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张 策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赵小军 蒋赟锋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出台[1],我国工业制造发展状况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职业教育在今后一个时期“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到2020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一部分中职学生会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以此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的源动力。
人才培养需要主动服务和适应经济建设,因此在基础职业教育领域,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最早的优势专业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中职学生处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大环境中,具备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生源特点。
中职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15到18岁之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段论”[4],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12~18岁)的中后段。中职学生在青春期因职业教育的学习环境,因此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规划意识上较同龄人更强。
中职学生的学习经历大都相似,大部分学生在初级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都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县的县城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者郊区县。由于国家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很大的支持,学生家长很愿意将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对学习还充满期待的学生送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性质的教育类型和层次定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经历等特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电子信息类产品整机装配、调试、检验、应用、维修、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5]。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是知识面较窄的专业课和少量的公共基础课。并且关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和考核标准在实际的课程执行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折扣。
虽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同处于一个年龄阶段,但是前后两者在心理发展、学习环境、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对两种生源进行比较。
(1)心理发展差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其具有职业教育背景,学生的心理发展受职业环境的影响,相比同龄人更早进入职业规划和定位,而且对参加大学升学考试缺乏源动力和自信心;而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大学入学考试的相关课程学习上,对参加大学升学考试有着比较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自信心。(2)学习环境差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其具有职业教育背景,学习环境具有就业创业多元化的特点;而普通高级中学主要为学生升入大学阶段做相应的知识储备,学习环境具有参加升学考试单一化的特点。(3)知识结构差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就业创业为目标,知识结构主要偏向职业背景的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以及课程基础等就明显不及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缺乏纵向层次性;而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主要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为学习目标,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文理科综合等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知识结构既具有知识的纵向层次性、也具有知识的横向延伸性。
中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因心理发展、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
从年龄构成上,中职学生进入大学本科时大部分都是在18岁左右,心理发展比较成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之后,会感受到自己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此时在学习上会产生挫败感。
学习环境改变是中职学生升入大学本科阶段感受到最明显的改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面积普遍偏小造成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范围较小,并且上课的教室通常也是固定的。并且大学的课程安排特点往往都是将不同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类型的教室。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而培养过程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因社会各种领域对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比较丰富,除了人文社科类的公共基础课、各类专业必修课程,还有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而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程。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6]中电路分析部分的两个知识点为例进行分析,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交流RC串联电路。学生在学习KCL和交流RC串联电路时会面临以下问题:
(1)学生在学KCL时,会根据以前的知识基础认为电流方向是确定的,现在电流方向可以因参考方向而发生变化。他们在理解这个参考电流方向存在的困难体现出他们在接受新知识容易受到固有知识基础的束缚。
(3)利用实际电路对KCL进行验证时,不能快速将图1的理论电路图在图2中直流电路基本定律及分析的实际电路上实现。图3为按照理论电路图连接的实际电路。学生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正确连接d节点的情况,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将理论电路图中的等电位点向实际电路中转换。
图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图
图2 直流电路基本定律及分析实验装置
图3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实际电路
(4)在进行交流RC串联电路的相量分析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图4的电路图连接成如图5的实际电路时会发现流过电阻R的电流为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零,此时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原因所在。遇到这种情况先要考虑电路是否会有连接错误或者导线断路等情况,然后考虑接入电路中的元器件是否完好,最后考虑电压表、电流表是否完好。对前两种情况逐一排除后,开始对电压表进行排除,将电压表接入电源两端后电压表有如图6所示的正常数据显示,并且数据准确,说明电压表正常。然后将电流表从电路移除继续测量电阻R两端是否有电压,经检验电阻R两端的电压如图7所示。最后利用万用表的电流挡位来代替电流表如图8所示。学生遇到这种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问题的所在,反映出学生还没有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4 交流RC串联电路电路图
图5 验证RC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图7 移除电流表后测量电阻R两端电压
图8 利用万用表代替电流表进行实验
学习效果评价是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有普通的试卷考试、上机考试,也有试卷考查、论文考查,更有参加各种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让初上大学的中职学生来说新鲜的,但也是迷茫的。迷茫的原因在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较为单一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多元化评价方式前无法快速适应。
前面从心理发展、学习环境改变以及学习方式改变等方面对中职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学习方式改变上以电子信息类的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中两个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对初入大学本科阶段的中职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包括固有知识基础对接受新知识的束缚、相关知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转换困难以及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分数观念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所面临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正确的学习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大学期间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还能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其他活动时间。正确的分数观念既可以消除学生在大学期间唯分数高低论学习成绩的认识,也可以客观地认识到考试分数与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的差距。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分数观念可以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全面且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才能在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获得感。学习的优势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迁移能力、较好的记忆能力等;学习的不足除了不具备前面提到的学习的优势外,还有包括以往知识基础的欠缺等。
(1)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资源相当丰富,要用好身边触手可得的手机网络资源去搜索需要的课程知识。(2)学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多去借阅所学课程的相关图书作为学习参考书。不同的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和难易程度存在差异,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参考。(3)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在请教过程中学习他们的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知识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会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并且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本文以升入了大学本科学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职学生生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进一步对学生在心理发展、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的两个知识点为实例分别分析了固有知识基础对接受新知识的束缚、相关知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转换困难以及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翟帆.这5年,职业教育升级换代[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7(12).
[2]佚名.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J].当代职业教育,2014(7).
[3]佚名.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四川劳动保障,2014(7)∶44-47.
[4]孙敏.埃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阶段[J].大众心理学,2010(8)∶47-48.
[5]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中国职教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2014.
[6]焦素敏.电路与电子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