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以安徽省为例

2018-04-26 03:18
学术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安徽舆情舆论

○ 李 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在根本法、民法、刑法之外,还有“舆论”。所谓的舆论,既不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铭刻在铜表上,而是在公民的心里,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1〕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也认为,人们在建立国家时已经失去了使用暴力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失去同意或反对的能力,因此,休谟提出“唯有基于意见,政府才能成立”。〔2〕因此,知晓社会舆情,反映公众的社会诉求,既有利于国家舆论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表达民意。基于此,我们利用在线问卷,通过邀请和滚雪球的方式,得到有效问卷336份。通过梳理、分析、归纳,形成本文。

一、当前社会舆情存在的问题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学术背景下,社会舆情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相同,相信即使是最严格的学术史追溯,交代清楚社会舆情的内涵也并非易事。通常来说,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3〕社会舆情体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复杂性、群体性、突发性、紧迫性和难控性,具有情绪化和谣言、虚假等特征。〔4〕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各种终端的普及,社会舆情的生产与传播变得尤为复杂,西方意识形态以及利益化、个性化舆情时有出现,社会舆情的“黑天鹅事件”频繁见诸报端。社会舆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任何舆情的产生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当前的社会舆情是社会矛盾运动的显性形式。通过对显性形式的认知,我们可以管窥当前社会运行的实际。

1.不认同现有宣传模式。虽然对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同度很高,但是并不代表群众在实践中,主观一定遵从。从“影响身边的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要因素”的回答中,我们能看出一点端倪。其中有61%的群众认为,目前党的宣传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有弱化的趋向,导致了身边的人们对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认识不足。其次,有57.7%的人认为是受到西方主流思想理论的冲击。另外,不和谐因素的传播等也有所影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的人群、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社会表达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的宣传方式如果在今天还不能紧跟时代潮流,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图1群众对“影响身边的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因素”的看法

2.不了解政府政策。虽然传播技术的发展带给所有成员的利益都是一致的,给社会每个成员提供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是政府总是在信息源接近与控制、信息传播的意识与机会、传播管道的利用与熟稔上占据了有利位置。因此,政府和群众之间存在着N·卡兹曼所言的“信息沟”。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弥合这条“信息沟”,群众才能认可政府,接受和支持政府制定的政策。但是从现实来看,群众对政府政策的熟悉程度还不尽人意。安徽是一片创新的热土,小岗村改革、税费改革、量子通讯、语音技术、文化产业等,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从调查发现,安徽人对上述内容的总体认知程度并不高。调查选取了安徽具有领先意义的十个方面,分别是:小岗村改革、皖江示范区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金融服务自主创新试验区、讯飞语音识别技术、量子通讯、安徽“中国好人”入选并连续8年全国第一、安徽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始终在全国第一方阵、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安徽5个国家级森林城市(问卷调查时,六安市入选国家级森林城市尚未公布)。通过问卷我们发现,认知度最高的是小岗村改革,比较了解和很了解占40%,一般为46%,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为13%与1%。其他9个方面,“不了解”都超过了40%,甚至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金融服务自主创新试验区、量子通讯超过了50%。这9个选项中,“了解”和“很了解”之和,都未超过20%。

图2安徽人对安徽领先的认知情况

3.不完全满意政府成绩。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徽已经在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滞后。从调查结果来看,群众对安徽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太满意,其中有53%的群众认为和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稍有滞后,甚至有8%的群众认为明显滞后,只有2%的群众认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认为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8岁至65岁,“看衰”的趋势是递减的,也就是越年轻越认为安徽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不同年龄对安徽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交叉比较表

此外,对于政府效率、文化发展、生态维护、社会建设方面,认为安徽高于平均水平的分别为16%、29%、27%、22%,认为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分别为33%、38%、35%、38%,认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分别为6%、5%、6%、5%,变化不大。

图3群众对安徽五大建设和全国水平比较的认知状况

4.不完全拥护干群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干群关系好,群众工作就好做;干群关系不受重视,党的根基就可能动摇。通过对干部的态度测量干群关系显示,群众对干部作为的有些方面并不满意,在处理干群关系上,我们还要再做努力。

