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升,于 帅,王思明
(1.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2.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95)
南瓜(CucurbitamoschataDuch.),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大型草本植物,明代嘉靖年间间接从美洲传入[1],南瓜是“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急先锋,在美洲作物中最早进入中国且推广速度最快,作为救荒作物影响日广[2]。我们曾经讨论过明清时期[3]、民国时期[4]南瓜在中国的生产技术变迁,本着一以贯之的理念,本文备陈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复杂面相,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和角逐,肇建了历史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研究的三部曲。
1949年之后,我国农业科学事业迅速发展。到1966年,这17年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比较顺利的时期[5],南瓜生产技术亦是如此。首先是专业的蔬菜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蔬菜科研和推广工作陆续展开。1949年在北京成立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改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集中全国的力量开展科研工作,中国农科院在成立后的第二年就汇编了《中国蔬菜优良品种》,介绍了50种蔬菜的922个优良品种的来源、特征、分布、栽培技术等,其中专门介绍了南瓜的20个品种,是南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择优良品种,并着眼全国进行推广工作。地方上也注意收集南瓜的优良品种[6],对南瓜品种分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7]。
我国第一部南瓜科技专著是1935年由我国植物细胞遗传学奠基人、作物育种学家李先闻撰写的一本24页的小册子《番南瓜与南瓜之杂交及其染色体之研究》(中英文合编),属于实验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研究报告之一。在1949年之前,仅此一家。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南瓜科技书籍的编著情况可以看到数量的一个明显增加,而且在专著的出版方面更注重生产实践(表1)。
表1 1949—1978年南瓜科技著作出版情况
从1956年赵荣琛的《南瓜丰产栽培法》开始,相继出版了多部以南瓜生产技术推广为目的的科技专著,反映相关人员开始有意识总结南瓜生产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指导实践,这在近代史上很少有的,也不可能专门就南瓜一种作物出版专著。文革时期,没有南瓜的科技专著诞生,无甚建树,说明十年动乱对南瓜产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949年之后科技期刊大量出版。除了《农业科学通讯》《中国农业科学》《浙江农业科学》等农业期刊刊登南瓜生产技术相关文章外,还有各类专业园艺期刊如《园艺学报》日渐丰富,对南瓜生产技术的阐述较1949年之前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更加专业。
就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情况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对南瓜生产技术最早的阐述是1955年发表在《农业科学通讯》的两篇文章,分别从繁殖南瓜种苗和抑制南瓜生产过剩的方面叙述,作者的单位分别是江西吉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新会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可见以指导生产为第一目的,对南瓜生产技术的研究仍然是地方农业推广机构的主要任务。总体来看,1978年之前对南瓜生产技术的研究虽然较近代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开放后相比,是相当少的,在历年对园艺作物研究的比例中,南瓜虽不处于劣势,但也并未体现出优势。具体情况可见表2。
