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生态保护需要区域合作

2018-04-23 05:01邹欣庆
世界知识 2018年1期
关键词:珊瑚礁鱼类南海

邹欣庆

南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南海兼具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因此拥有丰富的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尤其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南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珊瑚礁直接服务于国家实际利益需求,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在维护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珊瑚礁分布区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资源,是缓解未来能源紧张问题、保障资源供给的重要基地;第三,以造礁珊瑚为核心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快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特点;此外,珊瑚礁还具有防浪护堤、保护环境、休闲娱乐及科学研究等众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生态关键区。

南海的珊瑚礁星罗棋布,从南部的曾母暗沙直到北部的雷州半岛、涠洲岛以及台湾岛南岸的恒春半岛。从具体分布来看,南海珊瑚礁大体上可以分为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海南岛、台湾岛、华南大陆沿岸、越南沿岸和菲律宾沿岸等九大区域。从面积来看,南海现代珊瑚礁面积约为8000平方公里,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2.57%,在占全球珊瑚礁面积比例大于1%的21个国家或地区中位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马尔代夫之后的第八名。从种类来看,根据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南海的造礁石珊瑚约有39属150种,仅在西沙群岛监测海域就鉴定出造礁石珊瑚共计9科、18属、35种。

包括珊瑚礁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是和森林、湿地并列的地球上最重要的三种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状况与海洋环境质量密切相关,2012?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南海的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河口海洋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海洋倾倒区、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南海中部和南部的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周边海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P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和重金属污染物指标等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以外海域沉积物状况继续保持良好,所有监测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南海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增大

南海是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幅员辽阔的面积以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中国、文莱、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周边国家的传统海洋渔业区。近年来,由于南海的主权和海域管辖权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导致疏于管理而产生了一系列非法的、无节制的、不科学的获取方式,使得这一地区近海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的趋势。南海地区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峻。

南海周边均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从而促使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海洋,这无疑增大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尤其是珊瑚礁所具有的重要国土功能和战略地位,引发了这片海域权益争端和资源开发之争。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也威胁着南海诸岛的稳定性,制约着各国南海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海上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然而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对珊瑚礁及其生存环境现状的认识和保护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关于南海珊瑚礁生存环境及其现状的精细研究,主要集中在周边个别国家并且多集中于近岸海域,而在整个南海地区缺乏具有统一标准的本底调查资料和生态监测站位。由于有关各国对珊瑚礁的利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尤其是近年来局部海域日益加剧的海水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驱动的海水酸化以及岛礁建设工程等,已经威胁到南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的多样性。

在低敏感度的资源和环境领域设立共同的管理目标

在相同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共同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支撑下,尤其是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诉求的主导下,针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和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南海周边国家必须在暂时搁置政治纷争的基础上,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低敏感度的资源和环境领域设立共同的管理目标——恢复和维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促进鱼类等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尽快制定南海海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并号召周边国家共同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维持和提高这一地区海洋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而保障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地形和地貌背景来看,南海是以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三个部分合围形成的以中央海盆为主体的环状区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统一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有关南海海盆以及周边岩石圈的内部构造、洋盆扩张、古地磁、岩浆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这一区域的资源环境效益,以及科学利用和切实保护南海资源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生物调查以彻底摸清这一区域海洋资源的本地条件。

从生物多样性的视角来看,我国在海洋環境状况公报中发布的、已查明的动植物资源包括:以硅藻和甲藻为主的200余种浮游植物、紫菜属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底栖和潮间带海藻;以海草和红树林为主的百余种岛屿陆生植物;以桡足类和水母类为主的浮游动物600余种以及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为主的大型底栖动物1000余种。整个南海的沿岸国家还有多个,相关资源必然更丰富,生物多样性也会更高。

从渔业资源的视角来看,南海地区的鱼类属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动物区系,包括底栖鱼类、潮间带鱼类、礁盘游泳鱼类和大洋性鱼类,其中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绝大多数,约占总种数的90%,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海洋鱼类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南海的珊瑚礁海域所记录的鱼类共计600余种。其中,仅在隶属于中国的南海诸岛附近海域就有超过500种珊瑚礁鱼类被记录。

基于共同的资源环境基础建立共享

数据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经逐渐走进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领域。基于南海地区共同的资源环境基础开展系统的科学调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人类具有的更强决策能力、洞察发现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有关各国或相关部门应当联合起来建立共享数据库,例如:利用遥感卫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人们可以实时了解这一区域的海表覆盖及其变化,不仅更加准确地监测海洋污染情况,同时可以更加高效地监督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

但由于目前有关各方在南海地区存在主权争议,加之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使得这一区域的数据共享存在障碍。不过可以预期的是,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政策制定者应当也一定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支持区域数据共享工作,有关国家可以在低敏感领域逐步公开其国家卫星图像资料库,并不断整合可兼容数据以填补数据空白。

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海洋新秩序

在南海地区,资源保护的博弈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国家内部的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因此,南海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必须跨越部门和国界,建立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海洋新秩序。只有将有关各国的生态学家、社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资源管理者和公众一齐动员起来,通过一系列连续的调查、规划、实施、评估和调控行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区域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目标。

受制于历史、政治因素,南海地区各国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案例相对较少。未来,建议有关国家首先在生态退化严重、政治敏感度较低的领域率先开展合作示范,例如对退化严重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等。

在政府管理层面,必须在南海周边国家间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以及时排除对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着力降低有关危害活动对渔业资源的负面影响。为此,在制度层面建议如下:

第一,有关各方暂时搁置有关领土主权争议,联合周边国家成立南海渔业资源联合保护组织,制定如共同休渔等的渔业捕捞、养护政策,各成员国共同遵守并不断完善禁渔期的监管机制。

第二,在特定海域建立珊瑚礁海洋公园,禁止在海洋公園区开展非法捕鱼和一切破坏珊瑚礁的单方活动。

第三,有关各国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共同培养珊瑚礁培育方面的科研人才和专业队伍,从生态系统科学的水平而不是从单一管理机构水平制定管理措施。

第四,加强南海周边各国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此外,各国应当努力做好南海诸岛珊瑚礁人工岛建设的规划和选址工作,力求持续恢复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珊瑚礁鱼类南海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北海北、南海南
终于等到你!ATOLL(珊瑚礁)ST200流媒体播放机、SDA200流媒体播放/功放一体机
鱼类运动会
珊瑚礁世界的鱼儿
跟踪导练(三)3
南海的虎斑贝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