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时代下的左翼风云

2018-04-23 00:00王艺萱
大观 2016年1期

王艺萱

摘要:民国时期,左翼电影盛行,“电通”影片公司作为左翼电影的代表,拍摄出《风云儿女》这部经典的抗战题材电影。如今,正逢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该文章对此影片从拍摄背景、主题歌曲、人物性格以及镜像语言等几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以此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以及国歌诞生八十周年。

关键词:左翼电影;抗战题材;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国歌诞生

在看《风云儿女》前,以为只是一部无聊的早期抗战电影,但查询了一些关于该电影的学术资料后,一种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从拍摄背景、主题歌曲、人物性格以及镜像语言等多个方面,都令我深深地敬佩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耗费心血拍摄出的杰作!到今天为止,《风云儿女》这部民国时期经典的抗战电影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风雨,那段永远闪烁着战斗光芒的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将会跨过时间长河,被中华儿女永远铭记心中!

一部优秀电影的拍摄,时代背景是极其的重要的一个部分,《风云儿女》这部电影的背后就有着极为厚重的时代背景。从头说来就不能不提到“电通”和它所代表的左翼电影力量。1932年,当日本人的枪炮声穿过东北三省、上海、南京,任何一个人都已经无法承担这种民族苦难的深重,任何一种单一的文艺表现形式也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仇恨和唤醒民众。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演员纷纷拿起了文艺的武器。1933年是中国电影的“丰收年”。[1]但是,从这年底开始,新兴电影受到的政治压力也越来越大,左翼电影人迫切想找到一块新的电影阵地。这个新阵地就是“电通”影片公司。1934年上海,由夏衍等五人组成的地下电影小组,策动司徒慧敏堂兄的“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改组为“电通影业公司”,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电通”成为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有声电影制片公司。1935年初,“电通”也开拍了《风云儿女》,这是左翼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左翼电影创作直面人生和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精神的传统,使电影创作与社会现实更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表达的欲望也使表达者对表达技巧的更新和丰富产生了更大的热情。在这一前提下,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气质和现实条件去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它不仅是一场政治思想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文化艺术创新运动。

这部电影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应该莫过于该电影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拍摄期间,田汉被捕,夏衍改编了剧本,聂耳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影片创作了主题曲。这部反映“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战的电影,很快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凝聚着主创人员血泪的《风云儿女》,也率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2]《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让当年的电影观众热血沸腾,吹响了抗战时代的进军号角,从此响彻云霄,成为广泛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多年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风云儿女》中的人物性格也是颇为鲜明的!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辛白华。辛白华具有严重的浪漫气质,他本性善良,瞒着质夫当掉小提琴替阿凤母女交房租,主张提出收养丧失双亲的阿凤;对于女性,他的理想是“懂得诗,懂得画,懂得人生”,对优雅的史夫人极其崇拜,因而坚持阿凤进学校而不是去做工;但对于时事和国事他就没有质夫敏感,也没有他认识深刻。因为质夫更积极主动,目标明确,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很多时候辛白华都依赖着他。辛白华更喜欢拯救者的角色,这也是他的诗人气质所造就出来的英雄理想。所以他在面对好友梁质夫的牺牲,不再犹豫,果断决定放弃荣华富贵投身革命。

这部经典抗战电影虽然时间较早,可是依旧有着丰富且专业的镜像语言,实在令人佩服。首先是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摇镜头:影片开端部分,一个缓缓地摇镜头展现了辛白华和梁质夫的工作环境,这样就将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的部分大环境给交代出来了。另一个摇镜头是,阿凤早早的起床而那边是辛白华因为要给阿凤攒学费熬夜,早上因疲劳而起不来。这里同时也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极准确的表现了两个人齐心协力,为了阿凤自己的未来而奋斗!为“新凤”而奋斗的情景。这也和之后辛白华见到阿凤成了歌女形成鲜明对比,为此作了铺垫,使那种再见时的复杂情感得到了渲染。其中的特写镜头也使我眼前一亮:在影片的发展部分,辛白华见到史夫人,此时竟给了史夫人长达18秒的面部特写,这段时间,史夫人一直盯着辛白华看,眉宇之间流露出挑逗、暧昧的情愫。面部的刻画表达了史夫人心中所想,为接下来二人在一起埋下伏笔。另一个就是对辛白华写的稿子和日历的特写,一张张的稿子落下来,一张张日历被撕下,都让人对辛白华关心阿凤上学的事儿而奋力写稿而深深感动。最后在结尾部分,特写给到了青年人前进的步伐上,如此坚定的脚步和大地摩擦,迸发出的是青年人更加坚定的民族精神!再加上背景音乐——《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年代,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渴望加入他们,保卫国家!当辛白华因为找房子被拒绝,走在街边小路上时呈现了叠化镜头,这个镜头令我对这部影片的好感急速上升。辛白华独自一人在路灯昏昏暗暗的街边走着,步伐沉重,心情低落,一个个街边辛白华独自一人大地画面和史夫人的画面互相叠化,配上忧伤的背景音乐,显得气氛凝重压抑,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接下来辛白华去找史夫人的情节,使用实在是恰当至极。

再完美的电影也有不可避免的不足之处,《风云儿女》这部电影中当然也有不够完美的几个地方。首先是从电影拍摄的大背景来看,《风云儿女》无法摆脱这种时代背景所带来的遗憾,由于时代政治因素的过分强调,对于阶级民族矛盾的强烈关注,导致了当时的作品主题过于直露,台词口号宣教化,教条化,使影片主旨并不在儿女情感身上,而是在时代风云的突出上。有的情节欠考究,对人物的心理情感刻画不够丰富。由于年代久远,其画面不清晰、声音不连贯。许幸之初次作为导演,技艺相对稚拙,在拍摄手法上也不成熟,该电影中不乏从大全景直接跳到特写的镜头,镜头不断摇晃,台词也有明显的话剧痕迹,台词较表演来讲稍显生硬。在影片结尾,特别设置了在辛白华和阿凤的号召下,所有逃难的百姓拿起武器,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向前方冲锋陷阵的情节,导演定是希望这会上的青年面对当时战火纷飞,国土沦丧,依旧斗志激昂,而不是颓废消沉下去。但这个情感爆发的铺垫是不够的,看起来稍显突兀,但编剧对当时战争情况下给予祖国美好的心愿是值得肯定的。

回顾这八十年来的抗战电影,《风云儿女》是那样的热切真诚,引导年轻人的人生目标朝向更广大的社会事业。[3]本片较好的表现了知识青年转变觉醒的过程,是一部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产出的少有的抗战题材经典电影,再加上无可比拟的中华民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综上所述,《风云儿女》堪称最伟大的抗战电影!

—— 以此纪念祖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以及国歌诞生八十周年

【注释】

[1]搜狗百科——创作背景

[2]百度百科——电影插曲

[3]时光网——一句话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