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巴珍
摘要:本文所依据的文献参考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以及查阅电子版新闻资料、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还在学校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资料的收集主要围绕“一氧化碳”、“人体毒性”等关键词进行收索。共收集文献千余篇,按照不同学科背景大致分为医学学科、药学学科、公安学科以及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学科等几个研究领域,进行综述,以期为一氧化碳对人体毒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一氧化碳;人体毒性;研究
一、一氧化碳对人体毒性的研究现状
从医学角度研究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毒性,在我国由来已久,积累了不少经验。张桂兰从临床医学角度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中结合五年接诊病例来看,179名患者,其中五名中毒较重的患者,到达医院后随即心跳停止、没有呼吸宣布死亡。其余一百七十四例在医院治疗八到两个月以后,处三人死亡,二十六人有并发症以外,其余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继而得出结论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要及时做好送院前的救助工作和入院治疗后的护理工作,这一举措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黄宏彪在《儿童急性一氧化碳中毒25例临床特点及迟发性脑病发生因素分析》一文从儿科学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对比二十五名儿童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案例进行分析,其中9岁以下患者出现病发症有三例,而9岁以上的儿童均未出现病发症。而且迟发性脑病儿童患抽搐的次数明显比没有后遗症的儿童患者多。且前者体内白细胞也明显高于后者。从而得出结论,儿童患者一氧化碳中毒之后,抽搐次数和体内白细胞明显增多,头颅影像以及脑电图较为明显,这也就预示着后遗症脑病的发生概率就越大。
从公安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更多是从毒物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郝红霞、于忠山、刘耀在《一氧化碳中毒检测方法》一文中提出最近几年国内外在检测血红蛋白的技术方面有了巨大提升,在一氧化碳的浓度、其在血液中的稳定性以及中毒时间的病理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国际流行的一氧化碳中毒检测手段共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氧电极法、血氧定量计、毛细管电泳法、红外光谱法等方法。郑南晋、王国华在《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法医学检验分析》一文认为,通过不同案例中对一氧化碳中毒的尸检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法医学检验应做系统的尸解,化验时检材的采取以心血为最佳,胃内容也应做毒化分析,要结合现场勘察、物证检验、毒物分析及案情综合分析作出结论,切忌主观判断。韩艳、迟威、韩永利在《谈一氧化碳中毒人体损伤程度评定》中提出,日常生活中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发生较为频繁,大部分案件不会引发诉讼。针对一氧化碳中毒对人体损伤的层度鉴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制定一个标准迫在眉睫。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合理的标准。重伤评定原则: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半小时并伴有深度昏迷、出现椎体束受损体征、出现单瘫、偏瘫、失语、形成脑病、出现迟发性脑病等。轻伤评定原则:处在一氧化碳环节中出现昏迷情况均应该按照轻微对待。
从安全学科与灾害防治学科的研究视野来看,王焕强等人在《我国一氧化碳重大职业中毒事故统计分析和防治对策》中认为一氧化碳作为一种常见毒气有高达十种的接触来源,因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探讨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师佩佩、李伟荣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中提出一氧化碳中毒虽然容易治愈,但迟发性脑病较为常见发生。对近几年的一氧化碳中毒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出发病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性别、职业、急性期中毒的严重程度、急性期昏迷时间、急性期颅脑影像学异常、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措施是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并发症。
还有一些学者从药学的角度研究一氧化碳中毒对人体的影响。房广才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乳酸的变化》中认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缺氧性损害, 此时糖的无氧分解增强, 其最终产物乳酸随之增多。李敬等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中通过一百多个案例,使用红花黄色素来解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出现的心肌损伤。通过临床治疗得出结论,红花黄色素有效的缓解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cTnI、IMA水平,降低心肌伤害,不断改善患者的病情,从而有效治疗。
综合以上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毒性的研究主要从医学、公安学、安全与灾害学、药学等学科开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特征。但从公安毒物学角度的研究还是较少。针对高原缺氧地区的一氧化碳对人体毒性实践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加强对此领域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二、一氧化碳对人体毒性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安学下设的毒物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文献分析法、科学归纳法,按照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医学学科、药学学科、安全学科的理论作为载体,从而得出完善和进一步推动高原低氧环节中一氧化碳毒性研究的有效建议。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填补国内在高原低氧情况下对一氧化碳中毒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一氧化碳中毒在高原环境下的实践、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基本经验、以期积累经验,为高原低氧地區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二)现实意义
一氧化碳等诸如此类了有毒气体的扩散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容易受到经济社会活动和自然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员中毒事件在国际国内屡见不鲜。然而目前我国在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救助中,决策部门主要判断措施是依靠以前案例的经验,缺乏研判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高原缺氧环境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通过一氧化碳对人体毒性的研究,从而研判出一氧化碳中毒的各种可能,为应急中毒人员施救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一方面可以避免和减少人员中毒死亡的分险,另一方面可以消除盲目施救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金洪年,成明.一氧化碳中毒案件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30(06):657-658.
[2]李晓白.一氧化碳中毒的检验[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3,30(02):62-63.
[3]张桂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0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