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谋士张良的秘书观解读

2018-04-22 01:24庄亦男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汉代张良

庄亦男

摘    要: 张良是汉初著名的谋士,他以过人的才略、隐忍的性格,运筹帷幄、屡建奇功。从他身上体现出的秘书行为环境论、主体论以及客体论,真正展示了他作为秘书能言善谏、审时度势、通达知变的个人魅力以及调查研究、参谋咨询的专业职能,是古代秘书的典范。

关键词: 汉代    张良    秘书观

张良作为秦汉时期杰出的谋士,是为汉高祖刘邦筹谋天下的助手。史书中很少记载张良担任过的具体职务。据记载,张良体弱多病,归附刘邦后一直担任幕后策划的角色。从《史记·留侯世家》中可知,公元前208至公元前196年,张良先后被封为司徒、留侯以及少傅。作为参谋型秘书,张良的秘书事迹主要体现在他的能谋善谏、通达知变中。无论是斗智鸿门、火烧栈道,还是劝都关中、扶持太子,在他屡建奇功的背后,体现出了秘书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本文将结合张良的生平以及秘书事迹,对张良秘书活动中体现的秘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张良体现的行为环境论

秘书职能环境是秘书活动的基础。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对秘书职能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分为秘书与领导的关系、秘书部门与上级领导机关的关系、秘书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关系、秘书与群众的关系这四类。

张良的地位较为特殊,他在朝野中并没有组织根基。因此他既不能像萧何一样处理国家行政事务,也不同于韩信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只是为刘邦出谋划策,从不介入具体的国家事务。因此,在张良身上主要体现的是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层关系,是张良身为参谋型秘书的必然要求。

(一)张良与刘邦关系的多维性

秘书与领导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的多面关系,秘书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绝不能按照单一层面的教条方式进行。在基于共同的事业和目标的前提下,秘书和领导的关系既有表面固有的一面,又有在不断深入交往中发展变化的一面。

公元前209年,张良归属刘邦时,多次对他讲起《太公兵法》,刘邦非常欣赏。之前张良也和别人说起过《太公兵法》,但很多人无法理解,于是张良感叹:“沛公殆天授。”[1]这段记载反映了张良与刘邦的惺惺相惜。自此之后,尽管张良想为韩国报仇而多次离开刘邦,但最终都因对刘邦的欣赏而最终决定留下来辅佐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和刘邦在灭秦的道路上因互相赏识而结识,除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之外,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当然,这种关系最本质的体现还是秘书与领导的工作关系,即辅助与决策的关系。这是规范秘书角色和秘书工作的起点。

(二)张良处理与刘邦关系的方法

1.摆正位置,自觉服务。

汉朝六年,刘邦称帝后进行大规模的分封,群臣却因刘邦分封的不公平而争论不休。张良虽然没有战功,但刘邦认为他功劳甚大,封他“自择齐三万户”[2]。但张良却推脱说:“我与陛下能相遇,是上天要将我授予陛下。陛下采用微臣的计谋,只是我的侥幸,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想要分封张良三万户,是对张良功勋的高度认可和奖赏,而“臣愿封留足矣”则是张良不居功自傲的生动写照。面对领导的嘉奖,张良能够在维护领导权威地位的同时,始终把自己定位于辅助参谋的配角,功成不居,正是他超群拔俗之处。可见在平时工作中,如果没有领导的知人善任,秘书自己的才能再高也是无法得到發挥的。

2.正确领会、贯彻执行领导意图。

汉朝初期正是朝纲上下急需稳定的时候,但刘邦却因为宠爱戚夫人,想要废除吕后所生的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如意为太子。就在许多大臣劝谏无果之时,吕后找来了张良商量计策。张良深知,立嗣之事关乎国本,必须慎之又慎。但眼下自己既要答应吕后的请求,也不能公然违抗刘邦的意愿。于是张良向吕后提出建议,让太子刘盈亲自请秦时“四皓”出山,并带其上朝议事。后来,刘邦见刘盈请来“四皓”助其谋事,终觉刘盈“羽翼已成,难动矣”[3],于是打消了变更太子的念头。在这件关于国家立储的大事上,张良深知此时的刘邦贵为天子、不容置喙。如果此时对刘邦直言进谏,非但不能令其回心转意,还极有可能惹怒刘邦。在这样一种两难的情形下,张良聪明地采取了一种迂回策略,找到了在刘邦心中非常有分量的人物,现身说法,间接地达到了谏言的效果。由此可见,秘书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能够熟读领导之心,洞悉领导的各种言外之意,正确按照领导的心意行事,还要机动灵活地多做工作,从而更好地协助领导。