表2 1949—1978年南瓜生产技术论文发表情况
续表2
作者研究内容出处时间黄真诒怎样种南瓜江苏教育1961年第4期赵荣琛等南瓜发生落果落蕾和僵果僵蕾原因的探讨园艺学报1962年第Z1期赵珵南瓜雄花性变现象之观察山西农业科学1962年第6期蔡培祖爬屋南瓜的栽培与管理江苏教育1962年第15期岡迫义孝等用生长素处理南瓜山西农业科学1964年第1期张德威等浙江的南瓜品种浙江农业科学1964年第5期李德荣利用蜜蜂为南瓜授粉的初步试验中国养蜂1964年第4期曹筱芝等南瓜品种分类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1964年第11期白鹤扬南瓜种子干热处理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园艺学报1965年第2期赵荣琛等子叶对南瓜秧苗的影响浙江农业科学1965年第12期江苏省科技局南瓜“去头压土”能提高产量科技简讯1972年第12期施和平大南瓜的栽培农业科技通讯1976年第22期
根据1949—1978年论文发表情况可知,对南瓜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农技站、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以促进南瓜增产,这点与南瓜科技著作的编写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广大农业院校也以总结南瓜生产技术为主。直到1960年代,才有个别以认识南瓜为目的的科研性论文。
这一时期的南瓜生产技术与近代相比更加成熟。不但技术更加先进,也更客观,均是通过实验重新得出的结论,不再单纯以农民的生产经验为出发点。
叶楚儒(1958)认为要挑选个子大,颜色红黄成熟很老的早瓜留作种用,并注意结果的位置应在距根5尺(1尺约为33.3 cm,下同)许的藤上;取出种子后,经过水冲洗干净晒干,即可收存在干燥的瓶子内或棕包内作种,一般100斤(1斤=500 g,下同)南瓜可取1斤余种子[8]。
佟文浩(1959)指出选种要选择结的最早的瓜(即6-7片叶上结的瓜),等老熟后摘下留种;种瓜收后,放一个月就要破瓜取种,如取种太晚,则种子的生活力受到影响,对早熟有碍,种子取出后,置于阳光下曝晒半日,然后放在室内阴干一天,即可贮藏起来,以备种植[9]。
白鹤扬(1965)发现南瓜种子干热处理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幼苗生长状况、性器官的形成、蔓生长量及果实的生长发育均有较好的效果,在处理中又以50度效果较好[10]。是南瓜增产的新型技术措施之一。
熊助功(1962)认为:“一般南瓜的选留种工作可结合在栽培南瓜田中进行。当种瓜初步选好后,应做标记,并将母株上其他所结的瓜适当疏去一部分,以保证种瓜及种子的充分发育,待种瓜成熟后,再进行复选,选出瓜形整齐、大小适中、具有本品种特征特性的。”[11]17
汪朝元(1955)用扦插或压蔓来繁殖南瓜种苗,利用南瓜蔓节上容易发根的原理,剪取蔓茎2~3节长扦入苗地或扦插种穴里,可解决南瓜种苗的困难,几日后就成活;压蔓,每隔2~3节,在节上堆泥,生根后,剪断茎蔓,移至别处,可得到新的植株[12]。属于南瓜的无性繁殖技术。
廖龙昌等(1957)认为南瓜想提早收获,必须从播种育苗时就采取特殊的方法:制成“肥泥团”,用手指在肥泥团顶部插下,使成一个六七分深的小种穴,把种子放到穴里,廖龙昌认为这和苏联先进的利用营养钵育苗是一个道理——南瓜一出苗就有了肥料;待瓜苗长出两片真叶,将瓜苗连泥团一起移到地里挖穴施基肥种植[13]。
庄济华(1958)用α-萘乙酸对南瓜进行苗期处理和花期处理,得出结论:苗期处理确有增强瓜苗生活力的作用,但水分、肥料必需充足;在花期处理对加快瓜果成长有显著作用,但品质上无改变作用,能够发挥保果增产作用;花期处理应在晴天、高温最好[14]。
南瓜播种育苗有露地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以后者为主。蔡习敏(1959)对移栽作了说明:在谷雨前趁大晴天的下午,先用锄头在南瓜土里挖好穴,放下小部分黑土,然后用刀或竹片,取苗带土,放进穴中盖上土[15]。
赵荣琛等(1965)试验发现秧苗生长所需的同化养分几乎完全依靠子叶供应,直到第三片真叶开展以后,子叶的作用才降低,因此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并给秧苗以适当的营养面积,使子叶面积充分扩大,增强光合作用,有助于育成壮苗[16]。
