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本市新农村建设,着力做好农村路桥改造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本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为城乡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新一轮农村桥梁改造和经济相对薄弱村村内道路改造工作。2013年、2014年,农村路桥改造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2014年共计完成农村经济相对薄弱村村内道路改造1130公里,完成农村桥梁改造740座。
近年来,各区还不断加强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农村公路示范路工程、绿化美化工程,使农村公路PQI(路面质量指数)中等路及以上比例达到93%以上,绿化率达到82.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家住金山区吕巷镇马新村的何正权说,以前只有河边一条石子路通到屋后,雨天泥泞湿滑,晚上开车回家真有些提心吊胆,现在终于不再担心了。随着上海农村路桥建设和改造工程的有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郊区“最后一公里”出行不再难。上海农村路桥建设积极落实“七公开”制度,将建设计划、招投标、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及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得到郊区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奉贤金汇镇金星村新建了汇中河三号桥和村内道路,两岸村民再也不用为过河发愁了。而与汇中路相接的一条新建村道,长约1000米,宽3.5-4米,开车行驶在路上非常舒适。金汇镇像这样的村内道路,仅2014年就改造了13条,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交通出行。“十二五”期间,全区改造384座农村桥梁,改造291公里经济薄弱村村内道路。
目前本市已逐步建立“市—区—乡镇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确保农村村内道路桥梁设施“有建有养,管养到位”。全市9个郊区共成立100多个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和42个乡镇农村公路路政中队,基本覆盖了全市农村路桥的管养工作。
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十二五”期间农村桥梁改造项目数量共4014座,已经全部完成。另外,不占用市级财政补贴资金的桥梁改造共完成714座;薄弱村道路改造项目计划数量为4046公里,已全部完成。另外,不占用市级财政补贴的村道路改造共完成621公里。
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各级道路管理部门和机构做了大量工作,从项目立项前期与横向部门积极沟通,路政行业纵向之间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到施工前后积极落实严格管理制度,有力确保了市政府实事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农村路桥改造工作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改造后村内道路等级全面提升,路面铺装采用水泥或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宽度满足通车需求,实现了村内与农村公路路网的贯通,为改善村容村貌以及2014年以来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同时,明显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造项目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对外沟通交流,加快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和流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上海市郊区道路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是:抓建设,重管理,精养护,创示范。
抓建设,就是根据目前农村道路现状,市路政局制定了《村庄道路建设规范》,在充分考虑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提升道路路面结构强度标准,明确桥梁建设荷载标准,并充分考虑安全保障设施和道路附属设施,为今后村庄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管理,就是在进一步理顺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市路政局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区、镇管道路设施移交接管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一方面针对村庄道路,提出三类管养模式,并参照农村公路养护标准实施,并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全面加强村庄道路管养;另一方面,针对目前缺管缺养的园区道路、大居配套道路,提出移交接管方式,规范农村地区服务公众的道路向农村公路、市政道路和村庄道路三种类型靠拢,以此逐步规范管理,杜绝道路失管的现象发生。
精养护,就是针对农村道路养护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现象,结合养护市场化改革工作,会同上海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开展面向郊区农村公路、村庄道路养护企业的养护岗位培训。通过专业化培训、颁发岗位证书,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养护市场。据统计,2017年总计完成7期培训,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
创示范,就是从硬件上提升农村道路服务水平。因此,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路政局选取了5个镇共11条农村公路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城乡一体化示范路,重点从标志标线、安全保障设施和附属设施着手,提升道路的服务功能和安全水平。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海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推进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环境面貌为核心,加快项目建设,加强设施管理,推动农村水利再上新的台阶。
根据上海市政府关于“农林水联动、田宅路统筹、区域化推进,编制和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市水务局、市农委和市林业局联合组织编制了《2015-2017年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了农林水联动工作。各区及时启动前期工作,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以三年为周期,编制了《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聚焦16个重点农业乡镇,实施完成了4万亩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建设、黑臭河道治理等项目,实施完成了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实施完成了150公里河道整治并启动了150公里河道整治项目,实施完成了2000公里中小河道轮疏。
上海郊区现有103个乡镇,99.2万户农村住户,每天产生生活污水约27.3万吨。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48.7万余户,占全市总户数的49%。2017年,全市要完成6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任务。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中,已经纳管将近10万户,其余39万户基本采取就地处理的方式。另外,还有将近50万户未实行污水治理。对于农村污水处理装置,上海市水务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技术审核、加强过程监管、加强建设后的维护长效管理。“十三五”期间,全市将结合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建设、黑臭河道整治等任务,继续推进3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十三五”期末,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将达到75%以上。
持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2015年,市相关单位围绕“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的目标,以3300亩高水平粮田和6000亩设施菜田水利配套为重点,面上持续推进12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点上结合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示范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科技含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了50个低洼圩区改造和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有序推进河道水环境“三水”行动。按照推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制订并印发了《关于本市开展河道水环境治理“三水”行动的工作意见》,明确了“洁水”“畅水”“活水”行动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分别成立了市、区“三水”行动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水”行动工作动态月报制度,积极推进“三水”专项行动。截至2015年底,清理河湖保洁盲点4826处,打捞河道垃圾59万吨,拆除违章搭建16.4万平方米,清除违规堆载1.2万平方米,清理阻水障碍物2.4万处,清理畜禽养殖1606户,清理违规停泊船只114艘,拆坝建桥58座,沟通河道9公里,完成中小河道轮疏1170公里。
不断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排涝设施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关于开展农田排涝设施规范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各区全面推进农田排涝设施规范化管理工作。市级水务部门加强对区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检查,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指导。二是逐步探索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工作。根据《关于开展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试点的通知》,探索本市农田灌溉设施管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田灌溉设施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和考核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编制完成《上海市农田灌溉设施维修养护规程》,并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区的意见。
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项目。一是全面推进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围绕本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以16个农业重点乡镇农林水示范项目为抓手,重点实施2万亩都市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面上推进2万亩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督促并指导各区结合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创建、黑臭河道治理等,在闵行、嘉定、宝山、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区实施6万户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
加快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围绕2017年底“上海所有中小河道、断头河基本消除黑臭状态,水域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水岸联动,因河制宜,实施471条段631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力推进“一河一策”中的水利配套项目。除小部分确有困难的界河,确保2017年底完成631公里河道综合整治中的水利配套项目建设。
加强灌排设施长效管理。在农田排涝设施长效管理方面,继续坚持“分类指导,逐步完善;引领示范,注重实效;强化制度,确保长效”三个原则,认真落实六个到位,继续稳步推进农田排涝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农田排涝设施考核制度,加强检查和监管,确保管养资金安全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