二、张良体现的行为主体论

秘书主体论,是指对秘书自身的素质、素养以及行为准则进行论述。秘书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规范行为准则,才能当好领导的助手与参谋。

(一)张良的知识素养

秘书人员能否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与秘书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掌握好专业知识。

刘邦曾赞赏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就是对张良智慧的最好注解。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一位叫“黄石”的神秘老人将一本奇书《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传言《太公兵法》分析总结了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张良得此书后在下邳隐居避祸十年苦读和思考,使他思想大变,逐渐趋于成熟,立志要做“王者师”。为此,班固曾在《汉书·张陈王周传》中说道:“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4]意思是说班固对张良黄石授书之事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高祖刘邦屡次身处危难的境地,却因张良的帮助而脱险,不得不说这是天意使然。总之,不论传闻的实际情况如何,张良每每为刘邦解忧排难,甚至力挽狂澜,最后战胜项羽,绝不单单是天资聪颖的缘故。正是张良十年来潜心苦读《太公兵法》,对战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能让他助力刘邦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可见,秘书只有不断加强知识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张良的心理素养

心理,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是我们思维中客观现实的反映。人们的心理活动直接支配人的言语、行动。秘书人员的精神状态决定了秘书人员的日常行为,与秘书工作的效能直接相关。一个优秀的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时常保持平衡健康的心理状态。张良作为刘邦身边的谋士,很重要的一个心理特质就是能忍让、包容。

张良年少时血气方刚,虽然从未在韩国做官,却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在刺杀秦始皇的“博浪沙事件”失败后,张良更加懂得了“小忍方能成就大谋略”的道理。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指:“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只‘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5]张良隐姓埋名藏身下邳时,偶遇黄石老人三次将鞋子扔至桥下,考验他以“忍”做事、以“信”做人的气度,最终将《太公兵法》传给张良。诗人李白对此也评价道:“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6]李白感慨张良隐匿下邳,学习《太公兵法》是一种智勇的表现。这段特殊的经历展现了张良从事秘书工作的巨大潜质和忍耐力,为未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汉朝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上书刘邦,要求封他为齐王。此时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韩信非但不救援,反而以此要挟。刘邦因此勃然大怒:“我被困在此地,韩信非但不来相助,反而想要自立为王!”张良见此,暗中踩刘邦的脚,劝他此时隐忍为上。最终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才得以借助他的军队解除围困,击败了楚军。若那时刘邦与韩信关系破裂,形成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的形势,战局就更加复杂。张良作为刘邦的秘书,不仅能一眼窥破局面,更能及时提醒刘邦“忍小忿、就大谋”。因此,秘书在接人待物时一定要懂得忍让和谦虚,尤其在关键时刻要审时度势,不能意气用事。

(三)张良体现的参谋原则

1.不失职不越权

不失职不越权是对秘书工作行为的客观要求,也是秘书准确把握其自身定位的体现。尽职不越权要求秘书在工作中既能守职、尽职、守纪、守规,又能根据需要,积极辅助和补益领导工作。

张良在辅佐刘邦时,无论环境如何艰苦,他都尽忠职守、不离不弃。公元前206年,项羽的军队攻破了函谷关,要与刘邦进行大战。项伯偷偷潜入刘邦军营,把消息告诉了张良,让张良与他一同逃离。张良却说:“我是被韩王送到沛公这儿来的,今日之事,情况危急,若我一人独自离开,此为不义。”随即张良就把一切告诉了刘邦,导演出一幕鸿门宴作为应对之策。张良以身犯险,危机时刻极力保全刘邦,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充分展现了他的忠诚之心。对此,王夫之也曾赞誉张良:“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7]认为张良没有私心,不看重权势,难能可贵。

