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媛 邓 颖
学术研究基于业界动态发展,通过理论视角,捕捉行业发展规律,因而新闻出版业研究话题与新闻出版业动态发展具有一致性。学术研究走在业界发展的前沿,其指引意义凸显。所以,审视新闻出版业研究本身,也是对新闻出版业界的反思。基于此,本文对2017年新闻出版业研究关键词进行盘点,探究新闻出版业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有待挖掘的话题,以期对后来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趋势指引。
本文将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搜集的资料库和数据分析的工具,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出版类期刊在2017年刊登的全年文献(除会议、通知等非实质性出版研究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主要致力于研究科技类期刊,因此,本文的实际研究样本是CSSCI(2017-2018)中6种期刊,分别是《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中国出版》(以刊名拼音排序)。通过中国知网的专业检索,将检索字段设定为“JN=‘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中国出版’”,年份限制在2017年,排除非实质性出版研究内容,共检索出文献1930篇。在知网中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通过节点过滤将关键词出现频次设定为7,制作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同时为了弥补整体观测对潜在的具有研究趋势的关键词的疏漏,本文还结合6种学术期刊个性化选题关键词,确定全民阅读、供给侧改革、融合发展、互联网+、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学术期刊、人工智能、出版智库、知识服务为出版学界研究的十大共现关键词。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本文所选期刊是出版学界6家行业热点覆盖较全、研究成果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关键词是从标题、摘要和正文中提取出的归纳文章要义、揭示本质内涵的凝练词汇。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得出的新闻出版业研究关键词,对展现新闻出版业前沿研究的共同话题,反映出版学界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综合6种学术期刊的整体观测和分别考察,从既有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角度,本研究总结出以下十大关键词。
“全民阅读法规政策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公共阅读服务主体及其职责的法律法规;二是引导公共阅读服务主体行为、引领全民阅读社会风尚的政策文件。”[1]阅读推广和实体书店是全民阅读法规政策延伸出的两个高频研究关键词,原因有二:一是全民阅读推广难度较大,所以学界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和不同推广环节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比如,从普通读者群体角度出发,探究全民阅读语境下的大众阅读偏好,[2]为推行全民阅读的各个环节提供策略参考;从特殊读者群体角度出发,关注全民阅读背景下农家书屋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推广现状,[3]可以启发全民阅读推广过程中特殊问题的解决思路。除此以外,残障儿童等特殊读者群体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与研究。二是数字出版时代的全民阅读需要与时俱进,新媒体平台对实体书店的生存产生威胁,引发学界对新兴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比较思考。全民阅读的推广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本位,所以全民阅读推广方式也是高频研究话题,比如“旧式社区书屋升级改造、阅读服务推广对象多层次细分、推广人员队伍加强建设、推广宣传借助新媒体网络”[4]等推广策略研究。
全民阅读具有公益性质,公益推广研究与经营推广研究有很大不同,它将读者视为帮助对象,旨在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所以全民阅读相关研究以启发受众主动接受阅读为主要特征,与将读者视作消费者的经营性策略研究有很大不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为改善出版业的供需关系提供解决思路,“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从供给侧出发,以文化产业投入为基础,并服务于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才能具有长远发展潜力。”[5]从供给侧视角分析我国出版业,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无效供给过量,读者面对大量出版产品,但仍无法满足个人需求;二是有效供给不足,真正优质的内容资源稀缺。“内容为王、供需相适、集约高效、创新驱动”[6]是出版业改革的四点原则,学界针对新闻出版业供给侧相关研究话题主要围绕出版市场的供需平衡,以消费者为中心,就内容供给和阅读体验进行优化。
供给侧成为新闻出版业研究关键词体现学界研究紧跟时政热点和上层建筑的指引。时政热点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做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转变,新闻出版业研究既依托时代背景,又紧扣时代热点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属性,也是正确的研究话题导向。
新闻出版业界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内容创新和内容载体创新。鼓励原创、针对新媒体平台制作短小精悍、可读性强的文字内容和可视化内容是内容创新的主要方面;内容载体创新则与媒介技术联系紧密,PC端和移动端是内容载体创新研究的主要偏向,从门户网站到手机客户端即是验证。融合发展是针对媒介技术变革提出的主要应对策略。科技期刊是融合发展延伸出的高频关键词,可见融合发展策略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的转型、调整。业界转型必然引起教育领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出版学基础课程”等专业课程设计面向融合发展需要提高基础性、趣味性和拓展性,[7]这是立足人才培养策略找到的独特研究视角。
