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琦,刘雪梅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20世纪末,我国大型城市不可抗拒的涌现,环境恶化、人口增长、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人们享受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承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因此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生活与绿色出行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与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城市化进程让大中城市中心区交通堵塞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交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舒适、高效、环保、承载量大等优势成为普遍认可的,能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发展战略。
始建于1970年的天津地铁,在早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期,尚未预料到城市化进程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带动多方面的城市建设[1]。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更替与完善,地铁出入口空间能否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效果,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
如何让地铁出入口户外景观空间在充分发挥其交通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发掘更多的附属功能,更好的与地铁站点所服务区域相融合,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地铁出入口作为唯一连接地铁与城市的纽带,往往承担着连接城市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的运输任务。相对于周围建筑而言,地铁户外景观空间只不过是一个配景。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景观场地,更能展示一个城市的底蕴与风采。分析地铁户外景观物质构成要素,探究其对地铁户外空间的整体提升作用。因受地铁站点设置区域的影响,地铁户外景观空间构成元素因其地理位置而存在差异性。但也因其差异的存在,景观元素相互组合相互构成地铁户外景观空间才更加丰富多彩。
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如较为起伏的地形,就有可能形成略有地形起伏的地铁出入口空间,进而影响地铁出入口的景观空间结构和人们的活动方式。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周边的视觉相关联物体。
天津地铁3号线高新区地铁站广场出入口大面积预规划绿地为微起伏地形(如图1),在不遮挡视线的前提下,打破以往集散广场一览无余的空间视觉感受,柔化地铁高架桥生冷硬质线条,增加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层次感。
图1 天津地铁3号线高新区站起伏地形
图2 天津地铁6号线鞍山西道站出入口
地铁户外空间在确保其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它的空间形态、界面环境无论如何复杂,地铁户外景观空间环境的根本要求决定了其基础构成元素。地铁户外空间的基础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铁户外空间的路面以及路面空间板块的区域分隔。地铁户外空间的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空间的分隔,带动整体空间活力和调动空间氛围。第二,地铁户外空间的植物栽植绿化措施,如行道树、树池花台、街边绿地等。第三,地铁户外空间附属物,如人行道护栏、便道桩、街名牌等各种交通标识。第四,公厕、休憩设施、垃圾箱等服务设施。第五,地铁户外空间公共设施,如电线杆等街道照明设施,以及公共汽车站台、出租车停靠点、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
无论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大小,它的构成元素是依赖于其功能性而存在的,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基础要素也决定了地铁户外空间的空间形式与状态。例如,天津地铁6号线鞍山西道站B出入口(如图2),因处于道路交叉口,紧邻日环里桥,导致其地铁出入口空间功能使用面积受限。树池分隔路面空间板块,,不同导向空间流向对应步行、共享单车、公交出租的换乘等,满足进出入地铁站的不同需求人群需求。
天津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降雪、刮风等自然现象会对人的活动、人的停滞方式、停止时间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津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干旱,干燥少雪。如何平衡四季区域气候变化,创造多雨季和少雨季不同景观氛围,成为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伴随季候的变更和时间的推移,雨天的津润、雾天的昏黄、晚霞的光辉等等都是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景观要素,成为地铁户外空间景观的构成要素。
地铁户外景观的物质性构成要素必须以人的行为活动为基础,这样物质性要素存在才具有现实意义。天津作为经贸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直辖市,地铁人流量常常每小时数以万计。
地铁户外空间中人的主要活动特征,是地铁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和控制对象。地铁出入口站外广场,这里人并不仅仅为了乘坐地铁,更多是带有交通换乘性质又或为了休闲、购物等,因此大量的人流聚集疏散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地铁户外空间作为一个具有休憩空间的场所,还要考虑人有以缓慢步行速度观察周围景观的习惯。设计师有必要把花坛、树池的栽植,休憩区域,建筑物等作为人群集聚背景来考虑。
