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书
摘 要: 《红楼梦》里的诗词创作活动,一是坚持继承优秀传统,体现在言志、温柔敦厚、多韵味、崇尚自然,写实与浪漫并举。二是面向现实,面向下层,体现在诗歌创作以生活、学问、诗艺格律为基础,以及解放思想、认清诗的本质。三是以“创新”“出奇”为优,这一点是《红楼梦》中“诗改”的核心部分,贯穿于作诗、品诗、评诗、改诗、结社吟诗、赛诗等一系列诗词活动中。此外,《红楼梦》还提供了“诗改”之路的几个重要基石,一是经济支撑,二是自觉写作,三是群体交流,这是《红楼梦》中诗的繁荣改革之鼎的三足。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诗学 诗改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出世,将一切传统手法都打破了,鲁迅这话是针对“小说”说的。笔者认为也可以移用于对诗歌“手法”的评论。但是,对诗歌传统手法的“打破”,与对小说的有很大很不同。
一、坚持继承优秀传统。
首先对诗的认知和实践(创作)是吸收传统中优秀成份为营养。而不是“打破”。《红楼梦》里的诗词与传统关系十分密切,继承了传统许多重要的优秀的方面。
(一)言志。
“诗言志”在《红楼梦》诗词中十分明显。如作者表述创作主旨时的诗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个“其中味”就是曹公的志,具体内容是说他平生遇到的一些女子胜过须眉,他要记下这些女子的言行。然而曹公又不仅仅是“颂女”者,颂女的目的是为了“补天”,“补天”才是诗作之志。
(二)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是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传统。诗要写得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即使是伤惨悲愁的,也要含蓄委婉,切忌剑拔弩张的粗硬之语。这点在《红楼梦》诗词中是处处体现的。例如,写一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子——恒王的爱妾林四娘,在恒王阵亡后,她为了极仇雪恨,杀入敌阵,杀了许多敌将,最后殉主。书中怎样写的呢?“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尚香。”而宝玉的“恒王得意数谁行”之前,“温柔敦厚”的气氛好像浓一些,“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正是将壮烈的内容用温柔敦厚的语言写出。
写伤惨愁恨怨怅的也是如此,如《葬花词》等,喷发不幸,所受不公,“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但仍不是破口大骂,恨天斫地,而是婉转申诉自己的悲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悲而不惨,多用感情色彩并不太强烈的字眼、含蓄表达心中的伤痕,以形象引人联想、想象,使整个诗篇深厚而不浅薄,温柔而不软弱,敦厚而不叫嚣,以美、以情去感染读者。
(三)多韵味。
韵味的内涵是除了含蓄、优美生动形象而外,还要有一定的谐趣,情致就像一个美人的仪态一样,这也是非人工所能强求的。王安石咏昭君诗:“意态由来画不成”,这个“意态”即类似诗的韵味。《红楼梦》中的诗作,特出的正是此类。
如《题帕》,语言精美、内涵丰富,层层深入,婉曼有致,反复抓住泪、帕来抒写,含蓄顿挫,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纯用白描,但在白描中穿插一两个人们熟知的典故,鲛人之泪,湘妃竹泪,来引人联想,加强抒情气氛,表达热恋的淑女情怀,与所爱者心息相依,痛痒相关的情怀,喷涌而出,将画不成的意态写出来了。
(四)崇尚自然,写实与浪漫并举。
《红楼梦》里推崇的几位诗人是李白、杜甫“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首先要她看王维的五言律,还要她读了后将体会“说来我听听”,“讲究讲究,方能长进”。于是引来了一场关于诗的讨论。从这一段林、香学诗、论诗,可以看到曹雪芹的诗艺主情是:(1)崇尚自然真率的诗人和诗作,陶、王、李、杜并重,写实、浪漫并重,读前贤诗作要有所选择,王维是五律,杜甫是七律,李白是七绝。(2)学诗,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不可学什么,应该学什么,都有个规矩顺序。(3)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能力,才能体会得深,学得好。(4)要善于翻新、寻找、创造准确描绘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
