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淮 周伊雪
围绕核心战略、强业务耦合、磨合与相互赋能、服务实体经济、布局新技术
阿里巴巴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的那天,张旭豪的身份从饿了么创始人变成了公司董事长。与此同时,阿里发出了另一条人事任命消息,张旭豪将加入阿里,出任阿里CEO张勇新零售特别助理。
面对变化,张旭豪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计划将60%的时间用在饿了么的战略运营上,剩余时间贡献给阿里,并加深饿了么和阿里之间的合作。
张旭豪并不是第一个选择在收购后留在阿里的人。
2013年,友盟创始人蒋凡在并购之后选择加入阿里。如今,蒋凡在阿里内部担任淘宝总裁。
企业掌舵者选择在企业被收购后留在阿里,继续实现人生抱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被投企业和阿里强融合的一个缩影。
这类强融合的投资方式从2013年开始变得尤为明显。该年,阿里巴巴投资部从财务投资转向战略投资,被认为是阿里投资转型的分水岭。
现在,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之一,阿里的投资既围绕自己的核心商业版图,又时不时展现对其他领域的雄心勃勃——所有人都关注着阿里的投资风格和背后的投资逻辑。
“阿里投资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阿里实体业务的强耦合投资,通过收购和投资增强集团业务,提升效率;另一类是探路型投资,当下业务关系并不强,但我们认为会对行业未来产生影响的也会投,比如AI。”阿里巴巴投资总监谢鹰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独家专访时说。
围绕核心战略、强业务耦合、磨合与相互赋能、服务实体经济、布局新技术……我们通过采访发现,阿里投资的逻辑非常明确且清晰。实际上,阿里无论进行哪种投资,核心都会和阿里自身业务相融合:拾遗补缺、横向拓展、打通上下游。而对于被并购或被投资的企业来说,加入阿里生态圈也意味着一段新征程。
在外界看来,阿里的投资风格果敢、激进。这种风格背后,是阿里投资明确而清晰的主线——为集团战略服务。这一点,翱捷科技创始人戴保家深有感触。
翱捷科技(ASR)是阿里在2017年投资的一家芯片公司,由手机芯片界老帅戴保家创立。2017年初,为收购美国半导体公司Marvell的移动通信业务,翱捷科技开始对外融资。
戴保家清晰地记得和阿里初次见面的情景。
“还有一个星期我们就要关闭融资窗口了,阿里的人找过来说见个面,我说没时间。没想到当天阿里的投资团队和CTO特别助理就跑过来见我们。过了几天,我们就去杭州见了阿里CTO,聊了两个小时,基本就确定了。”
其实一开始戴保家并未考虑阿里——戴保家认为未来芯片公司与互联网公司会在某种程度上融合,在国外也不乏谷歌收购芯片公司的案例。但他不认为國内互联网公司也会走得这么快,因此在最初寻求融资的时候并未考虑过阿里等国内互联网公司。
但阿里投资团队在初次见面时就对戴保家表达了投资意向,“其实当时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投资人,我说,你们来不及投了,他们说,我们来得及。”戴保家说。之后,不到一个星期阿里就安排他到杭州总部见阿里CTO行癫。
与行癫见面谈了两个小时,阿里就基本确定要投。之后尽职调查、签订协议、打款都非常顺畅。
“阿里在价格上不会纠缠,更看重投资的战略意义。”戴保家说,“我们都认为互联网公司与芯片技术公司应该有密切合作,双方都认同这是未来的趋势。”阿里投入物联网的决心也最终打动了戴保家。
“阿里已经建立了物联网的生态环境,比如阿里云和智慧城市,未来这个生态体系内会存在很多我们的客户。另外,阿里对物联网生态比我们更了解,我们需要阿里帮助来共同定义产品,这样客户也会相信我们定义产品比较精准。”戴保家说。
“专业、快速。”戴保家对《财经天下》周刊如是形容阿里投资风格给他的深刻印象。
这也是外界对阿里投资风格的普遍印象——果敢、迅速,有明确而清晰的投资主线,始终为集团战略服务。