鸿门宴事件之后,张良又将刘邦对自己的赏赐转手赠给了项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为刘邦据筹谋到了汉中作为发展势力的地区。后来刘邦占据汉中鱼米之乡,交通发达的优势,五年之内就扭转了局势。由此看见,张良不仅清楚自己的职责,守职尽职,还能够巧妙地审时度势,为刘邦完美地解决问题,实现了其身为参谋型秘书的工作价值。

2.规劝不失当

秘书在参谋活动中充当着规劝领导者缺失的职责。秘书必须及时提出领导在管理活动中出现的缺失、不足或偏差,充分发挥参谋的作用。

刘邦初入关中时,面对秦朝宫室中不计其数的良马、美女和珍宝,便沉迷其中,不思进取。为此樊哙劝谏刘邦搬出,刘邦置若罔闻。此时,项羽正率领大军直奔关中,势如破竹。就在众臣不知所措之际,张良劝谏刘邦:“秦国为政无道,陛下才得以至此。陛下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应当恪守节俭朴素之心。如今刚刚入主秦王宫殿便安享其乐,实在是助纣为虐。且樊哙忠言逆耳,希望陛下能听取谏言。”刘邦这才振作精神,逃过了项羽的正面攻击。

张良用秦国灭亡的例子暗示刘邦沉醉于现状的危害,引导刘邦治国需从从长远利益考虑。相较于樊哙的直言相谏,张良更懂得对症下药,条分缕析,从而达到规劝的效果。因此,秘书人员要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提醒甚至劝阻领导少犯或者不犯错误。并且采用有利于领导冷静思考的沟通方式提出建议,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劝谏效果。

三、张良体現的行为客体论

秘书客体论是指对秘书行为对象,即对秘书工作的范围、要项进行论述。张良作为典型的参谋型秘书,具有创新精神,是辅助决策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囊型秘书人才。在他身上可以明显体现出秘书调查与研究的工作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处理信息的工作内容。

(一)调查研究工作

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调查研究是其十分传统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信息工作手段。秘书人员应当深入广泛地调研工作,为领导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调查研究,是提高领导决策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楚汉战争后,刘邦对是否定都关中一事犹豫不决。为此刘敬和张良都主张定都关中,张良更是晓以利害:“洛阳虽然地势险固,但它地域狭小,左右不过数百里,土地贫瘠。若四面受敌,洛阳不是最佳根据地。至于关中地区,左临崤山、函谷关,右靠陇蜀大山,沃野千里……正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陛下应当听取刘敬之言。”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天就准备西行,定都关中。同样是提出定都关中的建议,刘敬与张良相比缺少充分的理论依据和信息支撑,因此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张良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建都关中的好处,使刘邦对关中的认识更加深刻而清晰,从而更快地作出判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秘书为领导出谋划策时,他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而不仅仅依靠主观的判断。张良事先对洛阳和关中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本情况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工作中能较好地把握主动权,成功地建言献策。

(二)信息收集工作

信息工作是一切秘书工作的基础。秘书人员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和捕捉有效信息,并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储存等,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西汉建立不久,有一天刘邦看见将领们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就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叛变。”刘邦很诧异:“现下朝野刚刚平定,为何要谋逆叛变?”张良说:“陛下出身于平民,借助他们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已然是王,封赏的都是您的故旧亲朋,诛杀的都是您平时所怨恨之人。现在这帮人在计算战功,怕陛下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赏他们,又怕因平时的过失而被陛下怀疑受到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意图叛变。”刘邦担心地询问对策,张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是谁呢?”刘邦说:“雍齿。”张良说:“如若现在封赏雍齿,群臣就都会松口气了。”事后果然如张良所言。

张良“先封雍齿”的提议成功解决了一场潜在的危机,从中也折射出秘书人员信息收集工作的重要性。秘书人员应当加强分析预测,及时上报有价值的信息,帮助领导掌握先机,纵横比较,为决策提供超前服务。

参考文献:

[1][2][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36,2042,2047.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63.

[5]曾枣庄,曾弢,译注.苏轼诗文词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200.

[6]彭定求,编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1847.

[7]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86.

猜你喜欢
汉代张良
桥头会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桥头会
张良拾鞋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