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莹
3月2日,央视网发布了《青年说·电竞青春》的视频,该视频一经播出,就引来了巨大的社会关注,这是继2017年11月10日,国际奥委会官方认证电子竞技为正式的体育项目以来,电竞又一次通过国家渠道,广为传播,被人热议。
中央媒体为电竞发声,点燃了舆论。这个一直以来不被看好的行业,在央视的关注下,迎来了被社会正视的曙光。
即使白驹过隙,时间已走到2018年,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偏見依旧无法化解。资本大量倾注,飞速发展的电竞行业矛盾频出,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堆积在一起愈演愈烈,这种情况下,外界对电竞的偏见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身处的社会,本身就是个偏见的社会。对待女性的偏见、对待农民工的偏见、对待同性恋人的偏见、对待小众文化的偏见、对待未知事物的偏见……站在不同的立场,几乎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
当然,对待电子竞技也不会例外。电子竞技从出现到具备规模,“毒瘤”、“垃圾”、“玩物丧志”这样的评论就一直没有缺席,媒体也从来是报忧不报喜,“网瘾少年猝死案引发深思”,“网瘾治疗先治谁”这样的报道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电子竞技始终披着一层危险的外衣,即使电竞行业不断在正规化道路上努力前行,这种偏见却依旧终根深蒂固,无法消除。
对电子竞技抱有偏见看法的人群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可称为“青少年成长道路的引路人”,也就是不理解电竞的玩家家长、老师、亲朋好友。另一部分暂且称之为“主流文化的捍卫者”,包括主流文化媒体和社会组织,这两个群体是偏见的主力军。
首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造成偏见的直接原因,电竞行业的不稳定性与传统的朴素价值观追求的安安稳稳完全相悖。多数的父母是普通人,望子成龙是真的,但是明白生活艰辛,成功不易的他们对于孩子的志向追求严格把控,不允许剑走偏锋更是真的。的确,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在电子竞技这个行业,获得功名利禄,成为“人物”的职业选手都是万里挑一的,同时,选手的职业生涯很短暂,16-22岁是电竞选手的黄金时期,22岁以后,反应和应变能力下降,职业生涯的黄金时间也就结束了。十六七岁的少年,在读书的年纪选择了电子竞技,如果退役之前打不出成绩,将一事无成。同时,选手退役后的保障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除了游戏一无所长的青年,是无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安身立命的。
其次,接触电竞的群体很重要。电子竞技的理念跟传统竞技体育理念相通,玩家的对抗是竞技的核心,游戏内容里的打斗,击杀并不是什么引人关注的问题,那些一次次引来大众非议的根源在于是哪些玩家在大喊“杀杀杀”。如果是那些还没做完作业,带着厚厚的眼睛蹲在一起抱团开黑的学生们,那他们不仅使我们这些“高端玩家”头疼,更使家长头疼,老师头疼,进而这些竞技类游戏便成了罪魁祸首,富有竞技精神的对抗也失去了积极意义,它的“生而为赢,永不服输”,在这些揪心的大人心里,仅仅是 “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感”而已。这样,竞技类游戏的负面影响变成了显而易见的,赤裸裸的,如果要立个法把竞技游戏都封禁,这些“受害儿童”的家长一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抛开“人文”偏见,社会组织和主流媒体的偏见也是电竞不能被接受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际奥委会拒绝电竞申奥的请求,原因是电子竞技因游戏暴力成分与奥运会理念中的消除歧视、消除暴力和传播和平始终不符。这意味着电子竞技又一次被主流文化拒之门外,虽然电竞已经被定义为运动,并加入亚运会项目,但是,让电竞走入奥运大门依旧道阻且长。
通过传统体育来看,奥运会更注重体育项目的“体”字,而电子竞技这种靠操作和运营取胜的特性,显然不能满足奥运会筛选的要求,田径,踢足球能增强人的体魄,但是,电子竞技除了“电竞精神”之外,好像真的没有更有说服力的依据了。
同时,电竞游戏更新换代快,火爆一时的游戏,也许一年之间就会销声匿迹,刚刚熟练掌握一款游戏,另一款新游戏就出来了,这样的不稳定性对选手来说很不友好,对奥委会来说,也无法选择游戏项目。因此,在这些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电竞申奥,也许还没到最成熟的时机。
在这个偏见的社会,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从来不会顺风顺水,况且,电子竞技自身的缺陷并没有完全解决,想要被社会接受,消除原本的偏见,以“普通人”的姿态走到普罗大众中去,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