——他湖南、我湖北。同为1952年高考得中——他录取北大考古系;我录取武大历史系,毕业时,他因为成绩优异,被推荐考北大考古系副博士研究生,我因为毕业前几个月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被推荐考南开大学傅筑夫教授指导的经济史副博士研究生。他在北大攻研修成正果,毕业后分配来东北人大(即今吉大),而我因为当时既不同意研读经济史;又不同意留校(四年大学受团处分一次,被系主任全系大会点事没点名批评一次,感到珞珈虽好,居大不易)遂于1956年被分配到当时令人闻名胆惊的长春,(那年的毕业分配除了分至各省市再分配的之外,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分来吉大的那位因不愿来长春,也是天天到人事处“蘑菇”,尚未成行,人事处就为我提出了第三个可供考虑的去处: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原拟分来长春的那位虽不能跻身考研岗位,但可以留校,果然,在我决定来长后,马上决定他留校,总算各得其所。)我9月来长,经历了次年的“反右”,坐不暖席,辄遭下放,1961年忠培分配来校时,我早已离校几年,此番奉调回校,才有幸结识张君。

拟议中的“简牍学”课程

我1978年回校,次年就在学校社科学报和吉林社科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两篇小文。这是我从1956年以后,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发表文章。《战线》上的小文,纠正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上对温诗名篇《商山早行》所写季节的误解。系主任李时岳兄夫人孙茜大嫂说,你这才回来就发表文章了。时岳兄是我调回的积极主张者和奔走者,嫂夫人此言,当然也有对主任识人之明的褒赞。我说,都是过去写的,从前是因为过不了作者审查这一关不让发。而在学报上的小文则意外引发系内孔令平兄的关注,他告知其夫人、和我一起教历史文选课的冯端临大姐:“你可别小看了这从乡下调来的。”冯大姐直言告我,我说“您二位是名校北大毕业,是我学习的榜样”。为时不长,为照顾老人,经主管部门上报,廖承志同志批示,二位终于得能调赴广州,不久冯大姐就不幸因病去世。

1982年系里拟建立古籍研究所,据系主任李时岳的意思,想将我已经任室主任的历史文献教研室并入,就派我和已故吕绍纲兄赴京调研,我们在北大拜见了阴法鲁、金开诚、裘锡圭等先生,在北师大,拜会了刘乃和先生,在中华书局,拜会了程毅中先生。因为北大文献班毕业的学生,分去中华的不少,所以,在中华书局多停留了两天。

回来后,一次与忠培同上校部去的路上,我向他建议筹开“简牍学”课程,认为该课程许多专业都可以选,他说需要是肯定的,但目前在没有现成教材的情况下,要一切自己组织材料,就很难找到能够开课的人,我说你在北大人脉广,可以用借调集中授课形式,比如集中一个月,讲完为止。他说我注意这个事,有机会回北大再问问。其后系主任李时岳调去汕头大学任副校长,他又调赴北京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的早餐”

他调去北京后,听北京有人说他在故宫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章立制,引发有的员工的反感,乃至说,将其所立方案讥为“张忠培文集”,但我深知,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总是会有人拥护,有人反对的,特别在像故宫这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对于如同他这样的文人为官,更不足为怪。

好像在他调去的次年,我一次去北京查书,其时,北图新馆虽已建成,并搬迁了部分图书,但一般古籍还继续存放在文津街原址,所以就在其附近找了个小旅店住下。离故宫很近,想去看看他,就打了个电话,他说这几天没有时间,问我住什么地方,我告诉他后,他说,这么近,你明早来我这吃早点。次日晨,我从后门进入故宫,在食堂和他一起吃了早点。顺便也聊聊系里的情况。他问我的日程,我说今天上午在北图查书,下午去王府井中华书局,明后天就返回。这好像是我和他唯一的一次共同进餐,也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最后的早餐”。

谬承夸奖称“大家”

头些年,文学院每逢年末,都请离退休的老同志们吃顿饭,现在早已不是上世纪60年代饿肚子的时代,人们不在意吃什么,倒是大家利用这个机会见见面,说说话,唠唠孩子们的成就,感叹一番又有谁“走了”。

一次,院领导按桌敬酒的时候,来自考古系的赵宾福副院长问我近来忙啥,我漫应之曰“饱食终日”,赵说,王老师不能,张老师称你为“大家”。当时一笑了之。但在场的人除去赵和我以外怕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位赵副院长所说的“张老师”是谁,因为张原来在校和他调去北京,在长弟子们没有听谁称呼过他的官职,一概仍旧称以“张老师”,俗云:“人即风格”,此之谓也。至于“大家”之说,源于什么场合过节,估计也就是闲谈末议之类,不足为意了。

(请图片作者速与编辑联系)

猜你喜欢
系主任小文长春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浅谈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下的系主任角色定位和专业化发展
天门石
七步之才
事半功倍
我家的小文(2)
俄大学新生脱衣庆开学掀风波
率真鲜活 生动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