2017年初,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就对外详述阿里的投资逻辑,即围绕“五新战略”(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展开。具体到投资标准上,主要看重投资是否能为阿里带来新增量用户、新服务体验和新技术。
据猎云网数据显示,整个2017年,阿里巴巴共投资45笔,主要集中在企业服务、新零售和人工智能三个领域,三者合计超过了投资总量的50%。这与服务“五新”战略的目标高度相符。
回顾阿里近几年的投资案例,的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现有业务进行强耦合,这类案例往往会采取控股或者全资收购,例如UC、银泰百货。此外,阿里还会以少数股权投资的方式建立生态,这类投资则围绕阿里几大核心业务开展,如新零售、云计算。一位前阿里投资部人士认为,阿里非常强调在生态圈中的布局以及与合作伙伴共赢。
无论是控股亦或少数股权投资,阿里投资均与其业务高度相关。在阿里,绝大多数投资案例都有业务部门深入参与的身影,“投资与业务是平行与同时进行的”。
阿里投资部门成立于2006年。目前,部门共有三位合伙人,分别关注电商、文娱、技术三个方向。投资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密切,“联系很紧密,基本上每月都会沟通几次,看项目时都会在一起讨论。”阿里技术投资总监谢鹰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谢鹰就时常会去相关业务部门“串门”。“一定要天天在一起聊天,碰撞想法,这样才能真正打通业务部门,打通上下游。战略投资强调的是业务强耦合,投资部和业务部必须相互了解。”有时候,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遇到了合适的企业,也会主动找到投资部,一起判断投资企业的价值。
此外,阿里不做财务投资,其投资的目标不以财务回报作为衡量标准,更看重对业务发展带来的长期价值。“阿里投资是为战略服务,阿里从来不做财务投资者,这一点我们想得非常清楚。”张勇说。
这一点戴保家也颇有感触。比如外界有时会认为阿里对被投企业干涉很多,但戴保家表示,“没有(干涉很多),阿里对物联网比较了解,参与比较多,我也要求阿里参与。”在戴保家看来,阿里对市场很了解,也投了很多物联网公司,对整个物联网生态比自己了解得更多。”
“当(和对手)产品竞争力差不多,我的优势比较大,因为阿里是我的股东。”戴保家说。
另一方面,由于和纯财务投资不同,阿里的投资是为自身实业服务,这使得其投资风格又呈现出两大特征——偏爱后期成熟企业、较高股权占比。
据猎云网不完全统计,2017年阿里巴巴共有45笔投资,主要集中于新零售、电商、物流、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其中,E轮以后、战略投资、PIPE投资项目占比达到59%,远高于腾讯的25%。
股权方面,和阿里核心业务越接近的企业,阿里所占的股份就越高,甚至会直接发起并购。
谢鹰表示,一般阿里的投资占股在20%~30%之间。也有占股超过70%的企业。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今年年初,阿里在银泰百货、高鑫零售两家公司的股份占比分别达到了98%、71.98%。目前,这两家传统零售企业已和阿里系统打通,成为新零售领域里的标杆。
无论是控股亦或少数股权投资,阿里投资均与其业务高度相关。
当然,也有企业排斥将管控权交给阿里。谢鹰清楚知道这一点。但对于围绕实业进行战略投资的阿里来说,除了强业务耦合,没有第二种选择。
“阿里投资的本质是实业,必须要業务上强耦合。我们每投完一个项目,都要花很多时间把双方的业务理顺。”谢鹰说。
