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历程

2018-04-25 16:59王晓彤
神州·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經济经济发展新加坡

王晓彤

摘要: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中,新加坡一举超越美国,高居榜首,再次为世界刮目相看。新加坡经济由殖民地经济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发展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新加坡运用全球化与区域化思想治国的智慧。

关键词:新加坡;經济;经济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带动了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被称为“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使得亚太地区称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样,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亚洲“四小”及其它新兴工业国家的热潮,新加坡经济的研究也就一同出现在很多研究“四小”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的文献或专著中。

在1960年前,新加坡一直就是殖民经济中的贸易中转站。而新加坡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生活都与英国在东印度的军事利益息息相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据点。英国殖民给新加坡带来了民用服务、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本地区最好的学校并将毕业生送往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学习;英语也成为新加坡通用语言,并为接受全球化带来了便利。殖民可以说并没有给新加坡带来苦痛。事实上,新加坡政府1959年自治以来就不仅没有放弃英国殖民遗产,而且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那些有用的方面。在1942一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据三年半之久,其后就又回归英国管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成功的。谈到新加坡,很多文献都把新加坡描述为面积小、资源缺乏的城市国家。这与其取得的成绩相比被称之为奇迹似乎并不为过。然而,当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在赞叹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时,西方学者、亚洲全球化问题专家一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经济系教授WG赫夫博士,在其专著《新加坡的经济增长:20世纪里的贸易与发展》中对新加坡的经济“奇迹”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战后“新加坡的经济成功是可观的,但并非一些人所说的奇迹。新加坡的成功有两大因素:一是新加坡的起点较高,二是新加坡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经济力量。”(1)赫夫博士认为,“很少有几个地区能够像新加坡那样多地受惠于地理上的天赋,甚至连香港也不例外。”(2)二新加坡今天经济的成功深深得益于殖民时期留下的一份丰厚的经济遗产。对此,新加坡驻扎官议员约翰·克劳福德(后来成为首席执行官)则毫不掩饰吹嘘英国在新加坡殖民成功中所起的作用,他说“几乎无人像英国开拓者(settlers)那样,他们开辟了生活并开拓了精神;可以断一言,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存的这个独立国家与安全,也不会有资金、企业、活动、信心和秩序。”我们对约翰·克劳福德的观点并不赞同,从新加坡殖民经济遗产中可以看出,新加坡独立后所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并非新意。“无论新加坡有何种独立政治水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讲,新加坡一直严重依赖外部力量来发展经济。其发展过程一直到1959年都是靠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而生存的,而此后的发展之路都没有脱离这个框架。”几匀事实上,在新加坡独立之前还短暂实施了几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1959年,新加坡的工业化始于首先颁布的《新兴工业(豁免所得税)》和《工业扩展(豁免所得税)法令》,这是当时有关投资的主要法令,旨在鼓励国内为投资商投资于新兴的进口替代工业。1960年,新加坡邀请联合国专家协助起草制定工业发展计划,随后在1961年①②新加坡政府公布了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开启了发展民族经济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末,地区内的局势是邻近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导致新加坡的转口贸易经济开始衰退,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家后不久,马来西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通过新加坡进出口的货物。这些都使新加坡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也促使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是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替代工业,以此来改变单纯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殖民经济结构。同时,解决当时的严重失业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问题。这就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新加坡独立之初虽然曾面临种种挑战,但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实施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高附加值的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而发展到知识密集型经济。从1965年至今,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口导向工业化(1966一1973)

在1966一1973年期间,为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施重点生产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导向工业化,如纺织品、服装、家具、日用家电、船舶修理和个人用简易电器组装生产线等。随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也开始在炼油和化工业增加。通过本阶段的发展,改造了过分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经济结构,以及1960年以来的执行的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建立以制造业为支柱的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此带动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依靠本土企业为低技术失业状况创造就业率,同时创③造条件为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做准备。特别是60年代晚期,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无疑是经济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迅速改善的工业发展条件、世界贸易的增长、海外投资的增长和政府的强力支持。1965年的越南战争也对新加坡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快速增长的经济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直到在1973年下半年出现石油危机,经济增长才开始放缓。

第二阶段:以技术升级为导向的经济重组(1974一1984)

