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欣
摘 要:教师以“任务”为引领,指导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主动运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技工院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就“任务驱动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语文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a)-0-02
当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步伐加快,体现了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丰富人文素养的理念。但是,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探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将“任务驱动法”引入语文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不仅能够体现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1 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对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原理是将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来解决问题,同时获得能力。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法。
语文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用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更加更加自由、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學思想,这可以看作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可以有效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趣味性和成就感满足学生对学习探究的欲望。任务驱动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具体步骤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的任务驱动包括四个步骤: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效果。下面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造绿色生活——举办低碳生活宣传活动”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法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1 创设情境
创设与学习主题紧密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相关的认知,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获得新能力。
开展“创造绿色生活”实践活动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2012》或者动画片《熊出没》等,让学生关注到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多么严重的破坏,有条件的可以带着学生实地考察、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实践低碳生活,共同珍惜身边的环境,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此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2.2 确定任务
确定任务包括任务设计和任务展示两项内容。任务可分为单一任务、梯次任务和综合任务。单一任务,如识记字词、文学常识等;梯次任务,如对文本中主题、结构、手法等的有序解读;综合任务,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设计任务时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任务必须目标明确,环环相扣,给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任务展示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好任务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也不要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才会自己发现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创造绿色生活”实践活动任务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活动,普及节能减排常识,提高自己和他人的节能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根据任务驱动法要求,可以将活动分成“掌握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四个任务。每个任务再细化为容易掌握的小任务,如将“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这一任务细化为“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发言稿、制作海报、现场宣传”等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培养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时,可以使用网络查阅资料,可以向老师、同学等请教,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在完成梯度任务和综合任务时,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参与到任务中,一起分析、讨论任务解决的途径,科学决策,形成共识,小组内既合作又竞争。不同的小组可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指导,满足各个层次学习需求。组内和小组间的相互启发和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海报的写作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创造绿色生活”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了“制作海报”这样一个任务,要求每组制作一份海报。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将该任务进一步细化为“版面设计、撰写文字、画图”三个子任务,学生可自由选择并参与到其中任一子任务中。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要承担一定工作,活动中教师倡导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大胆质疑,并适时点评,特别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任务由学生以自主协作形式共同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讨论时以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时的满足感、幸福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4 评价效果
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如何,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评价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具体的评价方法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即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出评价,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协作性等。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成果进行评价,可以是作业、测试、表演展示等。可以由教师来评价,也可以让同学互相评价,更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最佳海报”“最佳发言稿”“优秀宣传员”的学习成果评选,使活动的效果更完美地表现出来。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根据各人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揚为主,让每一位参与同学有了成功的体验。
3 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注意事项
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精心设计任务,巧妙创设情景。教师首先要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一系列小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所以,任务应选择源于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趣味性和实用性强的,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任务设计得好,不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产生积极影响。
任务驱动法要取得好的效果,要秉承“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引”代“教”,以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感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应自觉増强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发展动力。
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些具体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零散的、凌乱的。因此,在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 何多有.高中生篮球运动损伤的现状与防护对策[J].学周刊,2018(18):163-164.
[3] 李聪玲.任务驱动法在单片机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8(2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