阿里入股大搜车已有两年左右,说起双方的合作关系,大搜车创始人兼CEO姚军红想了想,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像战友。“阿里本质上是商业体。商业体做战略投资,希望在每个行业找战友。我赋能给他,他赋能给我,共同把商业链条做完整,相互之间是帮扶关系。既然大家是战友,不可避免会有摩擦和矛盾,但双方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大搜车以为车商做SAAS软件起家,到2015年年底已积累了大量的交易场景,交易额近千亿元。2016年初,姚军红想切入汽车金融领域,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蚂蚁金服。
2016年年初的寒冷一天,杭州飘起了雪。姚军红找到蚂蚁金服负责投资的副总裁纪纲,两人聊得非常投机。聊完,纪纲一拍手说,“哥们,这个项目我愿意做。”
一如阿里迅速果敢的投资风格——双方迅速明确了合作的共同愿景:实现汽车金融领域的变革。以往汽车金融通过人工的产品销售模式来实现,模式非常重。大搜车希望与蚂蚁金服合作,将汽车金融交易搬至线上,提升效率。
大搜车的优势在于直接面向车商,手握大量车商的交易数据。蚂蚁金服则主要在三方面对大搜车进行赋能:一,基于大数据征信为交易做风控;二,蚂蚁金服服务小微企业的经验丰富,具备完整的商户账号体系,可将大搜车的车商账号与网商银行打通,并提供完善的结算、授信和支付服务。第三,蚂蚁金服与作为资金提供方的传统银行合作紧密,充当传统银行与行业之间创新的衔接点。
姚军红同样对阿里投资团队的执行力印象深刻。第一次谈过后阿里就基本确定要投大搜车。随即经过一个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蚂蚁金服投资团队就对大搜车开始进场尽调,做访谈。投资敲定后,蚂蚁金服的业务团队开始深度对接大搜车。
2016年8月,双方成立联合项目组。“双方合作点很多,有消费贷、有保险,但我们希望先打出一个深度产品来。”姚军红说。这就是后来的弹性购车金融产品——“弹个车”。
为研发“弹个车”,网商银行团队有4个人驻扎在大搜车公司内部。最初两个月,双方高密度开会,“他们在那边开会,我们在这边开会,两边开完会再一起开。”姚军红说。双方权责很快划分明确:授信、资金端和ABS的产品交给网上银行,渠道、供应链与BD厂商交给大搜车。
“阿里人真的很拼,那时候经常熬到深夜。有次印象很深刻,半夜全公司就那一个办公室还亮着灯。”姚红军回忆。
弹个车的诞生是蚂蚁金服与大搜车通力合作的结果。2017年“双11”和“双12”,弹个车在天猫平台合计交易量近7000台,合同总金额达到10亿元。
阿里巴巴看到弹个车这款产品在新零售上的巨大潜力,在蚂蚁金服投资不到一年后,2017年10月份,大搜车宣布完成由阿里巴巴领投的3.35亿元金融资。至此,阿里系成为大搜车除管理层外的最大股东。
蚂蚁与大搜车的合作主要在新金融,阿里与大搜车的合作则主要在新零售。双方的合作也延续了蚂蚁与大搜车的合作模式:成立联合项目组一同办公,大搜车负责线下供应链,阿里负责线上销售。
“为了高效,很多项目是交叉汇报关系。直接明确,这件事我们团队汇报给阿里,那件事阿里团队汇报给我们。双方互相信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两个公司要磨死了。”姚红军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现在双方的系统已经完全打通。
但即使是战友关系,双方之间也免不了意见的摩擦。
如果以生物来类比,线上互联网企业与线下传统企业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双方语言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天猫汽车总经理少龙在阿里巴巴工作多年,直接负责与大搜车对接合作。最初,姚红军在与少龙讨论关于汽车新零售项目时,双方时常吵架。
“因为我们都想干平台,所以利益存在冲突。”姚红军很直接,但后来发现,两个人的思维逻辑不在一个层面上,“少龙偏线上,我偏线下,在交锋中常会给对方带来创新,如果能结合,就会很有力量。”
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互联网公司出身的人极其看重客户体验,开口就要颠覆“落后低效”的传统模式,却往往会忽视对渠道利益的考量。“渠道、客户和平台这三者应该是什么关系?”姚军红发出质疑,“如果只考虑客户,不考虑渠道利润,谁会跟你玩?渠道没利润,线下就下不去,早期难道不应该是渠道驱动最大吗?”