二、面向现实,面向下层。
写眼面前的事,大观园的景色、事件、社会上发生的事,《姽婳辞》写林四娘的义军义举,《芙蓉女儿诔》长篇写婢女晴雯的形象和对她的悼念。这也是李、杜、以来“拓宽诗材”的继承和发展,应予注意的是《红楼梦》中作品多是有感而发,而且诗如其人,个性独具。
《红楼梦》里的诗作、诗论和诗社。这三方面给后人重要的启示。现择要介绍几点:
(一)想学好诗、写好诗先要打好三个基础。
(1)生活的基础,包括经历、感知、记忆、联想四方面。要全身心的投入生活,不要漫不经心地过日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红楼梦》中提出的生活经验。要“洞明”就得化一番功夫。诗人比常人更敏感,酸甜苦辣,风霜雨雪,都要经得起,记得牢,感受深,才能打好生活基础。香菱没有“那年上京”的经历,就体会不出王维诗的妙处。哪怕是咏柳絮,如果没见过柳絮,也没有身世凄苦的感受,怎么可能写出“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2)学问的基础,诗虽是极讲究灵性的,极讲究天才的。“学荒翻得性灵诗”,蠹鱼式,掉书袋式,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但诗又是不能离开学问的,好诗又总是和好学为邻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就是說的学能出好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更明朗了。
(3)诗艺、格律的基础。诗是一种文艺体裁,各种文艺体裁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独特的要求,要想写诗,必须掌握其基本规律、基本技巧,掌握写诗的独特要求。很难想象连平仄对仗都搞不准的人,能写出韵律和谐、对仗工稳、内容形式完善的格律诗来。
(二)要解放思想,认清诗的本质。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毛遂自荐:“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并即给她上了第一课,破除香菱对诗的神秘感,恐惧感,简要告诉她诗是什么,怎么写,有哪些规矩等等: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是林黛玉的话,其实是曹雪芹的诗论。曹雪芹又借香菱之口加以补充:“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林黛玉(曹雪芹)又补充说:“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曹寻芹这里说的问题很重要,不仅仅是对立意与词句两者谁重要的认识,也是对诗的本质的认识。诗本来就是抒情言志的,就像一个玉质天生的美人,各种服饰(格律)只是为更好地显示其美。
《红楼梦》诗论更可贵处还在于进一步指出如何读诗,如何培养自己正确的审美眼光,弘扬诗才。林黛玉一听香菱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积墨多”这类纤巧、尖新的诗,就连忙告诫纠正,不可见“浅近”的就爱,以这种诗为“真切有趣”,只爱“这样的诗”,那就误入歧途了。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应该先读王维五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再读一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里讲了几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对王维的作品要“揣摩透了”,二是以三人(王、杜、李)的诗作做底子(基础),三是吸取这三人的前后诸名家之长,这就是杜甫所谓“转益多师”。
由此可知《红楼梦》关于诗的解放思想问题可以概括为:立意第一,词句末事。有了奇句、新意、格律不必管他。学诗要先学自然浑厚,不可沉浸于“浅近”,更要转益多师。
三、以“创新”、“出奇”为优胜。
这一点是《红楼梦》中“诗改”的核心部分,贯穿于作诗、品诗、评诗、改诗、结社吟诗、赛诗等一系列关于诗的活动中。从警幻的一套曲子,到林黛玉的《葬花词》正是这样。创作夺魁赖创新,出奇制胜评优标准依创新,别开生面。林黛玉答香菱学诗改诗是这样,林黛玉“咏菊”、“咏柳絮”都是创新、出奇而夺魁的。
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从不同的角度歌唱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前人多有佳作。可是这一群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花拟题举行赛诗会,真堪称斗胆。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这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奇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