融合发展相关的研究话题必然离不开媒介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这是融合的主要动力;它又离不开传统出版业对自我的反思,这是需要融合的主体。从过去走向未来,传统出版业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经验,但如果不能跟随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终将被信息社会淘汰,学界研究融合发展旨在为业界找寻技术支撑,创新性视角尤为重要。
“互联网+”视域下的出版营销策略和传统出版产品转型路径是学界研究的两大方向。互联网平台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和发行方式,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内容转型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信息包围读者群体的情况下,出版产品如何拓展销路,营销策略的构思又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互联网+”是学界共同关注的策略研究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相关研究还有其他创新性的视角,比如与共享经济理念相结合。“我国传统媒体实践推广共享经济,创建集成规模平台,整合产业资源、社会关系资源、金融资本资源与用户人气资源,将共享经济的精神内蕴和服务创新植入民众生活,发展供给方、需求方和平台中介方相互信任的黏性关系,降低交往环节运维成本,在‘互联网+’大战略下遵循网络经济运行逻辑,创新联结商业模式,开发信息增值效益, 引领产业转型协同发展,服务整个社会生态经济。”[8]这是对传统出版业面对当下技术变革进行的横向思考,“互联网+”连接的不仅是出版产业与消费者,同时也将出版企业与出版企业连接起来,规模平台共建共享可以带来多种资源整合,既节约成本,又带来出版产业协同发力共同获益的机会。新闻出版业研究对“互联网+”的持续关注是紧跟上层建筑、把握技术变革趋势的体现。
数字出版研究话题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力度较大,占比51.85%,这是从国家层面发出的重视新闻出版业技术转向的研究信号。同时,知识服务、融合发展是与数字出版联系紧密的两个关键词,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新闻出版业研究既有消费者主体研究意识,又有技术转向理念。
数字出版研究的相关话题包括数字出版产品研究、出版业经营理念研究、技术转型期对策研究、借鉴国外数字出版经验研究、思考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发展走向研究以及数字出版版权研究。其中,有声出版产品研究广受关注,其当下行业准入规则可以归纳为 3F:Free、FM、Fans,即互联网免费模式、音频本质和粉丝经济。[9]数字出版转向明显。
传统的版权主体是作家、作曲家、画家等,他们能够通过经国家许可发行的出版单位发表作品,而社交媒体为普通人提供开放的发表渠道,互联网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加大了规范版权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对孤儿作品的版权利用和保护。
首先,版权保护研究的法律视角是解决侵权问题最为直接的角度。用户作为内容提供者与使用者双重身份和网络平台之间就版权侵权问题的责任划分成为难题,从法律视角针对版权侵权问题探究明确的责任归属依据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其次,从技术角度规范内容复制是保护版权的另一视角,比如“区块链具有实现版权的及时确认、提高发行收益率、助力著作权精准交易的优势。”[10]从借鉴发达国家版权保护的经验来看,版权保护的法制化进程还将深入,版权在法治保护基础上将成为优质内容争夺的关键要素,比如当下IP热潮即是验证。
学界对学术期刊的研究既是对期刊本身进行探究,也是对自身所处领域的反思。从期刊本身而言,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数字出版技术对学术期刊这一特殊期刊种类的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传播效果等方面影响显著,方便整合更多的学术资源为编辑、学者、作者以及读者等多个使用主体带来便利,这也是出版技术应用助力出版学界提升自我,以期获得更高层次的行业导向的体现。基于对业界和学界双重收益的考量,学术期刊与数字出版技术相结合的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也应当纵深挖掘。另一方面,同行评议、评价体系等关键词由学术期刊延伸出来,观察行业发展变化的学界也在观察和反思自身所处的评价体系,而这种反思从未间断,是学界研究的常青话题。
学界对学术期刊中的科技期刊研究尤为关注。科技期刊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科技期刊面对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调整产品形态和出版模式;二是科技期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首先,科技期刊长期以来为科学科普工作提供渠道,然而面对媒体形态的变化,纸质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受限。其次,学界着眼科技期刊的具体转型路径研究成果很多,比如针对手机等移动设备探究全新的出版发行模式,以满足读者需求;从科技期刊的经营角度进行策略考量,打造品牌形象、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宣传也是高频研究策略。
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是逐渐渗透的。从人工智能生产新闻内容代替真正的记者编辑生产新闻开始,学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从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到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现实影响的分析,这种观察与关注从未间断。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媒体人才应对人工智能新闻生产的智慧生活转向问题、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问题,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视角是多方面的,这更加说明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融入是深层次的、产生的影响是多元的。
