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李克强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中,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呈现非线性、爆发式增长,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大为缩短。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材料等一大批新技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新空间,我们绝不能再重蹈历史上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辙,必须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和“制高点”。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创新供给。五年来,我国科技投入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质量论文贡献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资源勘探、超级计算、大飞机等领域成功实现“后发先至”,向引领型发展目标迈进。这为我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8年,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开启新的征程。科技工作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创新高地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强化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围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围绕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中外领导嘉宾齐聚博鳌,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共创全球化经济时代开放共赢、变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新华社供图)
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创造精神是国家活力的源泉,能否创造性地实现创新驱动,直接决定着中国发展能否突破“高精尖缺”人才困局,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党中央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报告50多次提到“创新”,强调到2035年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就是要急起直追、锐意创新,以创造精神承载时代之盛、把握发展之机、开辟未来之路。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但要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上,也要体现在高效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上。要不断完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完善创新文化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土壤。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构建开源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创新政策的普适普惠和精准支持,推动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融通发展;依托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科研基地,集聚和培养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创新方向的战略科技和高端专业人才,培育锻造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国际化水平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更要求广大科技界和产学研界万众一心、奋勇而上。面对新时代新机遇,产学研各界如何沿着改革开放40年闯出的新路,紧密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提升创新培育力、智慧黏合力和产品制造力,打造引领我国创新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发出了最强音: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机制创新为保障、资本创新为纽带、技术创新为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创造丰硕成果。
人心齐则泰山移,众力并则万钧举。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