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里1,田 媛1,钟 晖
(1.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京津城际高铁通车运营,2009年底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铁时代。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十年,取得了巨大进展。高铁的出现为旅游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出游方式----高铁旅游。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我国高铁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量突破50亿人次,由此可见高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选择。
在高铁旅游实践日趋成熟的同时,高铁旅游理论研究也日渐发展起来。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对高铁旅游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例如,吕陈玲、苏勤等在对高铁旅游研究现状梳理的基础上,从学科分布、基金支持、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综述[1];胥郁从现状、区域、空间格局、企业、市场、借鉴6个方面对高铁旅游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2];纵翠丽从高铁对节点城市旅游流、城市群内部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地客源市场三个方面的影响展开了述评[3]。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高铁旅游研究还较缺乏,少有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对文献的定性梳理,而对高铁旅游研究热点与关注焦点的变化没有准确把控。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高铁旅游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高铁and主题=旅游and(精确匹配)”为条件进行检索,共获得文献数量结果1509篇(数据收集截止时间2017-03-26),主要以期刊和博硕士论文为研究对象,剔除会议文章和其他不相关文章,剩余实际有效论文数量为318篇,其中期刊论文269篇、硕博士论文49篇,见表1。
表1 数据获取情况
主要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处理和可视化分析,它能准确把握研究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4]。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主题为“CiteSpace and旅游(精确匹配)”,共获取32篇研究论文。文章引入CiteSpace软件,对国内高铁旅游相关研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高铁旅游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为我国高铁旅游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主要是:①数据下载。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主题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导出有效论文,论文导出格式选择CiteSpace能识别的Refworks格式,将导出的内容保存为纯文本格式。②数据处理。CiteSpace不能直接处理Refworks格式数据,因此必须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在CiteSpace软件的下拉菜单栏中选择“Date-Imput/Exput”进行数据转换。③参数设置。Time Slicing,起止时间为1999—2017年,时间区间为1;Node Types,依次选择关键词、机构、作者;Selection Criteria,采用TOP N,其他参数采用默认模式,一切就绪后,点击“GO”开始处理数据。
通过对获取到的318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图1),我国最早进行高铁旅游相关研究的学者是胡天军,发文时间为上世纪末,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京沪高铁背景下旅行时间节约的价值[5]。在此后10年时间,高铁旅游相关研究未进入到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直到2009年底武广高铁开通,相关研究才逐渐起步。根据各年份的发文量,可将2010—2016年(1999年仅一篇,2017年只统计了一个季度,因此剔除这两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3年,此阶段为高铁旅游研究的起步阶段,表明高铁旅游已经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第二阶段为2014—2016年,此阶段为高铁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随着我国“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建设,高铁旅游的相关研究必将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对学科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可以明确看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学科以及哪些学科相关研究还有所欠缺。统计显示,高铁旅游相关论文来源于23个学科(学科分类按照中国知网的分类标准,由于某些期刊跨多个学科领域,所以统计总数超过318篇),主要来源于14个学科(图2),其中以旅游学科、交通运输经济和铁路运输排名前三位。在对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研究并未严格的将学科分割开来,绝大多数的文章跨旅游、交通运输经济和铁路运输3个学科领域。
图1 高铁旅游发文数量分布
图2 高铁旅游研究学科分布
对论文的期刊分布进行探讨,可清晰地把握学科领域的期刊分布状况,既能为学者发表论文提供指导,也方便办刊者把握办刊方向[6]。发表高铁旅游相关文章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共有19种,载文量共有110篇(图3),占发文总量的34.59%。从期刊质量来看,绝大多数文章发表在普通期刊上,核心期刊所占比例极小,可见高铁旅游相关论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3 高铁旅游研究期刊分布
本文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的分析,在得出的可视化分析图中,节点代表的是分析对象,分析对象出现的频率越多,节点就越大;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的是共现(合作)关系,其粗细代表的是共现(合作)强度。
研究热点分析:论文的关键词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可通过研究关键词来讨论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频率(Frequency)和中心度(Centrality)是度量关键词重要与否的两个重要指标,出现频率与关注度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出现频率越高,关注度越高。中心度的主要作用是测量节点的重要程度,中心度值越大,说明节点越重要,该关键词被关注的程度越高。经统计,论文所研究的318篇论文中共有639个关键词,采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4。为了方便分析,本文分别提取出现频率和中心度排名前14位的关键词,见表3。
图4 高铁旅游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高频词频率高频词中心度高速铁路60高速铁路0.42高铁时代37客源地0.28高铁旅游17旅游资源0.27旅游产业14高铁时代0.23旅游资源14旅游经济0.18城市旅游12城市旅游0.13客源地11区域旅游合作0.13旅游经济11高铁旅游0.09武广高铁10旅游流0.08旅游业9空间结构0.07区域旅游合作9高铁效应0.07京沪高铁9旅游产业0.06可达性8京沪高铁0.05旅游流7发展战略0.05
