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英 彭乐乐 刘炜 刘忠海 髙辉 李鑫 房阳 刘宏 李红豆 刘湘珍
【摘要】胆汁淤积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病变,其病情复杂,病程长。通过总结近几年文献,综述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法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取得的疗效,及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现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胆汁淤积性肝炎;肝主疏泄;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6..02
膽汁淤积性肝病即经由各类要素而引发的胆汁产生、分泌及胆汁的排泄产生异常而引发的肝部病变[1]。其主要以黄疸和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以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为主,同时部分伴有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升高。肝内长期胆汁淤积可影响肝脏的合成及解毒功能,导致肝脏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出现低蛋白血症、出血倾向、门脉高压等重症情况[2]。本病在中医理论中属“黄疸”、“淤黄”的范畴,归纳其病机主要为肝胆湿热、湿邪郁滞肝脾,而致淤血阻络、郁热互结。初期以实邪为主,中期虚实兼夹,末期以虚为主[3]。大量研究证实,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法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疗效显著,现将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法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现状综述如下。
1 胆汁淤积性肝炎中医以“肝胆湿热”为主要特点
骆抗生[4]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为湿邪郁遏,脾胃升降失常,肝失疏泄,而致气滞血瘀,胆汁外泄。李志荣、汪承柏[5]都认为淤胆型肝炎不仅因为“湿热熏蒸肝胆,肝气不得疏泄”,而且是“湿热郁阻血分、瘀热胶结”。胡振斌[6]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涉及滞、热、湿、瘀、虚,患病多因素体亏虚,外来湿热之邪内侵,胆汁外溢肌肤。正如《医学心悟》所言“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金匮要略》中“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古医张景岳言:“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永病,不无淤血阻滞也。”
2 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法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研究现状
2.1 临床研究
张元奎[7]以“涤黄汤”为基础清热利湿,降酶退黄,把总共72例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治疗组予以普通的保肝降酶药品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护肝降酶药物治疗,比照两组患者肝功能与临床表现、身体情况的好转情况,成果指出了治疗组的如上所有指标都好于对照组。
张春兰[8]等运用“赤黄退疸方”配合西药治疗重度胆汁淤积型肝炎患者,观测借助赤黄退疸方以对这一病症予以治疗的治疗成效。患者总共6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治疗组予以赤黄退疸汤,对照组静脉注入苦参碱。成果指出了治疗组的治疗成效好于对照组。
姚兆芳[9]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纳入36例患者,治疗组中药治疗(丹皮、丹参、郁金、柴胡、茯苓、白术、秦艽、虎杖、茵陈、生大黄、赤芍),联合西药: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中添加500 mL的10%的GS予以静脉注入,每天1次,30mg的鲁米那片,每天在早间与晚间加以服用。对照组予以西药,方式与治疗组相一致,两组患者都予以4个星期的治疗即1个治疗周期。治疗时,隔2个星期复诊1次肝功,总共观测3个治疗周期。成果指出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中药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疗效。
盛吉芳等[10]借助中药(当归9 g、栀子9 g、川芎9 g、茯苓9 g、鳖甲15 g、生地9 g、茵陈15 g、白术15 g、红花6 g、赤芍30 g)并配合西药(VitC2.0 g/d,30 ml/d的门冬氨酸钾镁,150 mg的甘利欣,加进250 mL的5%的GS予以静脉注入)以对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总共52例辅以治疗,对照组予以较小总量的地塞米松,患者总共44例,观测在治疗后的治疗成效。成果指出了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借助中西医结合予以治疗,具备清热去湿、活血清瘀、退黄除疸等功效,其总有效率好于予以地塞米松加以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胆汁酸、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降低具备极大的差别。
杨智海[11]等运用中药(大黄、郁金、茵陈、茯苓、白术、葛根、柴胡等)以对阴黄型胆汁淤积型肝炎患者辅以治疗,对照组予以静脉注入肌苷、硫普罗宁、维生素K1、门冬氨酸钾镁,并服用熊去氧胆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予以治疗的前提之下辅以中药,治疗1个月。结果提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的改善及ALT、AST、GGT、TBiL、DBiL、ALP降低中好于对照组。
徐成军等[12]在予以保肝降酶与对症扶持等治疗的前提之下辅以中药(黄芪30 g、赤芍100 g、红花15 g、丹参30 g、桃仁15 g)。黄疸过重的患者提升赤芍的总量,总量提升到150~300g,肝部具备疼痛感的患者加进延胡索10 g,血热过重的患者加进丹皮20 g,皮肤瘙痒的患者加进地肤子15 g。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实验研究
朱平生[13]等分别以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大柴胡汤予以灌胃,使得肝中胆汁淤积以做成大鼠的模型,指出了模型组具备经典的肝中胆汁游积型受损,肝细胞中炎症细胞被浸润,汇管处胆管有所增生,外围基底膜与胶原纤维层有所增多。治疗组比照模型组后指出了,小型胆管或是胆管中上皮细胞极大地减小,胶原纤维产生的增生不够突出,肝组织产生纤维化的情况较弱,特别是茵陈蒿汤组好转尤为突出。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与大柴胡汤都能够极大地减小肝酶,茵陈嵩汤处于减小ALP、TBiL中好于茵陈五苓散组,茵陈蒿汤处于减小ALP、ALT中好于大柴胡汤组。
吴海滨[14]将18只年龄是3个月的雄性SD型大鼠(SPF型动物)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湿热证模型组、正常对照组、茵梔黄注射液组,每组6只。三组在异硫氰酸萘酯灌胃后48小时给予不同治疗方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每日晚间朝腹腔中注人1 ml/l00 g的生理盐水,持续1个星期;茵栀黄组予以腹腔注射茵梔黄注射液1ml/l00g/天进行,连续7天。观测所有组中大鼠相应的情况,囊括了:喝水总量、进食总量、小便色泽、运动总量、体重、大便特性;大鼠的肝部功能及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示茵栀黄组血清胆红素、肝酶下降明显,并且茵梔黄组在于以治疗后,肝部细胞产生了轻型水肿,在肝脏中部的静脉产生的充血不够突出,在汇管区中胆管的上皮细胞产生的增多不够突出,没有产生中性粒细胞浸润与胆盐游积[15]。