1.3.1 整地作畦
A.纳扎尔丘克(1958)介绍了集体农庄增加饲料的好方法之一——南瓜和玉米的混播,顺玉米行间播种南瓜,二者一同耕作,不需占任何多余的地块,也不需多增加人工,而且玉米也获得了高产[17]。C.M.纳乌莫(1959)也介绍了玉米间作南瓜的方法[18]。这种玉米、南瓜的间作是成功的,无疑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佟文浩(1959)指出在深耕前一星期左右,用锄头深挖一尺,坑地3~4天,然后耙平作畦,畦宽6尺,高2~3寸,以利排水,畦长不拘,走道一尺[19]。
蔡习敏(1959)认为在整地时要用踩锹进行踩土,深度约1.5~2尺,因为南瓜根系发达,需要深耕,表土深而疏松,南瓜根就能很好向周围和下方延伸,扩大营养面积[15]。
1.3.2 定植时间、密度、方法
佟文浩(1959)提出在定植前,先开穴施入基肥,在每畦的中央,按6尺的穴距开一行穴,穴深5~6寸,直径1.5尺,穴底务求平整,以便南瓜根系的扩展;定植应选择晴天,在施好基肥的穴上,每穴栽4株小苗,4株成方形,小株距1.5~2寸,瓜蔓长大后,使其向四周自由伸展,定植后三天内,每天中午浇水一次[19]。
桐乡县炉头人民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1961)研究发现南瓜应在清明前后及时移栽,否则会变成高脚秧而降低移植的成活率,移植时应选择叶厚、茎粗短、叶面无焦斑、白根多、子叶两片的健壮苗,移植时以在下午三点后为宜,移植后如遇雷阵雨,雨后应及时洗苗,以免被泥浆裹结;移植密度上,一般成片栽培地的密度是10尺乘1尺,每亩(1亩约667 m2)约500~600株,在河边、池边、地边可以3~4株为一穴,穴间距离为15尺左右,穴内株距为6~8寸,这样种植可以在整蔓时把蔓的先端引向四方,既节约用地又节约劳力[20]。
1.4.1 肥水管理和中耕除草
黄作杰等(1956)分享南瓜高产的经验时,着重阐述了肥水管理,要施足基肥,以厩肥(50~60斤)为主,适当淋些水;还要注意主根的追肥、培土,瓜苗长到2~3尺时第一次追肥(底肥与草木灰的混合肥料50斤),开花的时候第二次追肥(施腐熟花生麸2~3斤、石膏半斤、用水一桶)[21]。
叶楚儒(1958)认为南瓜结成似拳头大以前,施肥必须淡些,并要把肥施在离瓜根半尺左右的地方上,等早瓜生长超过拳头大以后,可施用浓肥,肥要施在离南瓜根1尺以外的地方;植好瓜苗后7~8天,要进行第一次松土,再施第一次肥料,又隔10天后,再进行第二次松土除草,先将穴中早瓜周围的泥士挖松,同时除净杂草,施第二次肥[8]。
蔡习敏(1959)指出藤长1~2尺,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第二次中耕,大约隔第一次中耕后一个多月,中耕时,单为松土,不要翻蔓,以后在土里发现有杂草把它除拔掉,次数随杂草蔓延情况而定[15]。
1.4.2 整枝和压蔓
黄作杰等(1956)提出的去初果、阉茎、开枝,就是整枝的办法。“去初果”是第一朵花结出的果子,要不等它长大就摘去,促进后生花朵及早结果;“阉茎”是用尖利的小竹片在主茎基部或第一段压蔓的茎部穿过去,可调节过盛的生长能力;“开枝”是去掉支蔓的顶端优势,使养分集中到瓜果上。
黄作杰还特别突出了分段压蔓的作用,因为分段压蔓可以促成不定根的生长,增加植株根部的同化面积,同时因为分段供肥,茎蔓能获得更好的持续生长,因此又增加了地上部分的叶绿体,扩大了叶部的同化面积,所以结果多而大[21]。
桐乡县炉头人民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1961)认为南瓜开始延藤时,要及时理直瓜藤,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地,防止瓜藤交叉蔓延,会造成叶黄藤细,影响结瓜;采用主藤打顶和分批结瓜分批打顶的办法,瓜藤长到6尺左右时,为了促进分杈,开始打顶,结瓜主要靠侧蔓,当藤节上的花已经结瓜时,要及时摘去节上的“头”[20],对压蔓和整枝做了比较好的说明。
黄真诒(1961)总结整枝的几种方式:单蔓式,即仅留主蔓结瓜,将其余的侧枝都除去,每株结瓜1~2个,如要瓜早熟,还可在瓜前留5~6叶打顶;四蔓式,即将主蔓在6~7叶时打顶,促进侧蔓生长结瓜。侧蔓留3~5根,侧蔓再发侧枝要除去,每株可结瓜3~4个;压蔓每隔3~5叶在蔓上压以土块,或将蔓埋入土中2~3寸,共压3~5次,到瓜藤遮满地面为止[22]。
1.4.3 保花保果
栽培南瓜往往由于施肥不当而茎叶徒长,只生雄花不生雌花。余荣煦(1955)用剦瓜方法抑制南瓜生长过盛,在瓜基部第3~4片叶之间,用火柴棍大小的竹条插穿节间,交叉成十字形,结果剦瓜4天就普遍着生了雌花[23]。
