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松丽
摘 要 本研究运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31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总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有无行政职务方面,高校教师的总体心理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婚姻、工作内容和工龄等方面,高校教师的总体心理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幸福感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最终会通过各种管理手段落实在学校管理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高校作为实施科技创新的主体,必然需要有专业优秀、心理幸福的教师作后盾。幸福学校需要幸福教师,也只有幸福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学生。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幸福感状况,可以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依据,有助于教师的健康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同时,对教育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也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运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在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方法策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体取样的方法,对某市的三所高校教师进行问卷测试,发放31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92.28%,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45人。
1.2研究方法
1.2.1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Ryff设计,王欣教授等人翻译。该量表共84个项目,采用1-6级记分方法,由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纳等六个因子构成。同时,搜集性别、婚姻、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内容、工龄、行政职务等方面的资料。
1.2.2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总分均值为344.55,标准差为46.12,最高分435分,最低分257分。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总分,各因子分都与全国常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高校教师总体心理幸福感水平以及各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全国正常人群(见表1)。
2.2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2.2.1不同性别、婚姻和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差异比较
为了解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和有无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以及各个纬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方面没有差异,但在自主性、积极关系和生活目标方面,男女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自主性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积极关系和生活目标因子上显著高于男性。
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已婚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在掌控环境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已婚教师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在其他因子上,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有无行政职务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个人成长、自我接纳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成长方面,无行政职务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有行政职务的。在自我接纳方面,有行政职务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行政職务的。
2.2.2不同年龄、学历、工龄、职称和工作内容的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差异比较
将年龄分为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四个年龄组。为了解不同年龄教师在心理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使用F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以及各因子方面都没显著差异。
将学历分为本科及以下、硕士和博士三组。为了解不同学历教师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使用F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掌控环境和个人成长等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主性、积极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在自主性方面,博士得分最高,显著高于硕士、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在积极关系方面,本科学历者得分最高,显著高于硕士学历者,但与博士学历者差异不显著。在生活目标方面,硕士学历者显著高于本科,但与博士没有差异。在自我接纳方面,硕士学历者得分最高,显著高于本科学历者,虽然分数高于博士,但没有达到显著。
将工龄分为3年以下、4-6年、7-10年和10年以上四组。为了解不同工龄的教师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使用F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工龄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自主性、个人成长、积极关系、自我接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掌控环境和生活目标方面,不同工龄的教师不存在差异。事后分析发现,总体心理幸福感方面,3年以下的教师显著高于10年以上的教师,而7-10年的显著高于4-6年和10年以上的。工作7-10年的教师总体心理幸福感最高。工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在自主性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工龄的;而其他工龄的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在个人成长方面,7-10年的教师显著高于10年以上的,但与其他工龄的老师之间不存在统计上的差异。在自我接纳方面,4-6年的教师显著高于3年以下的教师。
将职称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组。为了解不同职称教师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使用F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积极关系和生活目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和自我接纳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在自主性方面,中级职称的教师显著高于高级职称的教师,但与初级职称的教师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掌控环境方面,中级职称的教师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但与高级职称的教师没有显著差异。在个人成长方面,高级职称教师显著高于中级教师,而初级教师也显著高于中级教师,但初级和高级职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接纳方面,高级职称教师显著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
将工作内容分为教学、管理和双肩挑三组。为了解不同工作内容的教师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使用F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工作内容的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及其掌控环境、积极关系和自我接纳三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主性、个人成长和生活目标上没有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在总体心理幸福感方面,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显著高于管理人员,虽然得分也高于双肩挑人员,但差异不显著。在掌控环境和积极关系两个方面,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显著高于管理和双肩挑的教师,但从事管理工作和双肩挑的两组人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我接纳方面,双肩挑人员显著高于只从事教学或管理的人员。
3结论及提升策略
由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行政职务、年龄、学历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上不存在差异。不同婚姻、工龄和工作内容的高校教师,在总体心理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已婚高校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工作7-10年的教师总体心理幸福感最高;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显著高于管理人员,虽然得分也高于双肩挑人员,但差異不显著。这表明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不但有教师个人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增强其职业幸福感,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共同去努力。
3.1社会和政府方面加强社会支持,为教师幸福提供社会保障
首先,国家应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宣传等手段,建立高校教师职业的威信,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使其自我实现的价值得到保障。其次,从科教兴国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保证教师拥有充裕的物质财富、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通过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会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再次,国家要加强教师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会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增强归属感和自尊心,从而提升心理幸福感。最后,社会和政府要通过一些手段倡导尊师重教的环境。高校教师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社会和政府要通过积极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使教师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可,也能极大增加教师的心理幸福感。
3.2学校方面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教师搭建通往幸福的平台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为高校教师搭建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心理幸福感的平台。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首先,学校要实行民主治校。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教师参与;通过透明可信的管理,增加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和认同感,从而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其次,学校要建立注重发展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要以“注重发展”为导向,同时兼顾奖惩和发展,以达到通过评价促进学校和教师双向发展的目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工作态度、现有水平、未来发展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如在职称评定方面,评定标准应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不盲目攀高,打击教师积极性。
3.3高校教师个人方面,努力提升自我,增强幸福能力
高校教师把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自我提升,增强幸福能力。首先,高校教师要完善职业价值观,实现自我的超越。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职业价值观,将个人的心理需求与学校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寻找符合社会发展和实现自我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其次,高校教师要从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和教学艺术等方面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化水平。提升专业发展能力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增强教师心理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中的困难。教师时刻面临来自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纷繁复杂的生活事件,应对突发生活事件的能力不同,其结果也会差异很大,并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教师必须注重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客观认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刘邦春,朱娉婷,周薇.军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6):921-923.
[2] 邓坚阳,程雯.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04):81-83.
[3] 段英.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之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72-74.
[4] 蔡玲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