窦志华[16]等用茵陈蒿汤醇提与水提部位灌胃,比较两组ALT、AST、GGT、TBil、DBil、ALP,指出了茵陈蒿汤醇提取的位置与其药渣相应的水提取位置都具备保肝退黄与利胆的功用。
熊益群[17]等做成了肝中胆汁游积相应的大鼠模型,治疗组予以中药消黄散(赤芍、茵陈、大黄、桃仁、郁金、马鞭草)加以治疗,对照组予以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成果指出了二者都能夠极大地促使肝功能的指标有所好转,且消黄散大型总量、中型总量组相应的治疗成效好于对照组。
2.3 疏肝利胆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中医学中指出了,本病即因湿邪郁遏,肝失疏泄,而致气滞血瘀,胆汁外泄,应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之法。
茵陈可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王喜军[18,19]等试验成果指出了茵陈中囊括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具备极优的护肝利胆功效,可通过调节肝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来起到退黄作用。柴胡疏肝理气解热,研究认为柴胡可加快坏死肝细胞的再生和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清除肝中毛细胆管产生的淤堵与细胞中的氧自由基,进而维护肝部细胞,提升胆红素的摄入与排泄作用[20]。近代关幼波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治疗主张,现代研究认为重用赤芍是重度淤胆型肝炎的退黄利器,汪承柏[21]认为认为赤芍每日用量超过药典量10倍而无毒副反应。赤芍具有解痉镇痛、扩张血管、镇静的作用,另外可增强肝细胞DNA合成,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通过减少血栓烷素A2的合成分泌,降低门脉压,进而促进胆汁排泄[22-23]。
3 小 结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对降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酶指标,保肝护肝具有较好疗效[24-25]。胆汁淤积性肝炎病情复杂,病程周期长,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辅以西药优化组合,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Heathcote E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5:776-782.
[2] 杨 涤.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评价[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7-8.
[3] 潘雪飞,张长法.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与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00,6(4):179-182.
[4] 张 聪,陈 明.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综合评析[J].河北中医,2004,26(8):633-635.
[5] 潘雪飞,张长法.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与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00,6(4):179-182.
[6] 胡振斌,周阳红,毛德文.肝内胆汁胆汁淤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四川中医,2008,26(11):42-43.
[7] 张元奎,李 凌.解散法治疗肝内胆汁淤积36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0):610-611.
[8] 张春兰,姜海伟,肖会泉.赤黄退疸方治疗重度黄疸伴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 J] .河南中医, 2007, 27(3):37-38.
[9] 杨兆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 J] .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8 ,18(4):251-252.
[10] 盛吉芳,郑 临,张 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汁淤积52例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7):393-395.
[11] 马 雄,邱德凯.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消化杂志,2009,21(3):141-143.
[12] 高丽芳,赵文霞.凉血活血法配合人工肝治疗淤胆型肝炎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76-677.
[13] 魏思思,赵艳玲,江凤娟,等.重用赤苟治疗ANH诱导大急性游胆型肝炎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151-155.
[14] 吴海滨.基于FXR探讨利胆退黄法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的机制及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28-35.
[15] 兰绍阳,佘世锋,张达坤.茵陈嵩汤对肝内胆汁激积湿热证大鼠肝组织NTCP表达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3):279-283.
[16] 窦志华,陈智娴,王冬梅,等.茵陈蒿汤醇提与水提部位利胆保肝药效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9):40-43.
[17] 熊益群,朱慧敏,张赤志,等.消黄散对实验性大鼠黄疸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11(3):154-156.
[18] 王喜军,李廷利,孙 晖.茵陈嵩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20(2):239-240.
[19] 吴献群,赵 君,滕 婧,等.单味茵陈嵩对雌孕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游积孕鼠血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及血清雌三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405-1406.
[20] 何 晶.苦黄注射液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 27):4738.
[21] 贺江平,汪承柏.系列处方对重度黄疸肝炎消退黄疸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1,32(2):99-100.
[22]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3-1095.
[23] 周厚琴,王 建,李 洋,等.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赤芍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1):1456-1458.
[24] 刘西阳,唐旭晨,吴文军,等.中医辨治淤胆型肝炎研究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4):53-54.
[25] 高 宏,杨 海.活血祛湿方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25(27):301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