南瓜作为虫媒花植物,蜜蜂为南瓜授粉,作用很大,究竟有多大作用?吴中星(1957)通过统计调查指出蜂场与瓜地越近,其结果率越高,反之则低;当外界气候不适于授粉昆虫活动时,其结果率可能下降到零[24]。这就为南瓜的人工授粉的重要性做了诠释。李德荣(1964)通过试验发现以蜜蜂授粉的效果最好,南瓜的种子数、种子重量、果重都比人工授粉和其它昆虫授粉的增加[25]。
叶丽珣(1961)针对雨水多、湿度大,雌花得不到正常授粉、引起落花落果,或高温干旱,引起花粉大量死亡的情况,提出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的做法:在清晨露水未干以前,采集当天开放的雄花,去除花瓣后,倒插入雌花内;此外,在南瓜畦面上复盖一层稻草或麦秆,可防止幼果触及地面以致引起腐烂的一种有效方法[26]。
赵荣琛等(1962)通过研究发现五月南瓜落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雌花先开和雄花较少以致受精不良,应对办法是人工辅助授粉或在雌花开放时涂30 mg/kg的2,4-D(生长素);六月南瓜发生脱落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足,应对办法是适时采收嫩瓜,还要特别注意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增施追肥,以改善植株的营养状况;七月以后南瓜僵果和僵蕾现象,主要是受高温和干早的影响,应对办法是着重灌水,地面铺草和追施稀薄的速效性肥料,辅以人工授粉[27]。
赵珵(1962)就南瓜雄花性变现象进行了观察,雄花性变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二性花,但是二性花子房发育不完全,结成果实极少,白消耗养分,因此二性花应在开花前摘除最好[28]。
因为南瓜雄花开放时间比雌花晚一周左右,没有条件同时传粉受精,加上雨天严重影响昆虫的传粉,即使传粉成功也可能被雨水冲走。因此岡迫义孝等(1964)提出用生长素处理南瓜,可保持在60%~80%的座果率[29]。
叶楚儒(1958)认为如发现早瓜的茎叶被虫咬伤(主要是蜗牛或地蚕),可在早上挖开根边泥土捉除害虫,如瓜苗被咬断,耍补植一株苗,若只被咬伤一些茎叶也可生长,如发现其他虫害,可用农药除杀掉[8]。
叶丽珣(1961)总结南风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炭疽病、毒素病、白粉病等,定植后每隔10~15天左右,看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喷药防治,虫害主要是黄守瓜、蚜虫及地老虎等,叶丽珣对病虫害所需农药进行了简介,并指出在瓜苗附近地面盖一层麦芒或草木灰,可以防止成虫产卵[26]。
蔡习敏(1959)认为可有两种收法:一、若作为蔬菜杂粮之用,须等到皮变为金黄色才摘下,这样才不会影响做菜食的质量;二、若用于饲料,只要稍微变黄色,一方面既不会影响饲料的质量,另方面使全部养分可以供给下一批瓜子之需要[15]。
叶丽珣(1961)提出及时采收前期瓜,可以促使植株继续生长开花结果,以免养分过分集中瓜上,植株得不到正常营养供给,南瓜自开花至嫩瓜采收约15~20天左右,先期采收嫩瓜,后期留老熟瓜,大暑以后,结瓜就逐渐减少,为了延长南瓜采收期,在立秋前追施一次肥料[26]。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南瓜生产技术更多的融合了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更加迅速。从中国知网收录的以“南瓜”为篇名的文献情况,就可以看出1978年之后对南瓜的研究呈现与1978年之前完全不同的态势,尤其1990年代以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反映了我国南瓜科研水平的进步,在今天,更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南瓜科技方面著作以栽培技术的推广为主。林德佩[30]突出反映了南瓜的植物形态和解剖、南瓜生长发育及其对生态的要求、不同南瓜品种的栽培技术和南瓜良种繁育。刘宜生[31]讲述了南瓜无公害生产的概念及意义、质量与质量认证、生产的环境条件、肥料使用准则、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收与贮藏等知识。李海真[32]全面介绍了南瓜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深加工、开发利用。