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基础教育的终级目标。
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不仅对语文教学的自身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对学生产生终身性影响。
一、语文教学在学生终身性影响中的作用
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备技能。
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从华罗庚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1.学生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
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需要语文对题目的分析和归纳;学习自然,需要语文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剖析;学习美术,需要语文对事物的提炼和总结;学习音乐,需要语文对旋律的感知和顿悟;学习体育,需要语文对活动的融会和贯通;学习计算机,需要语文对程序的把控和支配;学习英语,需要语文对句子的转换和运用。
无论学生汲取什么知识,都离不开语文的帮助和推动。正如数学之王苏步青所说:“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佶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2.学生了解世界离不开语文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一个抽叶子烟的老叟,他在家里乃至村里都有着极高的威望,在教学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有的人》时,他哭了,这是他平生唯一的一次流泪。我当时没有完全读懂或听懂这篇课文,但看见我和乡亲们心里的汉子落泪,想必这篇课文一定有特别的地方。
于是,我管父亲要了点钱进城,第一次到新华书店,看见印有臧克家和鲁迅字样的书都买。
读完买回的书后,我明白了我的男神流泪的原因,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人品在我心里扎了根,留给了少年的我深深的思考。
我校教研活动中,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了《有的人》。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的直观,带动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将整首诗背诵下来。我才知道,臧克家的《有的人》已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
我想,这一课,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终身性影响,因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二、语文素养将影响学生的终身
语文教学的目标,终究会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
要使每个学生都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发展性教学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才能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纵观中国历史,苏东坡、李白、杜甫、郭沫若等杰出的文学家,孔子、孟子、朱熹、梁启超等卓越的思想家,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毛泽东等伟大的政治家,都有着很深的语文素养。可以说,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的语文素养。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就会受益终身。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少年闰土》一文的集体备课中,一名教师提出:可以采用设疑激趣法导入新课。我当即就非常认可,并补充道:“可以让学生说说类似于捕鸟的经历,由此导入新课。”老师们顿时兴奋起来,都说:“好主意,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学习重点段落(少年闰土捕鸟的经过)就更得劲了。”
是的,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因为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不仅仅是教学的方法,更是教学的艺术。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加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基础就是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从读书开始。
比如,可以通过“三个要求”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勾画、批注。第二,讲效率读书。这一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书、拿笔、阅读、书写等。第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作摘录,或把新学的知识、反复探讨的问题、教师的小结等做成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语文教师在反复的要求、督促中逐渐形成,要坚持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3.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训练
加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训练,能发展学生语文思考能力、提升学生智慧。
学生来到学校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目录,而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况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即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语言材料来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秋思》时,可以通过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的方法,让学生想象:“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原因和情境。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对已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以达到升华认识的目的。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时,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导向思维,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开国大典的主题得到升华。
4.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离不开语文实际应用教学。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現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知的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受到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有的学生语文考试能得高分,但不能写文章、不能连贯地说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只有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对学生有着终身性的影响。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课内课外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工具,让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