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田,周海飞
(1.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南宁530006;2.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545616)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特指广西沿边以自治州、地区(市、县)为辖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地级市来划分,主要指广西沿边与越南接壤的三个地级市: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具体到县域区域,则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八个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市(区、县),其中东兴市、防城区属防城港市,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属崇左市,靖西市、那坡县属百色市。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受城镇化影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程度有限。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化,即一区域的经济也将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非农业产业为主的城镇化类型转变。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也会对农村的发展产生相应的阻碍作用。刘易斯(Lewis,1954)在其论文《劳动力无线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指出:城市现代部门的扩张与发展可以吸收农村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957)也认为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工资水平较低等原因,资金、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会向发达地区集聚,从而减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使得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外部效益变小、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会向欠发达地区扩散,产生“扩散效应”,刺激欠发达地区发展。我国学者朱国庆、赵毛毛(2013)也指出,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表现在城镇化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城市内需扩大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负面影响体现在城镇化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造成农村资源流失和农村环境恶化、减少农村建设的劳动力。另外,城镇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恶化、农村土地占用、资金流失等问题(刘兆征,2013),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同时,也造成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农村消费市场萎缩、消费环境恶化(王希文,2013)。新农村的发展也并不主要是受其本身的影响,还主要在与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工业的扩散和城镇交通的延伸等方面(胡必亮,2008)。新型城镇化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带来人口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商贸流通发展(钟万玲,2015;向利,2016)。同时,新型城镇化也能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也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皇甫小雷,2015)。
现有文献主要针对全国城镇化对农村发展进行研究,侧重点也集中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而对沿边少数民族的研究极少,特别是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研究。现以广西沿边民族地区为例,分析其农村发展的现状,探究城镇化对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作用机理,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影响农村发展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将为有关部门利用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来推动农村发展提高理论依据,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机械生产方式转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图1所示,广西沿边民族地区三个地级市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除2011年百色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突降外)。2015年,三个地级市中,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最大的是百色市,其总量为309.85万千瓦,最小的是防城港市,总量为85.15万千瓦。
图1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
近几年,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表1可知,从2012年到2015年,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取得较大提高,特别是防城港市(为10429元),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区(为10946)和东兴市(为12904元),防城港市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和东兴市的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均高于广西区水平,但崇左市和百色市以及崇左和百色所下辖的边境县市均低于广西区水平,可以看出整个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偏低。根据图2所示,2008年至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逐年增加。
表1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图2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参保率不断提升。根据表2,2015年靖西市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8万人,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6万人,是边境参保人数最多的边境县级市。其余县市的社会事业也发展较快,以凭祥市为例,2015年凭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顺利推进,被自治区确定为崇左市唯一的整县推进试点市,“非承包地”确权开创全区先例;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90元,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5629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贴标准达120元,为全区最高。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农村特色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多姿多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神话、传说以及音乐、舞蹈、绘画,建造了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其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也各具特色,集中体现在节日、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以少数民族节日为例,广西仡佬族和部分苗族、瑶族、壮族在吃新节举行庆丰收活动;花炮节是当地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分龙节又叫庙节,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盛大的传统节日;端节是水族最大的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广西沿边地区大多数水族群众都过这个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的民歌盛会,形势浩大,活动内容丰富多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越来越多的被挖掘出来,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经济与民族文化习俗相融合,使得民族地区农村在精神价值上与现代文明相融相通、相互补充,而又各具风采。
农村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证,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农村发展和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推进农村发展,首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能源设施建设等。但从目前来看,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还很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设施和环保设施三个方面。交通条件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能源设施缺乏以及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单位生产的高耗能,能源利用率低下,废气物大量排放;环保设施的不完善,对垃圾收集与处理不重视,治理污染能力弱,导致污染严重。
1.经济辐射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必然带来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吸引周边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专业性人才,形成聚集效应。城镇劳动人口的聚集使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为周边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生活必需品的销售提供广阔市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员的大量聚集直接促进房地产的销售,从而带动建筑业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就为周边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大的就业舞台,同时也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当地农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2.技术传播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向周边农村地区传播。城镇化促使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为农业耕种提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产品等硬件支持。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存在大量的流动劳动力,他们为农业科技成果和劳动技术在农村的推行和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流动的劳动力人口多为青壮年,他们对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接受能力强、吸收快,有利于把在城镇学到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装备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把城镇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农村,从而推动城镇沿边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高。
3.思维带动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和城镇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现代化思维传播到农村,促使农村居民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这有利于促进农村文明。一个地区城镇化的程度越高,居民的自律程度就越高,同时也会促使沿边农村居民加深对于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认识,从而形成更加民主与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周边农村居民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其生活方式和理念也会不断向城镇文明发展,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将逐步向现代化城镇生活方式转变,这有利于推动农村文明的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4.公共服务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公共教育、就业、养老等服务是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公共服务。随着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已经逐步覆盖到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如公路、医疗机构、卫生机构等农村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医保、低保、教育各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保障了城镇居民拥有生活的立足之本,逐步完善的公共教育为当地农村居民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政府部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质量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镇化的推进对广西沿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沿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吸纳了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大部分的本可以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由于缺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造成沿边农村发展相对缓慢。
