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在实验室
黄金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大学毕业40年来,一直都在福建省林科院从事森林保护科研及推广工作。曾任林业研究所所长、森林保护研究所所长、林业森保所党支部书记、院党委委员,硕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第二导师;兼福建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福建省专家联谊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林虫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林学会常务理事、森保分会副理事长,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共福建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支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局“948”引进,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中试、成果转化、推广等各类重大项目40多项;作为主持或主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部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省标准贡献奖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个(木麻黄)、国家工商注册商标1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4项,通过省级审定木麻黄良种5个。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科普文章20多篇,主编或参编了《中国木麻黄病虫害》《中国森林重大生物灾害》《中国森林昆虫》等专著5部。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爱岗敬业好人榜好人、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个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省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福建省“身边好人”、省青年科技标兵、福建青年科技奖、福建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福建十大三农人物、省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运盛青年科技奖、紫金科技创新奖、中共省林业厅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30多项称号。
授受媒体采访
主持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松材线虫病监测及松墨天牛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组织聚集了福建省优秀的科研、教学、管理、生产等部门的森林保护专家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结合林农及生产实际,采用常规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方法,及时、准确地监测出福建省松材线虫病的始发疫点,及时拔除了新发生的疫点;为该病害的除治、遏制其扩散蔓延、减少重大的经济损失赢得了宝贵时间。通过集成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了厦门市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扩散蔓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昆虫诱捕器及引诱剂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多省市均有辐射推广。成果2006年获得了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
成果获奖后的十多年来,继续积极推广松材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多次为基层生产单位及防控企业培训松材线虫病监测与除治的技术骨干队伍,为福建省有关县区松材线虫病综合控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建立不皆伐活松树的松材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示范片100多万亩。用更多、更长时间、更大面积的实例证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松材线虫病是可防可控的,保护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针对福建省沿海防护林大多是五、六十年代营造的木麻黄沿海基干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目前大部分已进入老龄期,出现了病虫害严重,林带残缺不全,防护功能大幅度下降,更新改造困难等问题。先后承担了“沿海防护林沙荒风口造林技术”“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在营建防护林网上的示范推广”“木麻黄2 号抗病无性系营建沿海防护林技术研究与应用”“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木麻黄地理种源及抗蛀干害虫研究”“抗虫木麻黄种源及优良无性系水培苗技术示范”“木麻黄良种选育与扩繁技术研究”等10多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与推广。将经过10多年研究筛选出的几个速生抗病抗虫抗风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应用于生产,每年生产木麻黄出根苗300~500 万株,在我省沿海县(市)及广东部分区域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推广,使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木麻黄良种应用率达90%以上。尤其是速生抗病2号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6年生树高、胸径可达9.6 m 和10.3 cm,是常规实生苗的3 倍,材积亩蓄积量为 17.6 m3,是实生苗的5~10 倍;解决了沿海防护林木麻黄二代更新生产中存在的种苗及病虫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