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
红红的对联贴上墙,年的气氛立刻就渲染出来了。记得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意是在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用今年的“新桃”换去去年的“旧符”,宣告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贴的都是手写的春联。春联或是到街上去买,或是请乡里善于书写的老先生写,这是除美食、鞭炮和新衣外最重要的春节元素,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那时,每个村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位擅长书写的老先生或教书先生,他们的字写得相当漂亮,春节就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拿着大红的纸请他们书写,忙都忙不过来。他们濡墨挥写,兴趣盎然,不亦乐乎。写好的春联在堂屋、阶沿、屋前空地上晾晒着,铺得满满当当的。随着墨香的扩散,清新的墨香味飘进心里,美滋滋的,一年的喜兴吉祥也随之而来,给春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道。一句句吉祥的话语写就的一副副漂亮的春联从老先生的笔下流泻而出,寄托着老百姓对生活最朴素的愿景和希望,贴上门楣的对联成了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儿时看着老先生们书写对联,欣赏着他们的书法,心里很是羡慕,难免产生一种想尝试的冲动。自己也曾试着依样画葫芦,悄悄练习,等到来年好“显摆”一番。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也会写对联,常教我们写毛笔字。首先描红,一笔一画,有板有眼,老师说这是基本功,需天天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一事无成。我们从写字中还学到不少道理呢:比如“心正则笔正”“爱好须专而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
近几年,市面上流行卖花花绿绿的各式印刷的對联、“福”字,金色的、红色的、花色的,真、草、篆、隶、行五体皆具,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壮观,只需花上几元钱,就可以买上一副,省得劳驾别人。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那种独特的文化气息,手写春联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能提笔写字的人也逐渐少了。
我很怀念这种味道,仍然坚持每年提笔写几副对联,看着自己写的对联贴在门上,心里有一种踏实感。手书春联是我们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经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老百姓脸上写满的幸福与喜悦。在我心里,手写春联是不曾远走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