张绍文[33]首先总结了南瓜的优良品种,然后对南瓜的栽培设施、茬口安排及间作套种、播种和育苗、土壤肥料和灌溉等作了介绍。杜连起[34]阐述了南瓜的贮藏技术,南瓜饮料加工技术等南瓜产品加工技术。李光普[35]叙述了南瓜中的营养成分及功能特性、南瓜加工的系列产品、南瓜保健食谱。巩振辉[36]详细说明了南瓜的各种栽培技术,如南瓜日光温室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南瓜大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六项栽培技术。程永安[37]重点分析特种南瓜的品种特性、栽培所需的环境条件与高效栽培技术;并采用图说方式强调了南瓜的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李金堂[38]介绍了南瓜白粉病、南瓜银叶病等南瓜病害的病原、症状和防治方法。此外,吕启愚、张世田、宋元林、黄道明、高坤金、司力珊、王长林、孙茜、胡永军、王迪轩、郭书普、胡庆华等的专书也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南瓜栽培技术,不再赘述。李锡香、朱德蔚[39]介绍了南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南瓜生产技术研究较多且过于专业,笔者只做统计和综述性质的研究。根据中国园艺协会南瓜分会名誉会长刘宜生对《园艺学报》《中国蔬菜》《中国瓜菜》《食品科学》等专业杂志发表的有关南瓜研究和试验文章的统计,1995年至2008年,共计论文294篇,其中综述有39篇,栽培生理与技术77篇,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86篇,加工与贮藏35篇,病虫害防治技术31篇,生物技术与新技术应用26篇;而且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截至2008年6月,先后举办了8 次学术交流和新品种展示活动,并出版内部交流文集5集[40]。
王鸣[41]分析了南瓜属作物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用途多样性层面的多样性之最。赵一鹏[42]介绍了世界南瓜生产现状及其多样性特征。陈静瑶[43]综述了世界南瓜育种研究概况。杨林飞[44]强调了南瓜的栽培技术。
刘宜生认为我国南瓜科研的进展是:一,丰富了南瓜种质资源,优良杂种一代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部分新品种有独特优势,如以蜜本南瓜为代表的杂种一代,成为我国目前南北方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品种;1984年山西农科院育成了裸仁南瓜。二,南瓜生物技术与遗传转化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化,如通过RAPD等技术为南瓜品种的鉴定、配置杂交组合及遗传育种提供了更多信息,又如研究了南瓜矮化突变体 cga的遗传、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表达。三,南瓜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促进了南瓜生产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南瓜从露地栽培发展到多种保护地栽培,基本做到了周年供应市场,籽用南瓜栽培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四,加强南瓜属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积极推进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目前已经确定了南瓜许多病害的致病机理[40]。唐云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91—2008年申请的南瓜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状况和对南瓜开发利用情况[45]。
参考文献:
[1] 李昕升,王思明.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15(1):24-33.
[2] 李昕升,吴昊.明代以降南瓜引种的生态适应与协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2-47.