经过磨合,最终的方案是平衡三者利益。在阿里与大搜车的合作中,初期类似的碰撞很多,到现在,姚军红与少龙已经磨合得非常默契。“现在往往是我有想法,他给我实现,或者他有想法,我帮他实现。”
“气味对了就对了。”姚军红说。
和姚军红不同的是,另一些被阿里并购的企业完全融入到阿里生态体系中,这些企业的创办人或掌舵者也同样在阿里团队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蒋凡2013年进入阿里。该年,蒋凡创办的数据服务商友盟已经覆盖了5.9亿活跃设备,有18万个应用、6万开发者,这引起了阿里的注意。
彼时,阿里正在加深其数字业务,扩大在移动领域的影响力。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吴咏铭找到了蒋凡。“我们当时也和其他企业接触过,但阿里对无线化领域的布局更重视,和我们的理解也一致。”蒋凡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更重要的是,当时数据服务还是一个细分的小领域。对于友盟而言,阿里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商业场景和发展空间。于是,蒋凡及友盟团队“没怎么纠结”就加入了阿里阵营。友盟和阿里数字部进行了深度整合,蒋凡则加入了阿里淘宝部门,参加了淘宝从网页端转向手机端的全过程。
从最初“没有一定要留在阿里”到逐渐在阿里找到“讓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事情”,蒋凡一直在阿里内部寻找最合适的位置。他将自己的很多想法在阿里平台上进行试验,“毕竟可以影响整个中国商业的发展。”
对于友盟被阿里全资收购,蒋凡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战略投资占的股份会比较多,因为需要深度整合。阿里很清楚这件事情带阿里的价值,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当然会有一定的风险,但任何决策都有风险。”
在阿里的众多投资领域中,新零售领域率先发力。
自2014年年初入股银泰百货以来,阿里巴巴在过去三年迅速完成了线下零售布局,包括接连入股了三江购物、新华都、联华超市、苏宁、高鑫零售(旗下有大润发、欧尚)、居然之家,并于2016年年初在上海金桥推出超市新业态盒马鲜生。
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对《财经天下》周刊坦言,大润发尝试探索线上业务多年,但收效甚微。一年前,黄明端通过朋友找到了张勇。此时恰逢盒马鲜生出现。“到盒马鲜生,我更想和阿里合作了。”
事实上,阿里投资的零售商往往有多个共同点:探索数字化多年、尝试过O2O、自建电商,但收效甚微。当数字化浪潮席卷零售行业时,传统零售商们会发现,合作供应、共建生态或许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据黄明端估计,如果依靠传统零售,自己摸索新零售模式,“说不好需要超过五年的时间。”
但盒马是一个现成的、可广泛复制的模式。据悉,盒马鲜生在阿里巴巴内部孵化有2~3年之久。对于大润发这样的传统零售企业来说,省去了摸索试错的痛苦过程,可以直接引入新零售的最新成果。
“阿里把试错都做完了,现在铺好了高速公路,大润发直接跑就好。反过来,其他平台是给你沥青水泥,叫你自己铺路,这怎么走得快?”大润发新零售COO袁彬说,“用黄董的话说,大润发现在是‘重新迸发。”
目前,大润发闸北、苏州两家门店已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引入了阿里云POS,并试图打通支付、库存、会员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互相引流。如果测试顺利,该模式将被迅速复制到大润发的391家门店。
一些天猫的网红商品以及淘宝心选、盒马鲜生的产品也被引入大润发线下门店,例如盒马鲜生直采产品、淘宝心选自有品牌、天猫进口商品等。选品背后,阿里的大数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往超市在引入商品时需要做长时间的市场评估,但接入数据后,超市可以获得用户画像,了解附近消费者偏好、购物频率,以此作为引入商品标准。对于想要重新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大润发来说,数据将成为最精准的武器。此外,淘宝到家也将接入大润发,实现就近配送。
黄明端感慨,“现在有数据太方便了。以前需要几天几个月完成的事情,现在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小时。”
张勇也曾经描述过关于新零售的理念,他说:“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更不是制造一个热点,而是我们真的相信。我们相信互联网的世界和实体的商业世界是一个世界。数字、数据化、技术,使得这两个世界走在一起,让这两个世界能够发生很多美好的变化,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同样选择成为阿里新零售生态一部分的还有银泰百货。
对于加入阿里生态,银泰百货CEO陈晓东对《财经天下》周刊解释,“一是阿里和银泰的企业价值观、理念很接近。此外,阿里和银泰的高管,对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判断十分一致。我们有一个共识,之后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怪兽,既不是现在的实体店的样子,也不是现在的电商的样子。大家对今后零售形态的判断和产业终极判断,十分一致。”
过去一年,和阿里达成深入合作的银泰做了不少新零售探索,因此被冠以“阿里巴巴新零售试验田”的称号。其中,银泰和阿里的新零售探索包括推出西有shoplinq、choice西选、女装inflower、婴童馆injunior、零食店铺onmine等。以onmine为例,店内产品和天猫线上产品相通,线上线下不再有区分。
目前,银泰百货的数据系统和阿里数据库已正式打通。这意味着两方面的改变:消费者交互方式由原来的单向变成双向;商品数字化。具体而言,百货零售商们可以根据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分层管理,给不同的消费群体推荐相应的商品,做到人、货之间的个性化匹配。
陈晓东举了个例子,“以前顾客试了很多件衣服走了,我们不知道原因。但是借助数字化,我们可以分析原因,是不喜欢款式、颜色,大小不合适,还是价格不符合顾客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此外,银泰百货还在改造供应链部分,这也是新零售转型中最难进行的一部分。不过,陈晓东对此很有信心,“既然‘双11可以做到高性价比、提升供应链效率,那剩下的364天为什么不可以?”
