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奇
摘 要: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成功地展现了三代青衣在塑造嫦娥这一形象时引发的爱恨纠葛,谱写了一曲女性悲歌。而其中的比喻手法使用凸显了作者在驾驭小说人物命运塑造时预设与呼应的技巧,笔者就《青衣》中的比喻手法使用时本体与喻体间的渐进性吻合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青衣》 比喻 渐进性吻合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通过极为细腻的描写成功地展现了三代青衣在塑造嫦娥这一形象时引发的爱恨纠葛,谱写了一曲女性悲歌。能以如此细腻的笔法塑造出筱燕秋这样一位“女人中的女人”的形象,可见毕飞宇先生高超的写作功力。小说通篇以筱燕秋初次塑造嫦娥、后因与李雪芬的纠葛离开舞台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后力争重返舞台扮演嫦娥的故事为主线,着力塑造了筱燕秋这一戏曲艺术家的形象,再衬以李雪芬、春来两位次要的女性形象,将军、老板两位男性形象,极大程度地将筱燕秋在这两段过程中心境与气性的蜕变展现出来。而在小说中,比喻修辞的使用为此增色不少。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常用的修辞手法,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给比喻下定义时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在找到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共同点,发现该事物在另一事物身上不为人熟知的特征,而对该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认识”①。作者一般通过选择一个喻体,更好地向读者传递其对本体的个人认知,或者将本体的个性特征隐晦地诠释出来。当代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比喻使用得好,体现在喻体与本体看似无甚关联,却因作者在写作时将其关联起来使得两者在神韵上的相似不经意展露出来。此种比喻确实妙,但是有时只能将某一阶段本体的某一特征表现出来,却不能将这一比喻贯穿全文并且相互映照,笔者认为这是如今比喻使用的一大问题。而毕飞宇先生在《青衣》中使用比喻修辞时,其喻体可形象表现主人公一生的命运、性格等。毕飞宇先生会选择一个具有发展历程的事物,而非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固定事物,通过事物发展的历程映照着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喻体的渐进性可分阶段映照本体人物,可谓是其比喻使用的特色。
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笔者将小说分为三个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交织错杂构成了这一部经典的女性悲歌。筱燕秋才露尖尖角至离开舞台为第一阶段,在戏校任教为第二阶段,重返舞台为第三阶段。笔者将通过三阶段中的比喻来具体分析《青衣》中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的渐进性吻合的论题。
第一阶段是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一阶段叙述了筱燕秋被迫离开舞台前的几段经历,其中一处的细致描摹将青衣间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峰。李雪芬演出完毕,在后台与筱燕秋相遇,“面对面,一个热气腾腾,一个寒风飕飕。”此处采用隐喻的手法,热气腾腾将李雪芬比作刚煮沸的汤水,“寒风飕飕”将筱燕秋比作冬日的凛冽寒风。筱燕秋说李雪芬少了一双草鞋、一把手枪,来讽刺其表演的嫦娥不像嫦娥,柯湘不像柯相,生动体现了她言语不亲,冒犯之意,选择寒风作为喻体,从另一方面暗示了筱燕秋的第一次悲剧,寒风吹过后,只剩凄凉,风终究会止。寒风过后的凄凉也发散性地映照了筱燕秋离开舞台沦入戏校的悲剧命运。她寒风般的话语也正能解释其不可思议的举动:“你李雪芬唱得是好,但是与柯湘角色比,少了两个道具;你李雪芬是热气腾腾,被我筱燕秋一句话说凉了,那我就给你补点腾腾热气。”举动背后的这些言语更能贴切映照这一比喻。
第二阶段的故事在小说中所用笔墨不多。筱燕秋在戏校任教的具体情形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描写,而在这一阶段更侧重于其婚姻生活、获得重返舞台希望的描写。在这一阶段,多处比喻将筱燕秋这一女性的低谷状态展露无遗。在办公室里时,“但是,你要是一不小心冒犯了她,眨眼的工夫她就有可能结成了冰,寒光闪闪的,用一种愚蠢而又突发性的行为冲着你玉碎。”在此处将受人冒犯后的筱燕秋比作“冰”,将其从平常状态转变为孤冷而又难以亲近的女性的过程比作结冰的过程。这一处映照着第一阶段中李雪芬演出后与筱燕秋的一段话:“但是筱燕秋的眼神很快就出了问题了,是那种极为不屑的样子”,“筱燕秋打断了李雪芬,笑着说:‘只不过你今天忘了两样行头。”“筱燕秋停了好大一会儿,说:‘一双草鞋。一把手枪。”这三句简单地回答,以及普通的神态描写,贴切地应合了“冰”这一比喻意象,并丰富地暗示了读者,筱燕秋这一艺术天才气性之高,骨子里透着“我就是嫦娥。”的冰冷的傲气。“冰”的意象选取也更能融合地展示筱燕秋的人物性格,这是比喻手法独特的修辞效果,意象选取得好不好,体现在其与本体特征的契合度。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冰的特征是由水凝结而成、有棱角、坚硬、冷寒且可融,筱燕秋则很好地体现了冰美人的本色:为人为戏,筱燕秋棱角分明;人生高峰与低谷时,性子一直刚强;戏外,她给任何人,包括面瓜的感觉都是冷冷的;在和春来谁演AB档嫦娥问题上,为了能将嫦娥传下去,筱燕秋也展露出了冰的另一特质,即消融,她的性子也可以被消磨,她也可以接受做B档嫦娥。这一处的比喻更是筱燕秋的一生写照。冰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阶段筱燕秋的性情转变,使得其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话中有话,初读的直观感受不过就是一个冷冰冰性子的代名词,再读时方能体会其蕴藉其中的性情转变的暗示。若是选择木头或是刺猬这样冰冷木楞的意象则不能体现出筱燕秋这一生的变化。而冰在阳光下终究会融化,也暗示了筱燕秋最终棱角磨掉后,一代青衣难免这一行当的人面对年岁增长、青春逝去时无可奈何的悲剧。
