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生树(本刊记者)
推动陕北转型持续,全国能源化工基地不断升级,再现活力。
以石油、煤炭为主导的陕北,正在爬坡过坎。
近年来,面对陕北两市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易受冲击、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并大力支持陕北经济持续转型。延安、榆林市痛定思痛,一个接着一个难题破解,经济指标呈现“V”字态势。
2017年,延安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266.4亿元,增长7.6%,是201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榆林市则达到3300亿元,增长8%,两市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
“培育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子。”年初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为陕北转型持续再次定调。
2017年6月,世界上迄今为止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交流工程——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陕西段建设完工,成为我省首个“陕电外送”特高压工程。
国网陕西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0年,我省将建设9项特高压工程,新增外送电能将达到3611万千瓦,由现在占全国的4%提升至10%,助力陕西从能源大省向电力大省转变。
从卖煤到卖电,陕北两市资源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尤其重视对煤炭、石油资源,化工原料实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7年10月7日,我省最大的在建工业项目——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ACO转化器最后一段稳稳起吊并顺利封顶,意味着目前全球首套轻油加工利用装置安装成功。
计划2018年6月底投产、总投资216亿元的延安能化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我省能源转化的又一力作。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80万吨甲醇、40万吨轻油加工利用、45万吨聚乙烯等10种转化产品。
近年来,陕北两市坚定不移走“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综合利用”道路,相继实施建成了一批兼具创新创效、绿色环保的重点项目。
位于榆横工业区内的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为原料,生产高端油品及化学品的企业。
2015年8月,全国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国家示范工程在这家公司投料试车成功。今年即将动工的后续项目总投资777亿元,年产约400万吨优质油品和高端化学品。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约300亿元,上缴税收约80亿元,可提供约4000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2017年,陕北两市能源转化项目进入发展和布局的快车道。榆林市安排能源化工项目53个,年度计划投资308亿元,总投资近2000亿元的7大高端能化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延安市58个市级重点能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1011.74亿元。
“陕北要加快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发挥资本密集型产业聚集地作用,完善精细化工产业链布局,发展装备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壮大金融、信息、广告、咨询、公用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高速增长,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2017年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陕北两市今后五年的产业转型发展作出清晰规划。
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榆林市先后淘汰关闭了一批落后产能项目,建设22个兰炭工业集中园区。每年拿出不少于5000万元资金,用于兰炭产品的研发升级。采用现代工艺生产的兰炭在PM2.5和多环芳烃排放上,分别比洗块煤降低90%和97%以上。
2016年4月,榆林首批1.3万吨兰炭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也已建成,由此构建了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等循环型产业链,实现了产能5000万吨兰炭产业。
榆林的经济转型不仅仅局限在煤炭产业的升级上,在非能源产业也有不小的成就。
2015年11月10日,陕西通海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新三板正式挂牌仪式,实现了本土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通海绒业占地105亩,投资1.5亿元,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羊绒分梳设备30多台,建成年加工原绒1200多吨、生产无毛绒600吨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年产值达4亿元。
陕北两市把平衡三大产业的发展作为转变产业结构的目标,在第三产业上发力。
延安市将旅游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突破口,全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积极拓展旅游市场。
全市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22个市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南泥湾景区开发、红色文化小镇等项目进展顺利;延安国际滑雪场等一批冬季旅游运动项目建成运营。2017年,延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300亿元。
以二、三产业为基础,促进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是陕北转型发展的又一特点。
2017年,延安全市苹果产量332.9万吨,占陕西苹果总产量的27.5%,其中优果率达到85%以上,远销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等海外市场。
近年来,延安市与各县每年投入苹果产业的资金在3亿元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准园11个、省级标准果园137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50万亩、示范园226个。去年,延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居全省第二位。
延安石油化工厂 贾福义/摄
延安创新、基金小镇是延安市打造的经济转型的新名片。
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原则,由898创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运营商,将延安创新、基金小镇打造成为集众创空间、教育中心、基金小镇、私募工场、产业扶贫为一体的新经济示范区和聚集区。
目前,创新、基金小镇已经有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研发、大学生青年创业等120多家企业入驻,成为延安经济新的增长极。
为了鼓励新经济的发展,2017年,延安市从要素保障、挂牌上市、基金产业、商事服务等方面,制定了20项优惠政策。在引进898创新空间的同时,还引进了华为大数据基地建设、北京云真网络、英雄互娱等19个新经济、新业态、轻资产项目,总投资262亿元。
延安市发改委城乡统筹办主任杨志旗介绍,发展新经济是市委市政府推进经济转型、实现追赶超越的一个重要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经济企业一定会在经济发展、就业和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陕北能源型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去年8月,延安高新区与北京迪信通集团签订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引进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迪信通销售网店,通过分时租赁和共享模式发展轻型电动车。项目规划占地800亩,概算投资30亿元,年产电动新能源汽车10万辆,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榆林市把发展临空产业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结合,围绕能源开发、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和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临空偏好的、绿色的、智慧的、高端的、高效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发展条件不同,榆林市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南部6县与工业为主的北部6县发展严重不平衡,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榆林从2006年开始实施“扶持南部”战略,2011年又做出“振兴南部”战略。“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振南资金16.74亿元,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42个。从2016年起,南6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举超越北6县,“南弱北强”正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