[3] 李昕升,王思明.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1):109-113.
[4] 李昕升,黄颖.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农学思想研究[J].农业考古,2017(1):178-185.
[5] 卢良恕,王东阳.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2(4):14-21.
[6] 张德威,曹筱芝.浙江的南瓜品种[J].浙江农业科学,1964(5):247-249.
[7] 曹筱芝,张德威.南瓜品种分类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64(11):559-562.
[8] 叶楚儒.早熟南瓜的种植与喂猪经验[J].畜牧与兽医,1958(2):93-94.
[9] 佟文浩.恩施东方红早熟南瓜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通讯,1959(2):57-58.
[10] 白鹤扬.南瓜种子干热处理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园艺学报,1965(2):111-112.
[11] 熊助功.南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12] 汪朝元.用扦插或压蔓来繁殖南瓜种苗[J].农业科学通讯,1955(8):486.
[13] 廖龙昌,潘启琬.怎样使南瓜提早收获[J].农业科学通讯,1957(8):57.
[14] 庄济华.用α-萘乙酸处理南瓜的效果[J].生物学通报,1958(11):44.
[15] 蔡习敏.宜章县平和乡南瓜栽培技术总结[J].湖南农学院学报,1959(1):51-52.
[16] 赵荣琛.子叶对南瓜秧苗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1965(12):588-593.
[17] A.纳扎尔丘克.南瓜和玉米的混播[J].新疆农业科学简报,1958(S4):27.
[18] C.M.纳乌莫.玉米间作南瓜[J].新疆农业科学,1959(4):135.
[19] 佟文浩.恩施东方红早熟南瓜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通讯,1959(2):57-58.
[20] 桐乡县炉头人民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桐乡县墟头公社新丰队牧埸南瓜丰产经验[J].浙江农业科学,1961(3):145-146.
[21] 黄作杰,黄中海,冒兴汉.一株南瓜怎样收获2500斤[J].生物学通报,1956(8):67-68.
[22] 黄真诒.怎样种南瓜[J].江苏教育,1961(4):27.
[23] 余荣煦.用剦瓜方法抑制南瓜生长过盛[J].农业科学通讯,1955(8):486.
[24] 吴中星.蜜蜂在南瓜授粉中的作用[J].中国养蜂,1957(10):12.
[25] 李德荣.利用蜜蜂为南瓜授粉的初步试验[J].中国养蜂,1964(4):117.
[26] 叶丽珣.南瓜丰产栽培的田间管理[J].浙江农业科学,1961(4):197-198.
[27] 赵荣琛.南瓜发生落果落蕾和僵果僵蕾原因的探讨[J].园艺学报,1962(Z1):313-319.
[28] 赵珵.南瓜雄花性变现象之观察[J].山西农业科学,1962(6):32-35.
[29] 岡迫义孝.用生长素处理南瓜[J].山西农业科学,1964(1):39.
[30] 林德佩.南瓜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31] 刘宜生.西葫芦南瓜无公害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32] 李海真,李建华.西葫芦 南瓜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3] 张绍文.南瓜·西葫芦四季高效栽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4] 杜连起.南瓜贮藏与加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35] 李光普.南瓜实用加工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
[36] 巩振辉.茄子、南瓜栽培新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7] 程永安.特种南瓜栽培新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8] 李金堂.瓠子南瓜葫芦病虫害防治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9] 李锡香,朱德蔚.南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0] 刘宜生.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瓜菜,2008(6):4-9.
[41] 王鸣.南瓜属——多样性(diversity)之最[J].中国西瓜甜瓜,2000(3):42-45.
[42] 赵一鹏,李新峥,周俊国.世界南瓜生产现状及其种群多样性特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2-115.
[43] 陈静瑶,魏文雄.世界南瓜育种研究概况综述[J].福建农业科技,1995(4):26-27.
[44] 杨林飞.南瓜的栽培与利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147.
[45] 唐云.我国南瓜相关发明专利的现状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