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群煤柱下采动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2018-04-25 07:19张廷院周军顺张国龙
中国煤炭 2018年3期
关键词:煤柱塑性采空区

张廷院 周军顺 张国龙

(1. 枣矿集团田陈煤矿,山东省枣庄市,277500;2.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590)

我国很多矿井采用下行开采方式。在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先采上部煤层后采下部煤层,两层煤间距较大时,上部煤层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对下部煤层开采影响较小,与单一煤层开采时矿压规律相同。当上下两层煤间距较小时,两层煤之间的开采会相互影响,随着两层煤间距的减小,影响越来越大。下部煤层在上部煤层的采空区下进行开采,开采前上覆岩层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岩层发生大面积的破碎,尤其上煤层开采后残留的区段煤柱导致底板应力集中程度高,而下煤层开采时顶板结构以及围岩应力分布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下部煤层开采与单一煤层开采相比,应力环境更加复杂。下煤层在开采过程中,工作面顶板易发生冒顶事故,当裂隙发育到上部煤层时,易发生工作面漏风、瓦斯突出等灾害。

本文结合鲍店煤矿六采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具体条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煤柱下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应力分布规律,为类似地质条件下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依据。

1 工程地质概况

鲍店煤矿六采区北翼存在2#煤层和3#煤层,两层煤的间距为19.9 m,属于近距离煤层。六采区北翼煤层部分可采,导致2#煤层存在较多的残留煤柱,且形状不规则。2#煤层开采完毕残留煤柱,导致2#煤层采空区边缘形成高应力,3#煤层开采受2#煤层残留煤柱影响较大。在2#煤层的影响下,3#煤层在开采前已经处于高应力状态,此外,在多种应力叠加影响下,3#煤层开采过程中极易发生冲击地压。

2 数值模拟模型

以6202、62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模拟六采区北翼2#煤层采空区边界对3#煤层开采的影响,模型尺寸为392 m×336 m×71.3 m。以实际综合柱状图为依据,建立数值模型,网格模型如图1所示,煤岩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2#煤层采空区与3#煤层工作面的关系及分析测线位置如图2所示。

图1 数值模型网格划分

岩性厚度/m密度/kg·m-3体积模量/1010Pa剪切模量/1010Pa内聚力/106Pa内摩擦角/(°)砂岩8260026807272278砂质页岩2126000860572536砂岩22600268072722782#煤层1213500908325页岩38825600880435141砂岩146260026807272278页岩142256008804351413#煤层813500908325页岩2225600880435141砂岩9260026807272278

图2 2#煤层采空区与3#煤层工作面位置关系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3#煤层开采前顶板应力分布

2#煤层6202和6203工作面开采后留设残留煤柱,6304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受到残留煤柱的影响,其影响方式有两种:一是工作面由煤柱下开采逐渐向采空区推进;二是工作面从采空区下逐渐向煤柱推进。

2#煤层采空区和不规则煤柱会对3#煤层顶板的初始应力状态造成影响,测线位置2#煤层煤柱集中应力在底板中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3#煤层开采前直接顶的应力分布状态如图4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在竖直方向上,当2#煤层大面积采空而又留设煤柱时,煤柱上会有高应力集中区的出现,应力集中系数达到了5.7。随着应力在底板中的衰减,能量在底板中被吸收,当应力传递到3#煤层时,应力减小到14~18 MPa。由图4可知,由于2#煤层煤柱集中应力的作用在煤柱下方出现了应力集中区,且煤柱凸角下的应力以及影响范围远大于其他位置。

图3 2#煤煤柱集中应力在底板中分布特征

图4 6304工作面开采前的直接顶应力分布云图

3.2 3#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支承压力变化规律

由于2#煤层煤柱对3#煤层工作面的影响方式不同,分别模拟3#煤层工作面进采空区和出采空区两种方式情况下,工作面不同位置支承压力变化特征。

3.2.1工作面由煤柱下向采空区下推进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工作面开采由煤柱下开采向采空区逐渐推进时,不同开采位置支承压力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当工作面不断接近2#煤层采空区时,支承压力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当工作面距煤柱距离较远时,工作面上下两端应力分布基本一致,说明距离煤柱较远时应力分布受煤柱影响较小。随着工作面临近残留煤柱,工作面上下两端应力状态发生显著变化,当工作面距煤柱边界60 m时,煤柱凸角处应力集中明显,工作面下端支承压力明显大于下端。随着工作面与煤柱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2#煤层采空区卸压效应明显,当工作面上端开始进入煤柱影响区,上端支承压力峰值减小,约为下端支承压力峰值的1/2。

