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公路出行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绩,出行服务的水平也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重点。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均会表现出两面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诸如立法支撑与体制建设滞后、制度规范前瞻性不足等问题,开始制约着公众出行服务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公路出行服务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和一系列成绩,主要的标志性成绩概括起来共有四方面。
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化为“一张网”服务提供前提。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69万公里。公路交通已从单一路段、跨区通道的“线状运行”模式逐步发展到“网络化运行”和“在线式服务”的新时代。一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干支协调、衔接顺畅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交通的全面网络化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有序增长,以及以服务区为代表的公路沿线服务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
公路网监测与出行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初步构建“动态路网运行+静态公路基础数据”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与出行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沿线各类视频监测设施达20万套,平均密度每公里4套至5套,综合覆盖率超过70%;交通流监测设施已达2万套,平均布设密度达每公里10套至15套。使得路网监测平台“可视化”基本得到解决,为下一步的精确“可测”、关键“可控”、一站式“可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智慧城市”让合肥交通更加便利
出行服务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初显成效。目前,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正在牵头修订《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工作规定》和《交通运输部公路交通阻断信息报送制度》等,此外,还在制定全新的《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技术要求》等。
公路出行服务内容渠道众多。据统计,截至2016年,31个省份共开通客服电话号码95个,开设省级公路出行服务网站150个,运营出行信息服务功能“两微一端”320个,全国共规划建设400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2300余对等;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和移动、电信等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充分利用“云大物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每天数亿次日活用户汇聚的大量信息,在数据分析和终端服务方面持续创新;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于2017年11月3日组建了“中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联盟”。
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化为“一张网”服务提供了前提
虽然公路交通出行服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立法支撑与体制建设滞后,全面立体的出行服务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尽管部、省两级路网运行管理机构都有“三定”方案明确职责,但仍有一半左右省级路网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出行服务部门,在“无上位法可依”和“缺乏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常导致其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与“业务开展难落地”等突出问题。所做的出行服务工作仍主要停留在,具体完成某项或某几方面工作的共识下。从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角度构建出行服务体系还很欠缺,客观人性的评价指标仍有待建立。
制度规范前瞻性不足,未能充分体现路网网络化服务的特点。公路出行服务作为创新型业务,多年来一直处于“边建设、边摸索、边前进”的发展状态。但因种种原因,目前未能出台纲领性、全局性的制度文件。虽然公路出行服务内容渠道众多,但各地管理的个性化也给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等方面带来很大限制。又因为这个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对制度标准的前瞻性、适应性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多源数据汇聚整合效果欠佳,信息及时有效发布仍待加强。在开展公路出行服务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路网数据开放、共享、融合、挖掘的程度和水平还都不高。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信息孤岛、数据应用的分割、分散、分储情况和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半封闭思想顽疾等,是实现“大量数据”到“大数据服务”的主要障碍。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方位、立体化、伴随式”的服务渠道、内容和能力还没有形成。公众出行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分享公路交通发展红利的满意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公路出行的品质要求从“走得了、走得安全”向“走得好、走得便捷、走得舒适、走得智能”目标迈进,还有较长的一段路途。
行业整合应用与市场化融合发展存在脱节,市场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以建设为导向”模式向“以服务为导向”发展和管理模式的过渡中,探索出一种“效率高、效益大、效果好”的政府——市场合作机制,建立行业整合与市场化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目前都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谈如何开展工作之前,需先弄清楚不同概念的公路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公路交通出行服务”的准确描述。平常所说的公路服务包括路段服务、路网服务、出行信息服务和公路出行服务四个方面。
其中,路段与路网服务的区别在于范围、规模、内容、用户数、影响力和参与主体等方面大小多少的不同。可以简单比喻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沙丁鱼的大集群、高响应、协调联动的区别。
出行信息服务与出行服务的概念差别在于“线与面”。信息服务是“部分”,当下关注度高的“互联网+”“两微一端”、移动信令、大数据可视化、新媒体矩阵等都属于出行信息服务的范畴;出行服务是“整体”,除了信息,还包括属性是服务的公路本身,也包括服务区、加油站、收费站等基础设施,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未来还会包括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
所以可以定义为,“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下的公路交通出行服务就是:依托标准规范高度统一、技术状况动态感知、运行状态实时在线、协调联动高效一致、智能路网万物互联的庞大公路基础设施网络,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政用产学研”协同合作,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和公众出行提供边界清晰、科学有效、及时准确的保障支撑,是公众出行全过程可听、可视、可触、可分享的美好出行体验,是“人民满意综合交通”体系下“满意公路”的具体体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下一步公路交通出行服务工作需从以下六方面开展。
构建完备可服务的公路出行服务体系。公路出行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内涵也十分丰富,并且包含了难点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各自特点,组织大家共同合作,从梳理主线脉络入手,不断完善内容,逐步建立全面、立体的公路出行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公众出行。
建立健全公路出行服务保障体制。进一步加强公路出行服务管理机构建设,加强部路网中心能力建设,完善省级路网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市、县级出行服务职能落实,形成全行业“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责权明晰、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与公安、气象、国土、旅游等部门创新合作,共同做好出行服务工作。
加快公路出行服务制度规范建设。深入开展法规政策研究,加快建设公路出行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夯实出行服务根基。用制度推动服务工作的开展,用标准规范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创新引领不断丰富出行服务内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新技术应用,不断给ETC联网、中国交通广播、“中国路网”矩阵平台、通行费电子发票平台等服务品牌赋予更高品质;充分发挥中国出行信息服务联盟和出行服务产品榜单的聚合效应,促进行业整体服务意识和水平不断提升,真正提供“走得好”的出行体验。
线下与线上齐头并进、服务协同发展。在诸多卓有成效的线上信息服务有序开展的基础上,要同步重视线下服务提质增效以及线上线下服务协调互补。在做好更加丰富的线上服务同时,还将按照交通运输部的部署,开展好新国高网编号命名和里程桩号传递的服务发布工作。
引入战略合作机制,深入探索服务模式创新。要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纲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思路,积极鼓励路网管理部门与交通运输企业深入合作,倡导行业与大型市场化出行服务提供商创新合作,探索通过战略合作、联盟等方式拓展公路出行服务新模式,提高公路服务产品质量。
公路出行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内涵也十分丰富,并且包含了体制机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