例如《问菊》,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问菊,更字字说自己。“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异化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
《红楼梦》里诗词的个性化,也是“诗改”的核心之一,显示在三方面。
一是诗如其人。各具面目各精神。人们一读各人的诗作,各人的性格乃至命运就感觉出来了,林黛玉的缠绵悲戚,薛宝钗的高雅雍容,这还好区别,难的是探春和史湘云的诗,这两位都是侯门千金,才貌相匹,才情相当,辈份相同。但一个是精明干练,乃至认爹不认娘,一个是浪漫风流,而又娇懒自赏,诗作就不易表现她们微妙的差别。而《红楼梦》里的诗就体现得很好,仅从两人的“咏絮”词就可见一斑。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去。
——史湘云《如梦令·咏絮》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管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北离。
——探春《南柯子(半首)咏絮》
史作是“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自己做了,心中得意”(第七十回)。探春却只写了一半,后来宝玉见了,替她续了“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宝玉也只是发其未尽之意,其实两人个性从原作已可看出,史作明显比探浪漫一点,命运也驳杂一点,凄苦一点。探春只是“远嫁”,难与亲友再聚,而湘云则招“鹃啼燕妒”,命途多舛,可以想见。
《红楼梦》诗的个性化难能可贵处在于这些诗不是当时的记录,而是(很可能)曹公一手创作的,都是曹公代言,雪芹一支才笔写出百张面孔,百样性格,令人惊叹。
《红楼梦》还提供了“诗改”之路的几个重要基石,一是经济支撑,二是自觉写作,三是群体交流。这是《红楼梦》中诗的繁荣改革之鼎的三足。
诗艺的提高,诗作的繁荣,必须依靠经济,发挥集体优势。“大观园”中最大、最多、最频繁的活动都与诗有关,宴会的酒令,老迈的贾母,迂腐的薛姨妈,都是应令吟出“一轮红日出云霄”“梅花朵朵风前舞”。其他人的诗歌修养可以想见。
诗词创作是个体活动,但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是提不高的,必须集思广益,吸收别人优点。而集思广益最好的办法就是雅集交流,结社谈议,结社集会则毫无疑问要有“阿堵物”,要有志同道合的人,要有热心的赞助者。
《红楼梦》里探春要组建诗社,找的是凤姐,要约请不懂诗的凤姐为首坐,凤姐很知趣,说句趣话,放下银子就走人,让诗迷们畅吟。诗社才活跃起来,才有了几大章回的妙文妙语。这件事给我们两点重要的启发。
一是诗人要发展,要找有钱的参与。有钱又乐善好施,就可以请其入社,不要以为人家不通诗词,认为与之为伍有失身份。当然,这里也要注意,也应有所选择。书中林黛玉等是请的凤姐,而不是邢夫人、赵姨娘,更不是薛蟠。这就是说这个施主还是与这个社有点儿关系的“有奶便是娘”“有钱即可当头”,也是不行的!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黑钱”更不可使用。
二是出钱者要有自知之明。自己本是外行,出钱是成人之美,而不是自己真的堪当诗坛盟主。出点钱,列个名就行了。也可以像凤姐一样,在作品中列一句“一夜北风紧”。主要的还是多做一点后勤工作与服务工作。决不能以为自己出了钱,就可以颐指气使,从而介入一切业务、专业活动,也弄个咏菊诗之类的。如果凤姐说了“一夜北风紧”不走,再和林、薛、史等一齐联句作诗下去,恐怕也會有“绣房钻出个大马猴”之类的薛蟠式的“诗作”来,那就反而丢自己的面子了。像凤姐式的赞助诗社,值得我们今天腰缠丰厚“经办”“联办”文化事业者效法。
遗憾的是,今天许多文化事业的倡导者、赞助者有时还不明此理,有的找赞助时,挑三拣四,“不屑与哙等为伍”,连几百年前薛宝钗、林黛玉这些小姑娘的见识都不如;有的则又以为出了钱就可以主宰一切,要登主席台,要发表作品,墨西哥说成黑西哥,杜牧说成杜甫,还要人鼓掌,这就连“醋罐子”凤姐儿也比不上了。
参考文献:
[1]姜同.论曹雪芹诗词创作的卓越成就[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王双腾.《红楼梦》诗歌体式的人格化设计[J].济宁学院学报,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