按照计划,银泰百货的数量将大幅增加,范围覆盖全国。而数字化会员将成为公司未来重点之一,目前银泰百货拥有330万数字化会员。
如今,陈晓东觉得银泰百货的阿里氛围越来越浓。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以往银泰开会时,和很多传统企业一样,员工习惯沉默,陈晓东将此称为“银泰式沉默”,但随着和阿里的深入融合,银泰的管理、沟通方式也转向互联网企业风格。现在银泰高管们开会都不排座位次序,陈晓东介绍:“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会吵起来,大家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都插不上话,和阿里开会的场面非常像。”
“银泰在过去一年的变化,比过去十几年的总和都要多。”陈晓东说。
除了在新零售上投资外,近两年,阿里在新技术上的投资也十分令人瞩目。
2017年10月,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CTO张建锋(花名行癫)宣布,阿里巴巴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未来3年将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达摩研究院将研究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的尖端科技。
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公司在融资阶段曾分别接触过阿里与腾讯两家,而阿里明显对技术更为重视。
2017年,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出手投资了商汤科技、耐能、寒武纪等明星企业。目前,商汤科技估值已经超过30亿美元,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平台级企业。寒武纪则成为首个AI芯片领域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新技术是阿里“五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在新零售上追求大比例持股、与合作伙伴深度结盟的投资方式,阿里在新技术领域的投资是以少数股权投资形成生态的打法。
阿里技术投资总监谢鹰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阿里一直非常重视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现在技术在效率提升上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阿里希望能够与生态伙伴一同致力于以技术提升商业效率。“未来由数据赋能至各个行业,形成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
寒武纪CEO陈天石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表示,阿里对高新前沿技术的把握和敏锐程度非常令人佩服。2016年下半年,寒武纪尚是成立不足一年的小公司,融资的事情并未大规模宣传,而阿里则第一时间接触并给出投资意向。
“其实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身特点,阿里最吸引我们的是对技术的重视以及对被投企业不遗余力的帮助。阿里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上下游投过很多企业,确定投资关系后,阿里先后帮我们介绍过很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陈天石说。
华兴资本一位并购合伙人也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阿里在技术投资上确实走得更靠前,“可以看到阿里云与腾讯云的市场份额摆在那里(据IDC数据,阿里云占国内近一半的市場份额,腾讯云占近10%)。阿里在做to B的生意上更有优势,而人工智能很多应用场景在to B上。包括投资商汤科技,计算机视觉应用场景首先是在安防领域。整体来看,在to B场景的业务中,阿里更有优势。”
投资科技和零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数字化时代,一切都可以连接起来。
从2013年至今,阿里已接连收购了友盟、翱翔科技、寒武纪、商汤、地平线、Face++等科技企业,内容涉及移动终端、云计算、人脸识别、AI等科技领域。这些企业都将成为阿里线上零售事业的后备力量。
“没有单纯靠技术做商业的,技术一定要有场景。”谢鹰说。他举例,“云计算可以帮助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提高行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有些技术已经应用到具体的商业中。例如,去年阿里说服了彩妆品牌MAC(魅可)与其合作。MAC口红是该品牌最受欢迎的产品线之一,但此前,MAC方面迟迟没有在线上销售口红。原因在于口红有多重色号、质地,仅质地就有丝绒、哑光、珠光、高光等,要在线上依靠图片展现每只口红的真实质地、颜色并不容易。
阿里团队用了几个月时间提升后台技术,最终得以使100多种MAC口红如实地呈现在天猫平台上。LVMH旗下某一线美妆品牌电商相关负责人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MAC的成功对其他彩妆品牌影响很大,不少彩妆品牌开始相继登陆天猫平台。
此外,人工智能、AR、VR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商业领域中。蒋凡透露,未来扫码支付或许可被人脸识别替代,即消费者到一家无人便利店中,注册绑定支付账号后,系统会记住每个人的脸,消费者拿好商品就可走出便利店,无需任何支付过程。