天津地铁3号线高新区站是独立式建筑,服务半径及人群广泛,设置有出入口广场及停车场规划区域(如图3)。设计师没有考虑到以人为基础的地铁出入口空间中,人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性质,大面积硬质铺装的设计地铁户外空间毫无景可观,毫无趣味可言。单纯依靠硬质铺装及栏杆做为人活动空间流向分隔,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如图4)。
而具有类似性质的上海8号线人民广场站,地铁出入口依靠于城市公园,出入口设计空间在满足于交通基本需求的同时,与周围公园环境景观相互融合,从根本上以人的活动为基准,充分发挥地铁出入口物质性要素,打造真正的地铁城市花园。同为开阔的地铁出入口空间,天津地铁只是单纯进行地铁出入口空间的物质要素建设,作为城市名片的地铁站出入口空间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图3 天津地铁3号线高新区出入口
图5 上海地铁8号线人民广场站
图6 上海地铁8号线人民广场站
乘坐地铁时,人们长期处于车厢密闭狭小空间内。地铁车站内空间也因密集人流的限制,早晚高峰时段站内拥挤排队,使站内空间绿化成为奢求。而地铁户外空间的植物景观氛围的营造,有助于缓解出入地铁人群的压抑感、紧迫感,让人置身于一个舒适、愉悦的空间中。当然这一切源于户外景观的生命体植物的空间构筑功能,因此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植物在构建空间过程中会因自身的生长变化,形成不同于其他人造物的软质空间。因枝叶疏密程度不同,形成声音、光线及气流与相邻空间的相互渗透性空间。因常绿、落叶植物的生理特征,形成随季节更替的变化性空间。因不同植物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性空间。
地平面、垂直面、顶平面在地铁户外空间中,以各种变化方式相互组合,形成各种不同区域的功能空间和不同感受的空间形式。不同的植物空间形式总是随着植物的高矮大小、株距、密度、树冠的形状,以及观察者与周围植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的[3]。在明确地铁出入口位置区域、服务半径、出入口形式、主要使用人群等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地铁出入口空间给人的感受。充分借助地铁出入口景观空间的“生命体”,让其成为空间开闭的限制因素,创造地铁出入口灵动的空间环境。
现如今地铁是人们更愿意选择的便捷绿色出行方式。随着交通换乘、人流分流疏散、休闲休憩、商业等等更多的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功能需求出现。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划分不再以单纯的人流进出为目的。而大多城市地铁户外环境中,人工构筑物所形成的地铁户外空间呆板、冷酷、单调、缺乏生气。通过植物材料的完善、柔化、丰富地铁户外空间,进而从主空间中分割出一系列亲切富有生命力的次空间,用于地铁出入口不同的功能需求。
地铁户外景观空间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是基本设计原则,单纯的依赖于指示牌的空间因受人工、自然天气、夜间照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导向性错误的不在少数。不同形态的植物在营造空间的基础上,对空间的方向性有着不同的影响。可以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对地铁户外空间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加以控制,从而形成具有明确导向性的地铁户外空间。
天津地铁3号线高新区站,从地铁3号线建成通车开始,地铁站的户外空间经历了2次大的整修完善。先后填坑扩建了大面积的停车场,停车场以不规则树池或小面积绿地作为车位的空间间隔,随后因地铁站的整体空间整改修缮变为硬质铺装的空旷停车场,空间生硬无趣味(如图3)。如图7所示,高新区站户外空间设有两个出入口,其中A为机动车出入口,设有门岗,B为人行及骑行共享单车出入口。地铁车站是独立建筑,分别在两侧设置有两个不同方位的出入口,地铁站户外空间由于只是单纯的硬质铺装空间的区分,无法满足地铁出入口功能的需求。而北侧出入口人群会径直走向机动车出入口,图中红线代表人走向,人流向杂乱,也为行人安全和停车场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分析高新区地铁站功能要素、根本要素和人的活动要素基础上,利用植物对地铁户外空间的的空间营造功能,重构地铁户外空间的空间结构和人活动流向。利用树池、花坛、种植池等植物种植形式,形成更具流畅性、实用性、活泼舒适愉悦的弧形景观活动空间。休憩空间和活动空间相互依存又有明显界限,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期,精确导流大量乘客,做到真正的人车分流(如图8)。从景观层面上来说,高架上的地铁必然会有所谓的“水泥墩”,有人说其是地铁户外景观空间的一大破坏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发展垂直绿化,打造多层次、多方位地铁户外景观的好机会。如图9,乔灌草多层次搭配创造生动活泼的地铁户外景观空间,打破原本生硬、无趣空间,让出入地铁站乘客耳目一新。小面积的绿地组合形式,形成流畅自然的人的活动空间,植物种植池与座椅的变化结合提供足够的休憩空间。
图7 高新区站现状
图8 空间营造
图9 植物空间营造意向
探究各种实体要素对提升天津地铁户外空间景观的整体形象和公共体验感的影响。作为实体要素之一的植物,它的空间构筑功能应该是进行地铁出入口空间景观优先考虑的[5],植物不仅可以限制空间、控制室外空间的私密性,还能构建空间序列和视线序列。
地铁是大众主流的绿色出行工具,地铁户外空间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城市低碳生活增加了新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面交通的拥挤混乱状态,逐渐恢复以步行及低速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主的地面空间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杨伟.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9):4502—4502.
[2]陈高伟.基于建造功能的植物景观设计优化[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3.
[3]李青云.浅议植物造景的空间意识[J].中州建设,2014,(23),75—76.
[4]肖创伟.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邵炜茜.地铁出入口空间情感设计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