人工智能对提高新闻内容生产效率、改变现有生产关系影响很大,回顾已有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学界已经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发展进行应用性的探讨,这种探讨仍将持续。智能化语境和新媒体背景一样,也是当下出版业研究绕不开的主题。
智库即智囊团,它是指集合专家学者的专业力量发现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问题并找出解决路径,对未来作出预测,建设出版智库为出版业的发展树立专业导向,更加科学和优化。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业需要智库提供现状分析和对策指引,从而把握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身,比如“数字出版高端智库为顶层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出版业相结合、AR技术与出版业相结合、知识服务、项目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智慧支撑”。[11]当下,智库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社会触角,其热点敏感性和分析专业性受到学界的共同关注。
学界对出版智库的研究是必要的,只有从决策层注入科学的思路,出版业才有成长的机会。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够丰富,同时又要警惕将出版智库当作万金油的研究方式,对出版智库的研究应当是立足业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仍是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
服务意识是来源于服务业的营利思维,知识服务概念是出版经济和文化生活二者结合的具有消费社会特征的关键词。所以知识服务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本位的服务模式,围绕不同读者的兴趣偏向呈现个性化特征。
面对信息大爆炸,用户易困入信息茧房,能满足用户个人信息需求的内容成为稀缺资源,“知识是一种内容,知识服务是一种观念和技术,是一种以服务为本质的观念,是一种解决用户问题的技术。”[12]所以,有关知识服务的研究并不都是数字出版技术导向的,知识服务理念为传统出版业提供技术融合以外的发展契机。知识服务是围绕用户/读者的模式,与媒介技术相关但不唯一相关,优质的知识和服务才是真正产生用户黏性的关键,这为数字出版带来用户主体意识的思考,也为传统出版带来转型的新思路。
2017年新闻出版业研究十大关键词中,全民阅读、供给侧是立足时政热点,从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中捕捉到的对新闻出版业发展大有裨益的研究关键词,学界将其置于媒介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互联网+、数字出版、人工智能是与媒介技术直接相关的三个关键词,融合发展是由这三个媒介技术关键词延伸出的策略研究关键词。学术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研究的常青关键词,既包含学界希望率先在科研领域实现出版物变革的愿望,也体现学界对自身领域评价体系的反思。出版智库、知识服务是学界应对出版业技术和市场的多元变化提出的创新性策略研究。版权保护相关研究既是我国法制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出版业成长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五种分类,本研究对2017年新闻出版业研究总结三个特征:一是时政热点指引研究方向,新闻出版业研究只有紧跟上层建筑对各行各业的整体设计,才能显示出在特定国情中的研究价值;二是媒介技术变革覆盖研究整体,无论何种研究话题,媒介技术变革都是绕不开的时代背景;三是应对策略研究不断更新。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完善还是媒介技术的革新,出版业只有结合现实状况更新解决思路,社会的发展变革对出版业的影响才能是正向的,不能顺势而为只能遭受淘汰。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上层建筑为研究领域提供话题导向,新闻出版业研究应当从国家层面寻找研究视角。媒介技术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时代话题,从数字技术到新媒体平台,以及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领域,它们对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界的研究应当伴随业界的发展动态,从跨学科、跨领域视角做好行业的瞭望哨。
参考文献:
[1]徐同亮.全民阅读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出版,2017(03)
[2]王炎龙,邱子昊.全民阅读语境下大众阅读偏好及趋势——基于“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0-2016年)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7(06)
[3]刘鑫,胡万德.“十三五”时期农家书屋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基于偏远农村新媒体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17(06)
[4]李婷,周仕参.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全民阅读创新推广策略探究[J].中国出版,2017(05)
[5]高军,吴欣桐.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与发展效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12)
[6]郑海江,陈建祥.从供给侧发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J].中国出版,2017(01)
[7]许洁,杨文.面向融合发展的“出版学基础”课程改革原因及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7(01)
[8]樊拥军,喻国明.“互联网+”战略下的传统媒体共享经济实践评析[J].编辑之友,2017(02)
[9]季芬.用耳朵阅读:打造数字出版新业态[J].中国出版,2017(14)
[10]刘德生,葛建平,董宜斌.浅议区块链技术在图书著作权保护和交易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7(06)
[11]张新新.数字出版高端智库建构综述[J].科技与出版,2017(01)
[12]王炎龙,邱子昊.知识生产视域下出版业的知识服务模式[J].出版广角,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