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珍贵显然无需赘言,他们用精湛的技艺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点翠、蓑衣、补锅、打铁、织竹、油纸伞……这些都曾经是市井乡村的一道景致,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在时代变迁的今天,虽然这些技艺渐行渐远,但我们确实不该忘记,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组成部分,应该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点翠 是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常用于大型舞台表演。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28根羽毛,病死的翠鸟羽毛一般还不能制作好的首饰。大量的捕猎,导致翠鸟一度濒临灭绝,点翠工艺也一并没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在做这门手艺,技术精湛的大师更是少之又少。
蓑衣 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像衣服一样的雨具,在中国江南、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广泛使用。蓑衣一般分为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先挑一些棕或者蓑草,将棕皮用棕叶铁抓成棕绒,捻成线后制成棕绳,再用粗细不一的几种棕线或者棕绳材料,蓑衣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人口的流失,即使是在山村水乡,也很少见到斗笠了。而有了化纤产品后,蓑衣便用得越来越少,现在几乎绝迹。
侗族织锦 是侗族众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一种,做工精細,采用对比强烈的色泽,配上绚丽多姿的各种图案,浓艳粗犷。侗锦极尽女性温柔之能事,以前女人的手艺是家里的门面,日常生活中穿的用的无一不是出自女人们的双手。此外,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她们以纹载意,将各种饱含寓意的图案与符号织制在侗锦上,形成一种徽记,记录对历史、祖先、故土、战争、迁徙、信仰的回忆与缅怀。所以,侗锦不光具有鉴赏性和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侗族文化和侗族历史的活化石。
随着现代纺织品的冲击,这些耗时费力的手工日用正在淡出侗族人的生活。因无法像过去那样换生计,年轻一辈几乎都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会织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许多侗寨里45岁以下的已无人会织。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那些珍贵的工艺,那些隐藏着的文化密码将无人可解,濒临消亡。
打铁 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用具就被打造出来了。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农具的使用频率降低,很少有人再去传承这门手艺了。
油纸伞 在江南雨巷,油纸伞总是充满诗情画意,讲述着风花雪月的动人故事。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泸州是我国手工油纸伞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手工油纸伞的生产基地。手工油纸伞的制作需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繁琐又漫长。而且油纸伞属于小众商品,小批量生产让油纸伞的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面对现代工业生产的廉价又结实的布制伞,油纸伞的市场和销量面临着严峻的滑铁卢。
如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继承这份传统手工艺,只有伞厂老一辈的师傅还在苦苦地坚守着……手工油纸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彰显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预示着这份传统手工艺正走向衰亡。
织竹 离重庆主城约180公里的梁平县,是有名的“竹乡”,盛产慈竹。慈竹,可药用止血,更因纤维长、韧性强,成为竹编工艺品材料。梁平人将慈竹刮青去簧,劈成竹片后再篾成直径只有0.3毫米到1毫米的细丝,100斤的竹子大约能取3斤丝,然后以织布机脚踏手捻的方式编织成帘。这项“织竹”技艺,起源于宋代,到清代开始运用国画技法在细丝竹帘上画山水、花鸟、人物,或是写以书法。挂在窗户上既通风透气,又能观室外,而在外面,却不能看见室内活动。
2008年,梁平竹帘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名录。但精湛、令人叫绝的竹帘制作技艺,却被忽略了。“织竹”技艺,几乎沦为表演项目。
制香 香,在中国不仅用来祭拜祖先,还有提神解乏、去秽除暑等功效。
制香、焚香由来已久。香者,即香料或香的制成品。如香片、香饼、香包,柱香、线香、散香等。香在常温下和点燃时能散发出芳香物质。
香料分天然、人工合成两大类。天然香料是从动、植物体中取得的,如沉香、麝香、檀香、丁香、灵猫香、龙涎香、雄黄、玫瑰、艾草、苏合油等传统工艺的香品,不仅是芳香之物,亦能益气养神;现代工艺制香,出于降低成本,美化香品外形,往往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它所追求的是“香气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非常明显。
古老的制香工艺逐步成熟完善,但部分工艺流程已经被现代技术所替代。
柳编 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创新,纯手工柳制品已经越来越少。
补锅 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当,自从人们有了锅就有了补锅匠,以前的农村人家里都有用泥土支起来的锅,人们生活也比较清苦,家里的锅坏了也都舍不得丢,从而诞生了补锅匠这个行当,十几年前补锅匠的收入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的锅坏了也没人再补,补锅匠们也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瓦盆 在上个世纪,瓦盆曾是家家户户必备日用品,以其经济实用,种类多等优点,曾盛极一时。瓦盆青灰色,用黄土烧制,不上釉子。过去一般人家买不起铜盆、瓷盆,大部分买瓦盆用,哪家都有四五个大大小小的瓦盆。大盆二盆用于洗衣服泡米,生豆芽,买不起缸的人家当水缸用,三盆多用于捞饭,做饭盆,四盆有用于洗脸,也有当夜盆用的。如今瓦盆被广泛应用于养殖花草。但随着瓷质、铝制、不锈钢等生活用品的出现,以盆罐为主的盛储器形产品陆续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