在1974一1984年期间,为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增长迅速,又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经济重组”。'这个时期年均增长不到8%,只有1980年单年达到了10.2%,总体增长比前期下降。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国际石油危机导致了1974年6.3%的低增长,1975年仅为4%为最低点。;但是,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新加坡的经济,因为那时新加坡经济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石油加工和出口中心。80年代初,由于工业发展和本区域内经济发展放缓,新加坡经济也开始放慢,制造业没有以前发展快。经济在1981一1984年平稳增长,这段时间交通、通讯和建筑已快速发展。

1979年,新加坡出现了劳动力短缺,这意味着新加坡的劳动力开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逐渐丧失比较优势。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己意识到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国际竞争力需要对出口产品升级,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一技术密集型过渡,投资的密集型产业包括电子、电脑、精密仪器加工、機械、医药等均成为高附加值产业。政府在1979年就着手调整经济,以提高新加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打破低工资一低技术一低生产率一低工资的恶性循环圈,随即开始了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阶段:经济多元化发展(1985一1997)

从1985一1997年,为新加坡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期,也可以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1985年,新加坡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GDP下降到1.7%,而在过去的5年中(1980一1984)则达到了年均增长8.5%。起初,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衰退的严重性,直到1985年3月,政府官员还预测能有5%的增长率,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经济衰退的突然降临,到1986年6月,失业率达到了6.3%。为根据新加坡经济委员会报告,1985年经济衰退由国内外因素所致。外部因素是汽油价格低,汽油需求减少,这影响了炼油业和石化工业,而月也打击了船舶修理、造船业,而这占有新加坡制造业的1/4。另外,美国经济衰退也影响了新、美之间的电脑、电子产品货物。更糟糕的是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下降,由于印尼、菲律宾、泰国出口税的增加,导致大量东盟游客减少;马来西亚对本国居民从新加坡购买入境的商品征收50%的关税。内部因素则是营业成本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是由持续高工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所致。为此,政府采纳了经济委员会开出的政策快速调整良方。由此,1986年经济开始恢复并健康发展,GDP增长了1.9%,创造了11,000个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增长了27%;1985年后建起了国内资金市场,摆脱了对纽约市场的依赖。1985年的经济衰退成为新加坡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开启了新加坡经济发展方向和治理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在新加坡独立的前20年,新加坡创造了经济的繁荣。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上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新加坡曾发展过度依赖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脆弱性,使得新加坡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新加坡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的变化。

第四阶段:知识密集型经济(1997一98以后)

经济发展史表明,外向型经济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但对国际贸易依赖程度过大也给国家经济带来安全隐患。根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全球平均贸易依存度2003年接近45%,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达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达51%,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远远高于51%。意识到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新加坡政治精英开始领导本国人民走向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因为依赖短缺的自然资源的工业经济是以不可无限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知识经济则是可以再生的,是可持续发展的。1997一98年后,新加坡进入具有全球竞争性的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

注释:

①WG赫夫.牛磊等,译.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一20世纪毕的贸易与发展[M}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PP24一25.

②WG赫夫.牛磊等,译.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一20世纪里的贸易与发展[M]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p.1.

③魏达志.东盟日日经济发展史[M].深圳:深圳出版发行集团,2010,p304.

参考文献:

[1]亚历克斯·乔西(英).安徽人学外语系,等,译.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下河边淳,管家茂.现代日本经济事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旧本总研出版股份公司,1982

[3]陈惕礼.他山之石:前新加坡驻日本、南朝鲜特命全权人使黄望青教授论日本、新加坡经济发展之奥秘[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1987

[4]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科教处和信息中心合编.四小龙经济技术资料选编:新加坡部分(第四册)[R].济南:山东省第三轻}业厅,1988

[5]周旭吕.外向型经济百科知识[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0

[6]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新的起点[M].新加坡: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1991

[7]石军.经济发展研究资料汇编:亚洲“四小龙”成功之路[M].济南:山东省新闻出版局,1992

[8]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新加坡: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1993

[9]石军.市场经济发展系列资料汇编:亚洲“四小龙”成功之路[M].济南:山东省经委经济信息中心,1994

[10]新加坡年鉴1998一2002、2004一2005

[11]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一2000)[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新加坡商会.中国新加坡商务年鉴:中新关系巧周年纪念[M].北京:中国新加坡商会,2005

[13]曾振木(新加坡).戴至中,译.心耘:一群经济经营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4]张琳.中国一东盟商务年鉴(2006)[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人学出版社,2006

[15]刘仁伍.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6]张蕴岭,魏燕慎.简明东亚百科全书(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經济经济发展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经济日历
经济日历
本周重要经济指标
本周重要经济指标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