图5 工作面推进到不同相对位置时的应力分布云图

3#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壁前方塑性区发展变化状态如图6所示。棕色区域代表现在单元体处于塑性状态,红色区域代表单元体曾经处于塑性区,现在正逐渐向弹性区恢复,蓝色代表弹性区。工作面上端距离煤柱边界30 m,以此类推当工作面推进50 m、60 m、70 m时,工作面上端距2#煤柱边界B 20 m、10 m、0 m。由图6可知,当工作面推进40 m、50 m时,受2#煤层煤柱的影响工作面上端的塑性区略微多于工作面下端。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工作面下端的塑性区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面下端开始受到2#煤层凸角应力集中区的影响。当工作面推进70 m时,此位置在工作面上端处于采空区边缘正下方,处在2#煤层的卸压区内,工作面上端的单元体塑性区范围减小,而工作面下端的塑性区已和凸角下的煤体破坏区相连,破坏深度较大,如果此时煤体出现突然破坏则可能会造成冲击地压事故。当工作面推进100 m时,3#煤层底板的压力更多集中在工作面下端,造成工作面下端出现大量塑性破坏区,破坏范围扩大,但是单元体处向弹性转变过程中,且支承压力峰值向深部转移。当工作面继续推进,破坏单元进一步增加,但是破坏单元在工作面上端和下端的分布趋于均匀,说明在此位置集中应力向工作面上端转移,工作面上端开始承受部分顶板集中应力。

图6 3#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煤壁前方塑性发展变化情况

3.2.2工作面由采空区下进入煤柱下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工作面由采空下逐渐推进到残留煤柱下时的应力分布云图、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工作面推进到不同相对位置时的应力分布云图

图8 工作面推进到不同位置时测线上的支承压力分布情况

由图7和图8可知,工作面由煤柱边缘处进入煤柱下方开采时,支承压力峰值显著升高,在工作面煤壁与2#煤层煤柱边界重叠和推进到煤柱内侧0 m两种情况下,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分别达到5.66、5.97,煤柱应力叠加非常明显,但支承压力明显影响范围较小。工作面临近煤柱时应力分布特征见表2。

表2 工作面临近煤柱时应力分布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两种工作面推进方式下,受2#煤煤柱影响以及工作面支承压力叠加作用,支承压力峰值较高。因此,上层煤柱应力变化影响范围将是冲击地压的危险区域。

4 结论

(1)2#煤层局部可采,开采中留有部分煤柱,在残留煤柱影响下,3#煤层未采掘之前应力集中程度较高,应力集中系数达到1.94,残留煤柱超前支承压力明显影响范围达到50 m。

(2)当工作面推进方式为由煤柱下向采空区逐渐推进时,应力集中程度高,超前应力影响范围广,受煤柱影响应力叠加范围为60 m(即距煤柱边界60 m),应力集中系数达到5.68,是开采过程中重点防治区域,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

(3)当工作面推进方式为由采空区下向煤柱逐渐推进时,当工作面逐渐临近采空区时,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逐渐增大,但超前影响范围逐渐减小。

(4)工作面从采空区下推进到煤柱时,工作面支承压力集中系数达5.66~5.97,应力集中系数高,影响范围较小,也是冲击地压的危险区域。

参考文献:

[1] 杨逾, 唐凯, 梁鹏飞. 上行开采厚硬层间岩层移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J]. 金属矿山, 2015(6)

[2] 马立强, 汪理全, 张东升等.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应用[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

[3] 周楠,张强,安百富等. 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煤炭科技, 2010(2)

[4] 兰奕文. 近距离煤层上层采空区及煤柱对下层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J].山西煤炭, 2012(4)

[5] 张学斌,樊克恭,张贵山. 近距离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9(1)

[6] 张向阳, 常聚才. 上下采空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及破坏特征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4(4)

[7] 刘鹏, 曲延伦, 刘宝亮. 近距离煤层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J]. 中国煤炭, 2015(12)

[8] 王涛, 张刚, 李金霞等. 近距离煤层开采巷道布置优化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2(5)

猜你喜欢
煤柱塑性采空区
公路下压煤巷式似膏体充填开采暂留煤柱合理宽度优化
薛虎沟矿1209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巷道合理留设煤柱宽度分析及支护设计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采动影响下双巷掘进煤柱承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