在重新上台前,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对筱燕秋和面瓜的性爱进行描写的。其中对于筱燕秋知晓可重返舞台后的那一晚,作者在此对她使用了一次比喻,“她像盛夏狂风中的芭蕉,舒张开来了,铺展开来了,恣意的翻卷、颠簸。”戏校生活枯燥乏味、没有希望,使得筱燕秋的心性被消磨了不少,也许在她潜意识中是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在戏台上展露嫦娥的风采,只能在无人之时吊吊嗓子,像蜷缩起来的芭蕉叶,稍微一动都需深思熟虑。而今乔炳璋找她转达了老板提出的要求,突然性地给她失色的的生活增添了颜料。而作者没有选择她其他方面的表现,而选取了她第二阶段生活中最频繁突出的男女之事中的变化来描写,选取角度犀利,筱燕秋从被动到主动,变成“狂风中的芭蕉”,精辟地展现一个受自身心性与时代戏弄的女性的轉变,直击筱燕秋人物最隐私的一面,更立体而又接地气地展现这一悲剧女性的形象。学者秦晓春指出,一个比喻的构成,客观上需要具备构成比喻深层结构的三要素:本体、喻体和相似度。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主观心理上则需要读者对连接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有一定的认识。毕飞宇使用的比喻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更突出的是他在相似点这一问题上做了延伸,渐进性相似吻合的特征使得他作品中的比喻更具特色,也无形中点出了当今文学创作中比喻修辞的使用的局限性:臃肿、无力与泛滥。
小说情节发展到第三阶段初,即彩排前后,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在戏曲这一行当的尴尬处境被毕飞宇先生描摹得淋漓尽致。“筱燕秋的戏虽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迂回盘旋,这一意境用来作比是很精妙的。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一江春水是从春日流来,拥有过翻腾的人生(青春),也曾奔流不息,辉煌过,波澜壮阔过,正如年轻时的筱燕秋,一唱成名,昙花一现般的辉煌;在入海口,不再有辉煌灿烂的人生,只剩下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怅惘,似青春一去不复返,似英雄迟暮望洋兴叹,这一幕映照着这一刻的筱燕秋,而流水之前的情状也正贴合着筱燕秋的青春,在时间维度上这个比喻贴切地展示了一代青衣筱燕秋的悲剧人生。从空间维度看,这一江春水处在入海口,前浪早已奔流入海,后浪正以汹涌之势追赶而来,这一处比喻映照着这一刻筱燕秋、李雪芬和春来三代人的情状,二十多年,李雪芬早已老去无再回舞台可能,筱燕秋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仍在这片舞台上却即将谢幕,而春来就是那一波后浪,汹涌之势朝着筱燕秋扑来,从空间维度上这个比喻贴切地展示了三代青衣的命运交织。此比喻站在更高的台阶上做出了延伸。一句话将三代人从空间上同时串联起来,将筱燕秋的一生形容得淋漓尽致,涵蕴丰富。一个简单的比喻,却有余音在全篇中回荡的妙处。
整部小说通过几次细节之处的比喻修辞,反复地向读者形象地诠释了筱燕秋这个比德艺双馨更为丰富的女性形象。冰也好,一江春水也好,都可将一处的比喻延展到整个故事情节中来对应主人公的命运。这一点在当代小说创作中是比较突出的。学者陈国质曾提出现当代文学中比喻运用的审美诉求在于喻体的时代生活化、远距异质化、主观感觉化、风趣幽默化,其从这四方面浅析了比喻使用中喻体选择的四种趋向,这也是现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主流选择。而《青衣》中对筱燕秋的比喻使用是符合喻体的远距异质化的,因为冰与春水的意象均与筱燕秋本人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质感相异。
笔者认为,本体喻体的渐进性吻合的妙处在于,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在其他情节点会有“此处无喻而胜有喻”的境界。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常用比喻修辞的作家,如老舍曾在《月牙儿》中写到:“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虽则比喻新颖幽默,道出外表光鲜、内心空虚的性质,却难以映照事物发展前后历程,这类比喻只能是阶段性的比喻,故而这类文章若主打比喻修辞,则要选取过多的喻体来比作本体,便会显得臃肿而缺乏内涵。毕飞宇选择的喻体本身自有的渐进性特质,再对应到本体的渐进性历程中贴切吻合,所以通篇中比喻不多,但含蓄蕴藉,一个比喻虽然仅在一个阶段出现,但发散到另两个阶段,给读者留有充足的空白,将自己的思想留白予读者体悟思考,通过读者的心灵大脑将这空白写满,这一特色在现当代小说创作中不是作家会关注的细节点。而毕飞宇在《青衣》中将这一点充分发挥,成为《青衣》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也是对今后文学创作中使用比喻的一点启示。
注释:
①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毕飞宇.青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38-63.
[2]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陳国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比喻运用的审美诉求[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2):86-89.
[4]秦晓春.比喻的心理学原理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0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