又或者,消费者未来在线上购买服装时,可以借助AR技术线上虚拟试装,查看衣服上身后的效果。
“云计算也好,AR也好,最终还是围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愿景。我们希望寻找的每一个创新点都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价值。”蒋凡坦言。
对于被投企业来说,阿里庞大的商业应用场景也是吸引他们和阿里合作的重要原因。
“阿里是电商起家,电商和移动终端联系紧密,很多数据也是从移动终端获得的。2014年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判断,芯片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未来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融合起来。”戴保家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和阿里合作后,翱捷科技在商业合作谈判中也多了一份筹码,“当产品竞争力差不多,我的优势比较大,因为阿里是我的股东。”
除新零售外,上述科技技术还将通过阿里平台应用到安防、智慧城市、金融、娱乐等更多领域。
在蒋凡看来,阿里的技术可以和其用户数据整合,给消费者、商家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变化。“我们在投资前就已经想清楚业务该如何结合,如何创造新价值。”尤其在新零售领域,阿里计划用数据化和科技改变或重构整个零售流程,提升效率。“用科技进行变革。”
未来,对于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阿里还将不断加码。这家电子商务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在不断追求以技术提升商业效率、社会效率。
阿里自身也在发生改变——它已从世界最大的电商平台转变为集零售、金融、技术、物联网等服务为一体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
蒋凡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时间往前推十年,阿里人的特征相对明显:他们有着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的线上思维,注重平台运营。但如今,蒋凡发现原本“不太像阿里的人”渐渐出现在他身边,包括他自己。
“现在阿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有从传统企业过来的,也有海外科学家、公务员,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别很大,但阿里能够接纳这么多不同背景的人。我觉得阿里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互联网公司,我们想做对社会有价值、有影响的事情,因此需要具备不同视角的人参与进来。”蒋凡说。
不同之中也有共性。张勇对蒋凡的第一感觉也是“不那么阿里”,但深入了解后,又觉得蒋凡和阿里十分契合。“纯粹”,这是张勇认为蒋凡可以融入阿里的原因。其实,来自传统零售商宝洁的张勇一开始也没有“那么阿里”,他曾形容进入阿里是从赤道到了南极,但如今,张勇俨然成了阿里的掌舵者。
事实上,随着众多并购和投资,随着各类人才的涌入,阿里早在慢慢过渡转型。
最初,阿里旗下淘宝平台链接的是商家和消费者,阿里建立起了线上金融支付手段以及平台信用背书,完成消费者线上购物教育。此后,加入淘宝的品牌越来越多,习惯传统渠道的品牌们需要学习在线上搭建销售体系。因此,2010年阿里收购了上海宝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整合式电子商务服务商,为淘宝上多家品牌商运营官方旗舰店,提供包括营销、IT服务、客户服务以及物流仓储等电商服务。
之后多年,阿里和传统零售商们逐渐从对立关系转变为合作關系。传统零售商们开始意识到,电商并不会消灭自己,反而可以成为品牌们触达更多潜在用户的渠道。与此同时,随着零售数据的增多,阿里也认识到,淘宝、天猫不应再局限于一个电商平台,除了帮品牌触达更多城市的消费者、减少代理环节外,阿里或许应该告别过去纯电商模式,做得更多。
对于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阿里还将不断加码,不断追求以技术提升商业效率、社会效率。
例如,过去品牌并不清楚购买自己产品的消费者画像。但天猫方面可以为品牌提供数据,让零售商们更了解自己的用户,从而把握市场方向:品牌能够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精准营销、开发新品、进行线上市场测试;一些百货、超市则可根据数据选址、选品。
基于此,阿里在去年6月推出了品牌数据银行,能够实时回流沉淀品牌在线上线下和消费者的每一次互动,并在阿里巴巴的大生态体系内激活、应用,帮助品牌持续累积消费者资产,催化品牌与消费者关系。
改变也体现在阿里的财报中。阿里巴巴2017财年(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阿里云业务营收达66.6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长121%,连续两年实现三位数增长。
“你看今天活得不错的公司,都是在恰当好的时期内进行转型的,或者说是一个过渡。用户和互联网发生了改变,企业、产品也都要随之而变。抓住机会,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蒋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