图4群众对干群关系的态度

对于“大多数干部为民办实事”方面,有40%的群众同意这一观点,但是“大多数干部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只有33%的群众同意。上述两个方面,群众不同意的分别为19%和28%。问卷设置了两个负面题,分别是“大多数干部有权喜欢耍威风”和“大多数干部有贪污腐化行为”,两者支持率达到了43%和40%,持相反观点的只有25%和29%。群众对干部形象的认同度,还不算太高。

二、社会舆情发展趋势

李普曼认为,公众只有了解了所生活的世界,才能形成意见,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是很难形成理性、客观的意见的。人们常常按照头脑中的世界景象采取行动,而世界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图像是他们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决定性因素。〔5〕詹姆斯也认为我们知道对象的基本特征,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真实客观性,并且与在某个给定时刻它可能在我们这里造成的我们称之为主观感觉的东西相对照。〔6〕这种感情或感觉,就是群众对政府的意见、态度、认同感,也即我们所言的舆论是社会的皮肤。

图5群众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认识情况

表2不同年龄对当前思想界的认知状况

1.群众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认识,有弱化的趋势。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遗留下来的阶级斗争等观念也逐渐淡化,尤其是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下的群众都选择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大家更关注生活质量”,从表2可以发现,只有46-65岁这个年龄段,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矛盾和斗争将长期存在”认可比重较高。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群众更关注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是也需警惕这种倾向,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弱化和极化同样危险,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的社会思潮流入我国,物质至上甚至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的危险仍然存在。

2.从整体上看,群众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意识形态纷至沓来,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等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人民论坛网每年对当前的社会思潮做一次调查,发现我国社会思潮每年都有新变化。〔7〕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安徽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较高。我们设置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态度调查题,从回答来看,超过92%都表示认同。

图6群众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看法

3.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总体向好。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调查结果来看,我省服务型政府建设总体满意度较高。“政府为群众办的多数事情”选项占比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36%,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只占13%;政府制定的多数政策方面,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是40%,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为9%;政府的工作效率方面,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是2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为24%,群众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呼声较高;工作人员作风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是1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为26%。

图7群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情况

4.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在生活中,群众遇到不公正待遇是常有的事情,处理得好,事情一带而过;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通过调查发现,有42%的群众在遭遇不公时求助于法律,有17.3%的群众求助于政府,占第3位,这说明群众对政府还是非常信任的。另外,求助于网络媒体、找关系解决等也占了不小的比例,群众中不依法办事的风气还在小范围内存在。

图8群众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处理方式的选择

5.对舆情热点事件越来越理性。从传播方式的更迭上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热点舆论事件频发。特别是2003年以后,最近十余年来,一些地方性舆情事件,能快速转化为全国性的舆论热潮,这对群众的影响非常大。经过十多年舆情事件“轰炸”,群众慢慢了解到不少热点事件的本质特征以及其中作祟的谣言。从调查来看,对于热点事件,有56%的群众选择不参与讨论,或者只是与身边的人讨论,火上浇油或者以讹传讹的负面现象已初步得以遏制。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调查显示,仍然有22%的群众“持续关注,并通过转发、评论和别人讨论等方式进行参与”。

图9群众对舆情热点事件的态度

三、社会舆情引领的路径选择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当前,由于自媒体的日渐发达,各种社会事件都能在第一时间得以广泛传播,人们宣泄情绪的渠道也更趋多样化,这就需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尤其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社会力量。 挖掘徽文化的内涵,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社会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是对社会不良情绪起到消解作用的力量,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播,让群众耳濡目染。徽文化作为三大地方文化,蕴含着很多积极因素,可以通过挖掘、传承、传播、宣讲,让徽文化的正能量得以发挥。 要抓好阵地建设,在党员、干部、学校等地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党员干部作为认识和觉悟较高的群体,辐射力量强,影响力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另一阵地,需要注重在校园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源头上引领社会舆情。