从图4可清晰地看出节点大小,节点大小代表的是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高速铁路、高铁时代、高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客源地、旅游经济、武广高铁、旅游业、区域旅游合作、京沪高铁、可达性、旅游流。由表3发现,关键词中心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高速铁路、客源地、旅游资源、高铁时代、旅游经济、城市旅游、区域旅游合作、高铁旅游、旅游流、空间结构、高铁效应、旅游产业、京沪高铁、发展战略。
在综合频率与中心度两者的基础上,将近几年高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即高铁对旅游业影响,高铁背景下旅游业的应对策略:①高铁对旅游业影响。高铁对旅游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高铁对旅游产业、旅游资源、交通、旅游流、旅游经济等方面。罗轶、马绍贵等认为,高铁会为沿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7,8];穆成林、陆林等认为高铁极大地提高了沿线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使旅游交通可达性趋于均衡[9];汪德根、陈田等进行了空间网络分析,最终得出高铁能对旅游空间格局产生马太效应、过滤效应、扩散效应等[10];郭建科、王绍博等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大高铁对东北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认为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推动了区域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加强[11]。②高铁背景下旅游业应对策略。绝大多数论文在研究高铁对旅游业影响基础上,都会提出一系列的发展建议与对策。窦璐在分析高铁对旅游企业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旅行社、饭店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旅游景区之间要形成联动[12];蒋丽芹对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旅游业发展要从组织、产业以及营销等方面构建合作体系[13];于秋阳认为随着高速网络的不断完善,必须要整合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合作[14]。
研究路径分析:进行路径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高铁旅游相关研究的演进状况。本文主要对2010—2016年的高铁旅游研究热点进行时区分析,以一年作为一个时区,利用Graph Views中的Timezone功能进行时区可视化分析(图5)。由共现时区图可见,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学术界从2010年开始对高铁进行研究;2011年高铁旅游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对旅游产业影响方面,案例点多选取京沪高铁;2012年对高铁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铁旅游产品、行为特征、旅游开发等方面;2013年对高铁旅游的相关研究转向旅游经济学角度,主要研究旅游经济,并且提出一系列区域旅游合作对策;2014年、2015年、2016年对高铁旅游的研究转向旅游地理学角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间结构、旅游流等方面。由此可见,高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旅游学领域,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图5 高铁旅游关键词共现时区
研究前沿分析: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Visualization中的Citation Burst History功能,共获取到4个突现词,记录凸显系数及年份(表4)。由表4可见,武广高铁凸显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而长三角、旅游产业和空间结构凸显的时间跨度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铁旅游相关研究能与时俱进地转变研究方向。武广高铁凸显时间跨度较长是因为开通时间较早,自然成为前期研究的案例点;2013年、2014年长三角区域成为高铁旅游研究热点区域;2014年、2015年旅游产业演变为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现词,随着高铁网络的进一步发展,高铁背景下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成为高铁旅游研究的前沿;2014—2016年空间结构变成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现词,旅游空间结构属于旅游地理学科的研究范畴,随着高铁旅游研究深度的不断加深,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该领域的一种新研究趋势。
表4 高铁旅游前4位突现词统计
核心作者分析:根据赖普斯定律计算高铁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数量,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式中,M表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Nmax表示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学者的发文量。根据该公式和表5的统计数据,N的取值为10,最终得出M值约为2.37,取整数3,即认为发表文章数量超过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统计分析可得,高铁旅游研究核心作者共有12位。其中,汪德根发表文章数量最多,共计10篇;于秋阳发文量为4篇;其他作者发文量均为3篇。值得一提的是,汪德根发表的10篇高铁旅游文章全部为核心期刊,所以可认为汪德根是国内高铁旅游相关研究的领军人物,在该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大,见表5。
表5 核心作者及发文数量统计
作者合作分析:采用CiteSpace对高铁旅游作者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6。
图6 高铁旅游发文作者合作图
总体来看,图谱中显示共有节点308个,节点之间的连线共有180处,网络密度为0.0038,由此可以得出我国高铁旅游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从局部来看,个别作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如高铁旅游发文量最多的汪德根与中科院的陆林、安徽师范大学的陈田等学者之间存在较好的合作关系,经常共同署名发表论文。作者之间的合作主要包括以“学缘”关系为主的合作和“地缘”关系为主的合作两类:“学缘”关系具体呈现出的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地缘”关系主要是指以项目为驱动的跨区域之间、跨学院之间的合作关系[4]。目前来看,我国高铁旅游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以“学缘”关系为主,而跨区域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因此,应加强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学术探讨,促进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核心机构分析:应用赖普斯定律计算高铁旅游相关研究的核心机构,机构最高发文量为11篇,运用公式计算可得M值约为2.48,向上取整数3,即认为发表文章数量超过两篇的机构为核心机构。统计分析可得,核心机构共有15个。其中,苏州大学发表文章数量最多,共计11篇;安徽师范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发文量各为6篇,北京交通大学发文量为5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发文量各为4篇,其他机构发文量为3篇(表6),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苏州大学在高铁旅游研究中担当着领导者角色。对核心机构进行梳理,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发表文章数量占核心机构发文总量的76.2%;二是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占14.3%;三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机构占9.5%。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在高铁旅游研究方面占据极其重要位置,这主要与高等院校优越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能力有关。