1.城镇化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制约沿边农村农业生产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广西沿边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造成了沿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劳动力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沿边农村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人口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生育率和14周岁以下的人群的数量正在逐渐缩减,农村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的“空心化”的农村,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农村地区地多人少,甚至会出现很多荒地无人耕种的局面,从而制约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2.城镇化吸收大量农村储蓄,投资农村发展的较少
金融资金主要向回报较高、投资渠道较多的地方集聚,集聚的地区往往是城镇。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农村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也较为薄弱,而传统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大量农村资金纷纷投入城镇化建设,而实际用于投资农村发展的资金过少,这就导致了广西沿边农村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进而阻碍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研究样本为广西沿边的三个地级市: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农村发展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总体上看,农村的发展应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体地应包含: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村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五个主要指标,借鉴相关经验,分别以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乡村户数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五个变量来分别衡量上述五个指标(详见表1)。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08-2015年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的数据。分析广西沿边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09-2016)。
1.影响形式的确定
表1 指标分析与变量选择
表2 2015年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情况(单位:人)
影响形式分为随机影响和固定影响,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需先确定影响形式,通常采用Hausman检验法。设定原假设H0: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备择假设H1: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的步骤是:首先,建立随机效应回归yi=a+vi+xib+ui。其次,用Hausman检验法检验该模型是否是随机效应模型。在设定5%的水平下,Hausman检验所得到的P值大于0.05,可认为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则接受原假设H0: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否则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H1: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2.实证结果
如表3所示,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城镇化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乡村户数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城镇化率每提升1%,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乡村户数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应的增加2.18%、3.02%、3.7%、0.46%、3.39%。说明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村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即广西沿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能有效带动农村发展,城镇的辐射效应能有效发挥,农村也有效接受了城镇的辐射。在城镇化对农村户数(模型4)影响的模型中,R2高达0.997569,说明城镇化对农村户数增加的解释能力达到99.7569%,另外,城镇化对第一产业增加(模型1)的解释能力也达到82.783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模型2)的解释能力达到67.3516%。这与广西沿边地区发展实际相吻合,广西沿边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较强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融发展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以农副产品为主的边境贸易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贸易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农村居民愿意留在当地,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重新迁回到农村中来,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本地城镇人口、外地人口到沿边地区农村落户,进行第一产业生产。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农副产品加工与贸易业的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村户数的增加,而且提升了第一产业的产值,农产品需求市场广阔,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另外,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而也提升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此外,城镇化发展对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传播,以及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加之农民收入的提升,促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
表3 广西沿边地区城镇化对农村发展影响的面板回归结果
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增长,还包含着农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内容。在分析了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后,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农村生产方式逐渐现代化、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农村的社会事业也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指出城镇化对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通过经济辐射、技术传播、思维带动、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等途径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资金,使得农村发展缺乏后劲和动力;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对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业增收、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乡村户数增加以及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现阶段,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发展依然相对落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三五”规划也强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农村的发展,要着重解决好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固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造成农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处理好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的利益,要对城乡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注重化解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建设资金短缺、农村消费市场萎缩等问题,要积极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广西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过渡,但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覆盖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农业技术能力,同时要让农民学会利用网络,交流市场信息,增强农民把握市场方向的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人士要积极引导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抓活市场、理顺供求关系,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开辟区域内和区域外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产品整体比较利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当前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其与工业和其他经济单位结成联盟,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通过经济联盟提高竞争力获得比较利益,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发展。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加强道路、通信建设,改变民族地区落后封闭的状况,促进农业产业市场化、信息化,同时加强水利建设,保证农业产业用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WALewis,Economic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Volume 22,Issue 2(May 1954),139-191.
[2] 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Gerald Duckworth&Co Ltd,1957,90-114.
[3] 朱国庆,赵毛毛.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3(3):113-115.
[4] 刘兆征.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J].求实,2013(9):84-88.
[5] 王希文.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江淮论坛,2013(2):59-62.
[6] 胡必亮.城镇化与新农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 钟万玲.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内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10-11.
[8] 向 利.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9):127-129.
[9] 皇甫小雷.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中州学刊,2015(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