2.掌握传播规律,拓宽主流声音传播渠道

1989年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体现出西方社会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的观点。〔8〕包括其后约瑟夫·奈提出的“国家软实力”等,都是在西方社会的话语体系中展开的。话语权一直是西方社会称霸全球的有力武器。随着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话语权的争夺更为重要。从国际上看,国际话语权的传播要发出“中国声音”,社会舆情的引领要注重传播渠道的拓展。新世纪以来,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以微博、微信、微视频、APP等为主的“三微一端”快速发展,并聚集了大量人气。这需要我们适应当前传播格局的变化,认识到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规律、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变化。可以通过积极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拓宽政府声音的传播渠道。要形成制度、专人维护、定期考核、形成传播矩阵。从调查来看,群众对安徽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还有些陌生,这需要通过媒体等把成绩传播出去,一方面增加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增加群众的荣誉感。要注重政府形象的传播,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通过不同渠道,解决民生疾苦。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真实、及时地传播政府信息,全面、细致地解决相关政策、措施,取得群众的认可。特别要注重社会舆情的收集与处置,构建高效、透明、务实、服务的政府形象。

3.营造舆论氛围,注重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要把握好微博、微信、微视频、APP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因为“三微一端”正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和社会舆情的集散中心。要关注舆论引导的“时”,对于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过去强调“黄金24小时”处理原则,政府至少应在4小时以内对事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置,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避免流言滋生。快的同时还要注意时宜,即在舆论产生后哪个节点发布信息,舆论引导在哪个时段效果更佳。要关注舆论引导的“度”,即要对引导的量、质予以把握。要注意新时期信息传播的规律,根据当前形势和热点问题,做好这部分内容的处置工作。要关注舆论引导的“效”,舆论引导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变话”,用网民听得懂、乐于听的话语予以传播。 要辩证看待社会舆情,既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防范其不利之处。在制定网络等传播政策的同时,注重对社会舆情的适应性。西方国家对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管理经验大致为三位一体:政府积极参与,试图更好地利用,促使其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沟通工具。同时,利用法律手段和制度措施,引导新媒体快捷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场。 要注重对网络等传播渠道信息的收集与监测。“三微一端”产生的信息,由于分布广、变化多,很难监测。这里要在尊重民意、处理事实、执政为民、维护稳定的基础上,成立相关的社情民意监测组织机构。其次建立一套机制,包括工作流程、相关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舆情的分析与相关组织的协调、舆情的上报等。 做好社会负面情绪的疏导工作。新媒体最主要是“情绪”表达的渠道,要注重网络情绪产生的规律,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情绪。应避免这种情绪扩大化,从而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凝聚社会共识,在发展的态势下振奋人心

从哲学层面来说,属于精神层面的社会舆论由物质基础决定,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政府在社会舆情的引领方面才有话语权。(1)发挥安徽优势,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安徽在不少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语音技术、量子通讯等,最重要的是安徽具有万众创业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传统。通过积极地创业、创新,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减少负面舆论产生的空间。(2)凝聚共识,为安徽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安徽都具有经济腾飞的条件。应该引导群众顾全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贡献力量,摒弃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破坏作用的思想、做法。(3)尊重差异,在多样性中寻求社会舆论的共识度。从社会舆情的多样性来看,并非所有的社会舆情都起着破坏作用,不少社会舆情体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态势,因此,一味地否定是不可取的。要广泛团结不同倾向的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为安徽的发展构建共识。(4)注重社会组织在社会共识中的作用。要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群众心声,促进多样化社会舆情的交流融合,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舆论氛围。

注释: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6页。

〔2〕〔德〕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翁秀琪等译,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第99、101页。

〔3〕王建龙:《把握社会舆情》,《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0期。

〔4〕邢梦婷、王曰芬:《国内外社会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1期。

〔5〕〔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6〕〔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392页。

〔7〕周素丽等:《2010-2014社会思潮动向调查分析报告》,《人民论坛》2015年第1期。

〔8〕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安徽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