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冬萍
摘 要 本论文在深入理解“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及云南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的前提下,明确“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东南亚语种人才的要求等,通过对云南省各高校东南亚语种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出教学中的优劣势,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提高语言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云南省高校 东南亚语种 外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是2013年9月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最早提出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重要战略决策。云南是中国对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在整个宏观地理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云南正好位于南方丝路、北方丝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合点上。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是提出,云南要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是从祖国西部地区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门户。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语言是通向国际的桥梁,语言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语言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翻译人才的质量。云南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对高质量语言人才的需求更显突出。
1云南高校东南亚语种专业及课程设置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云南与东盟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取得了新的进展,相互间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东南亚语种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云南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强高校小语种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极大推动了云南省高校小语种建设工作。目前,我省高校开设有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和菲律宾语8个东南亚语种专业。其中,开设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的院校较多,其次是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和柬埔寨语3个专业只有云南民族大学开办。
目前,我省各东南亚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东南亚语语音、东南亚语基础课程、东南亚语听力、东南亚语口语、东南亚语高级课程、东南亚语听说、东南亚语阅读、东南亚语翻译、东南亚语相应国家概况、东南亚语报刊选读、东南亚语写作、东南亚语口译、东南亚相应国家文学、东南亚相应国家旅游用语、东南亚相应国家商贸用语、语言学、现代汉语等。
2云南高校东南亚语种专业培养模式
2.1中外双籍教师合作教学模式
教师合作教学可根据中外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省东南亚语种专业采用中外籍双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成为了主流的教学模式。由于外籍教师从发音到用词、从语境到语义的表达与理解都占绝对优势,所以在教学中能够营造地道的语言文化氛围,能够给予正确的语音、表达和思维指导。而中国教师则比外籍教师更熟悉中国学生的心理特征、语言学习中受母语影响的特点和实际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掌控课堂,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出教学指令,布置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
2.2国际合作培养教学模式
自2002年开始,云南民族大学率先在云南省高校中实施小语种“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东南亚各语种专业的本科学生在三年级期间,按照所在学校与国外高校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到专业语言对象国高校学习一年,四年级再返回所在学校完成本科学业。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在国外外语环境中提高外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同时,能够深入的了解专业对象国的社会文化、文土人情等知识,开阔了眼界,并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除“3+1”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外,云南省各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模式还包括:“1+2.5+0.5”模式,即入学后第一年和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共三个学期赴国外高效学习、实习;“2+N+N”模式,即在国内学习2年东南亚语种,第三年赴东南亚国家高校继续学习语言,并在国外参加至少1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四年返回国内后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再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学习;“2+1+1”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国内本校学习两个学年,第三学年到越南留学一年,并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在越南实习相应的时间;“2+0.5+1.5”模式,即仅在国外留学1个学期;“2+2”模式,即在国内就读一,二年级后,在三、四年级到国外留学并参加论文答辩后回国;“1+3”模式、“3+1”模式,即第一年在国外学习,后三年在国内学习,或是第一年在国内学习,后三年在国外学习。
3云南高校东南亚语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3.1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云南省内各高校东南亚语种师资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师数量不足,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致使教师每学期所上课程过多,教学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及革新,影响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云南省内各高校东南亚语种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教学经验不足。其次,东南亚各语种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东南亚语种专业建设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有计划的增加小语种教师编制,引进人才。其次,各高校要注重东南亚语种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支持东南亚语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提升学历;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主动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反哺教学,以科研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2专业教材缺乏
目前,我省东南亚语种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辅资料缺乏。一些课程,如:口语、会话、口译、同传、视听说等课程教材匮乏,教学中多是使用授课教师搜集的资料作为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为了促进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我省各高校应根据教学规律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合理编写教材,建立科学、系统的东南亚语种教材体系。可根据授课需要,到对象国采购相应课程教学书籍,作为学生课外辅导书籍或课外扩展阅读书籍,以辅助教学需要,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求。
3.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同时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在继承优良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选择适合东南亚各语种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下对于语言人才的需要。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方式中寻求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3.4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对东南亚语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不再只局限于对语言人才的需要。而目前我省各高校东南亚语种教学主要还是与语言教学为主,主要培养具有熟练地东南亚语种应用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在培养熟练掌握东南亚语种同时又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采用双学位、主辅修等教育管理办法,以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主,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建萍.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
[2] 李涵,陈新芳.广西高校东盟小語种教学现状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3.
[3] 杨小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改革探索,2016.
[4] 杨雁等.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咨询,2015.
[5] 赵启君.“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课程开设的独特优势研究[J].现代交际,2016.
[6] 欧以克.中国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