机构地域分析:对研究机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地域分布规律及地域差异特征,本文所研究的318篇文章共来源于219个研究机构(仅研究我国大陆地区)。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其中,东部地区共有110个,占总量的50.23%;中部地区共有74个,占总量的33.79%;西部地区共有35个,占总量的15.98%(表7)。这种不平衡性是由我国高铁发展状况决定的,东部地区高铁业起步最早、发展速度最快,从而带动了东部地区高铁旅游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
表7 核心机构地域分布状况
机构合作分析:高铁旅游合作机构可视化图谱见图7。从图7可见,共有节点226个,节点之间的连线共有72处,网络密度为0.0028,由此可得出高铁旅游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紧密的。从局部来看,有些机构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个机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学术合作关系。但存在学术合作的机构仅占研究机构总数的极小部分,因此各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7 高铁旅游发文机构合作图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318篇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从文献分布看,一是从2009年开始发文数量平稳低速增长,2014年之后增速明显加快;二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运输等多个学科;三是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极少;四是发文期刊分布广泛,但高质量期刊所占比重极低,因此下一步必须加强高铁旅游研究的课题申报,力争发表高水平论文。②从关键词分析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影响和对策两个方面;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研究前沿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每一演变阶段存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主题。③从发文作者看,汪德根、于秋阳等是高铁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作者之间的合作以“学缘”关系为主。④从发文机构看,高铁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是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中苏州大学发文最多,各机构在合作上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
随着我国高铁业的进一步发展,高铁旅游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高铁旅游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创新空间,未来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铁旅游理论创新研究。自2009年我国高铁业正式起步以来,高铁旅游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总体来看,高铁旅游个案分析较多、理论总结不足,亟需构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主要从个案出发去研究高铁旅游影响和对策,未来可考虑从
宏观角度研究高铁对旅游影响机理,构建高铁旅游对策体系等。②高铁旅游视角创新研究。高铁旅游研究多集中在旅游客体——目的地视角,而对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的研究较少。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出游意愿、行为决策等都会影响其出游行为,因此从旅游者角度研究高铁旅游是必要且重要的,未来可考虑研究高铁旅游者行为偏好、出游动机及偏好、动机与交通工具选择相关性等。③高铁旅游方法创新研究。内容的选择决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方法的选择则决定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目前我国高铁旅游以定性研究为主,仅有极少数高质量论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可考虑采用模型研究法、实验分析法等量化分析方法,同时辅之以定性研究,克服纯理论的泛泛而谈、纯计量的空洞化两种极端。
参考文献:
[1]吕陈玲,苏勤,鄢方卫,等.国内高铁旅游研究进展述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7-24.
[2]胥郁.国内高铁旅游研究现状与启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4)∶29-32.
[3]纵翠丽.国内高铁对区域旅游的影响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3)∶63-65.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33(2)∶242-253.
[5]胡天军,藏学运,申金升,等.京沪高速铁路旅行时间节约的价值分析[J].中国铁路,1999,(5)∶19-22,5.
[6]刘昕.近10年我国乡镇图书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1,(12)∶125-128.
[7]罗轶.高铁驱动下桂林旅游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26-29.
[8]马绍贵.杭黄高铁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3,(4)∶32,36.
[9]穆成林,陆林,黄剑锋等.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5,12∶193-202.
[10]汪德根,陈田,陆林,等.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J].地理学报,2015,70(2)∶214-233.
[11]郭建科,王绍博,李博,等.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地理科学,2016,36(4)∶521-529.
[12]窦璐.高铁的发展对我国三大旅游企业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9)∶70-71.
[13]蒋丽芹.关于高铁背景下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1,(9)∶150-152.
[14]于秋阳.长三角高铁旅游特征与区域合作联盟构建[J].上海经济,2015,(7)∶53-54.
[15]杨丽娟,张璇.知识图谱视野下的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和CNKI数据库[J].旅游研究,2016,8(3)∶20-27.
[16]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等.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核心文献、热点、前沿与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5,(1)∶57-65.
[17]田里,席婷婷,杨懿.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13—2015年C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4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