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计科宪 梁芝芳 秦凯风
“西安年·最中国”彰显文化自信和国际范儿,成为春节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这说明我们可以打的牌很多,可以干的事很多。关键看有没有大格局、敢不敢谋、善不善抓、会不会干。
——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
刚刚过去的狗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上千万游客在西安领略了一个“最中国”的春节,“西安年·最中国”也由此成为一个最具价值的文化IP——据统计,春节七天,西安共接待游客1269.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56%和137.08%,成为春节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
“西安年”是从农历小年开始预热的。
小年夜,位于西安曲江核心的大唐不夜城唐人街30万平方米区域内,千姿百态的灯光造型点亮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等文化地标,流光溢彩地向世界展示了夜西安的超靓颜值。
这场壮丽的灯光秀,拉开了“西安年”的大幕。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点亮仪式还得到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的友情助阵,形成“西安春节,九州同贺”的阵势。
刘 强/摄 /
此后,西安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烈。
天坛祭天、城墙灯会、舞龙舞狮、祈福庙会、社火芯子,无人机灯光秀、“和谐的心跳”、灯光彩焰电音趴,花车巡游、桑巴劲舞、时尚走秀、花市迎春、美食体验……18大类182项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东方与西方同台亮相、民俗与高雅融合呈现的文化旅游活动,呼啦啦如孔雀开屏一般,似乎要把几千年中国年的元素全部展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不要说外地游客,就是本地市民也大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果巡天一游,就会看到,西安已然变成一片狂欢的海洋——
作为“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的大主角,曲江新区集中策划了10大组团、30多场文化活动。尤其是大唐不夜城灯火辉煌,昼夜难分,3D激光秀亮化的街区和仿古建筑群使人仿佛置身于盛唐的梦幻中。虽是寒冷天气,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炫美,让人疑似百花未曾凋零。这里也成为春节人们发朋友圈的“打卡”圣地。
小雁塔荐福文化大庙会开设了传统文化体验区,把穿越融入庙会体验中,游客穿汉服、学礼仪,亲身感受与礼乐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穿越时空体验不一样的春节。
正月十五晚,西安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宛若夜空中的精灵。伴随游客的喝彩声,漫天飞舞的无人机光点逐渐汇聚成“福”“西安年”“硬科技”“国际”“创新”等字样和图案。
古城墙、大明宫、永兴坊、芙蓉园、汉城湖、 陂湖、隋唐天坛、大唐西市……一点一点连成片,都熠熠闪光。
这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片一经首映,便收获了开门红。春节期间,仅曲江核心区一处就接待市民游客475.2万人次,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320万人次,成为春节期间全国年味儿最浓、人流量最大、关注度最高、传播面最广、点赞率最多的热点和亮点街区。
“最中国”的“西安年”,也吸引了众多洋面孔,Facebook等国际知名社交网站上发布的活动盛况,更是引发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网友的热议。
“没来特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句不无夸张的话道出了许多游客真实的感受。
可以说,凡是来了的,都被吸引,都能找到自己认为最中国、最正宗、最有味、最梦幻、最幸福、最浓重的年味儿。
这样的大动作,当然使西安成了各路媒体关注的焦点。春节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中央及地方媒体报道“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上百次,累计阅读和点击量超过1.8亿次。
“我们要让西安市民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也让过年期间来西安旅游的中外游客都爱上西安,在这里过个‘最中国年’。” 这是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的许诺。
从“过年”到“最中国”,是质的提升和飞跃。
按照这样的定位,西安努力把“西安中国年”打造成国内首个“中国年”节庆品牌和新春节庆旅游目的地城市品牌。
为此,西安未雨绸缪,主动走出去开展宣介,吸引外地人到西安过中国年。
1月8日,西安在厦门拉开了“西安年·最中国”宣传推广序幕。多个小分队先后赴广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成都、贵阳等13个主要客源市场和高铁开通城市举办主题推介。
从事后看,这些推介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春节期间,“西安年”主会场、遍及城乡的分会场乃至全市街巷商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游客和天南海北的口音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据统计,春节期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日均运送旅客12.2万人次,创下新高。
西安各区县各开发区各部门也全员动员、倾力投入、通力合作,共同为西安年铺好“底子”。
灞桥区白鹿仓首届中华绝技文化大庙会上,各种民间绝技绝活、华阴老腔、高空走钢丝等齐上演,精彩而又刺激,让游客大饱眼福。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举办昆明池景区新春庙会,众多非遗传承人与游客面对面交流,传播传统手工制作的魅力和非遗文化。
富平、阎良“富阎同城”庆新春文化系列活动,用传统民俗社火和颇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演出书写年味儿双城记……
“年味儿”就是“文化味儿”。在这一点上,西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起“西安年”的“里子”。
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一直处于两难之境。“西安年·最中国”则提供了一种破解思路。一方面,深入发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不断拓展“西安年”的内容,另一方面,以五星级店小二的水准,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品质,打造城市新风貌。
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活动唤醒了人们对年的记忆,特别是一些富有文化意味的年俗活动,满足了人们对更高品质年味儿的追求。
正如有的专家所说,“西安年·最中国”是一次成功的文化阐述与城市营销。
目前,作为城市节庆品牌,“西安年·最中国”已经以申请国家非遗及世界非遗的名义正式推出。
乘势而上,西安已经提出,要珍惜“西安年·最中国”这个IP,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自信,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品牌活动,为提升展示文化自信贡献西安力量。
不仅如此。还要看到,在“西安年”锣鼓喧天背后,是一带一路,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关中平原城市群——诸多国家战略的不断聚焦、升级,为西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政策动力。
特别是“一带一路”,为西安带来巨大机遇。最近几年,丝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国际电影节、丝路旅游国际博览会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陆续在西安举办,“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和农业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活动相继登场,曾经联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丝路起点正重新显露出国际范儿。
一方面,既深挖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迷人魅力,又内引外联、扩大开放、广泛交流、深度合作、携手共赢;另一方面,既紧扣国家战略、主动作为,又从“烟头”和“厕所”抓起,既抬头看路又低头干活,把西安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是办成“西安年”这事背后更深的逻辑。
正因为如此,早在“西安年”之前,西安就已经展现了非常精彩,收获了非常关注——从“烟头不落地”的全民举动到“最多跑一次”的政府新貌,从打造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到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安居”,举办“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大会”,西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崭新的城市面貌、政府风气、多方环境,都在全面散发“西引力”。
春节期间还发生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小插曲:因受古城文化和美食吸引而来西安旅游过年的一对河南夫妇,在听说了西安户籍新政后,捎带着就把户籍准迁手续给办了。
人才和企业择木而栖、“民生九难”逐步改观、飙车式的经济发展速度让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不断向西安输送。
据了解,自2017年3月户籍新政2.0版本推出,至年底西安即新增落户25.7万人,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今年春节假日期间,19个区县办理落户2078个,不断创造和刷新着一个个“西安速度”。
2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并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加快将关中平原打造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可以说,国家战略不断聚焦,西安可以打的牌很多,可以干的事很多。“关键看有没有大格局,敢不敢谋,善不善抓,会不会干。”
面对又一份新年大礼包,西安要把办“西安年”的劲头坚持下去,才能担起这样的国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