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茵
李欣欣 / 图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解释
夜色已深,月儿低垂,洒下的清辉笼罩着半个庭院。天空中北斗纵横,南斗倾斜,已经显现出斗转星移的时序变化。今夜才感觉到春天来临的温暖气息,因为绿色的窗纱外,刚刚透进几声清脆的虫鸣。
练习
对于春天,大家的印象一定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不过,那已经是春天最繁盛的时候了。难道春天是突然就繁花盛开的吗?
当然不是啦!早春的脚步早已来临,只是来得轻悄,来得细微,一定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才能提前感知到它!让我们来看看诗人刘方平是怎么感觉到春天来临的吧!
“更”是古人划分时间的一种方式,从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五点,一共划分为五更。所以“更深”指的是 。
“月色半人家”,是因为 ,所以月色才只能照亮一半的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天上星星的变化标志着时间流逝,可以用成语 来形容。
“今夜偏知春气暖”里, 字透露出作者对于发现春天来临的喜悦,而且还含有“早就感觉春天已经来了,直到今晚终于确信无疑”的意思哦!
“虫声新透”,“ ”字表明这是诗人初次听见虫儿的叫声,“ ”字则体现出虫儿们蓬勃的生命力。
“绿窗纱”中,“绿”字带给人 的感觉,尽管窗纱不是自然景物,却也含着春天的消息。
深夜的月色、沉睡的人家、横斜的星斗……这是一个宁静安详的夜晚。诗人却不知为何没有入眠。或许他正在读书,也或许正在沉思。忽然,从碧绿的窗纱外传来几声微弱的虫鸣,在宁静的夜晚听得格外清晰。诗人既欣喜又激动,正是这春天来临的暖意让虫儿们从蛰伏中醒了过来呀!尽管看不见,但这声音,不正是伴随着春姑娘舞步的悦耳音符吗?
轶事
为什么能用虫声来表现春天来临呢?这就要提到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zhé)”了。
“惊蛰”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渐有春雷萌动。“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也包括昆虫)。惊蛰时易发雷鸣,古人认为蛰伏的小动物们是被雷声震动,才苏醒过来到处活动,因此就称之为“惊蛰”。
其实,小动物们苏醒是因为气候变暖,所以本诗中的“今夜偏知春气暖”,才是对“惊蛰”现象比较科学的解释呢!
需要注意的是,“惊蛰”时虽然气温升高,但因为春雷春雨频发,所以日常出行反而较感寒冷。不过惊蛰一到,桃花相继盛开,黄莺开始啼鸣,燕子也渐渐飞回,无论温度如何,也都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了!
佳句欣赏
诗家清景在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二首》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