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才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不断降低,这与我国经济增长“东低西高”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差异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我国有不少毕业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着择业焦虑和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导致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其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岗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少企业出现空岗现象,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和整体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认真分析高效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其的择业焦虑,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才能促进更多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向着整体康健和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 东低西高 择业焦虑 就业策略
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以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河北、辽宁、山东为主的8个主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速,而以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内蒙古、山西为主的12个西部地区省份发展较慢,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至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逐渐饱和,西部地区经济近年来却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经济增长“东低西高”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开放城市或内地都会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已逐渐饱和,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仍较为充足,但是鉴于西部地区条件较为艰苦,有不少毕业生毕业后仍不将其作为就业的首选地,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出现就业难,同时也会导致就业的地区结构失衡。
(一)毕业生自身的因素
有数据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高等教育就业弹性最小的为京津沪地区,原因是京津沪地区属于我国都会城市,其不仅经济发达,且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更多,因此很多高校毕业生将这些地区作为毕业的首选地,但是随着进入该地区就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其就业弹性也不断降低,仅为0.3,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就业弹性次之,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就业弹性相对较大,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就业弹性最大,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多属于偏远地区,有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且工业和科技发展落后,因此,即时目前西部地区处于经济增长的趋势和东部地区处于饱和趋势,仍有不少毕业生希望就业于东部地区,需求大于供应,便会导致部分毕业生面临着失业。
(二)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大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进入我国,如大量的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国外一些高素质人才等,另外,还有我国每年招考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这些人才的进入和快速增长,对普通高效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招聘单位对就业人员的门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研究生和重点院校毕业是部分单位招聘人才需必备的条件,这样便会导致大多数非重点院校的普通毕业生难以就业。
(三)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平衡
将我国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对比,便会发现我国的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第三产业能够吸纳相对较多劳动力,进而有助于增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第三产业仍未发挥显著的作用,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了持续的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
(一)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就业所需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有不少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仍偏重于理论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这就会导致不少毕业生在毕业之际较为迷惘,因为在大多数企业实际就业过程中,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實践操作技能,这一要素,便会导致大部分实践技能不强的毕业生在毕业期间产生就业的焦虑。
(二)就业匹配度不足
上面已说到,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希望自身的就业首选地为经济繁华和科技、工业发展快速的东、中部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就业情况基本饱和,因此其对初次就业毕业生的要求一般较高,而西部地区虽然对毕业生具有较多的需求,但是就业环境较为偏远和艰苦,因此很多非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一般不会将其作为自身的就业首选地,并且西部地区发展的工业多为节能环保类、化工材料类、核仪器、仪表开发制造类,这些就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度较高,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与其就业匹配度并不充足。
(一)高校需不断改革自身的教育机制
社会经济市场需要的是有理论知识储备、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校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往往只具备前一种特点,从而导致毕业生走入社会,并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需求。并且有不少调查研究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种由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的阶段性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大于市场企业的需求。在21世纪初期,我国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约为100万人,至2015年则高达750万人,虽然,大批量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对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但是也易引发市场快速变化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的现象,并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少新的职业已代替旧的职业,但是纵观我国高校的专业结构,其变化明显比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滞后,从而易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钩,人才供需市场配置具有一定的时间差,进而导致不少毕业生难以就业。为此,高校需不断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机制,及时调整和缩招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并依据当前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内容,对专业设置不断进行调整,适当增加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另外,在教育机制改革中,学校尤其需注重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这里的就业指导并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讲述几堂关于就业的课程,而是需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和创业教育,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落实到实处。并且,就业指导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即将毕业的毕业生开设,而是需将其融入和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种常态的大学教育课程。为了促进整体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专长及爱好,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二)政府需不断加强建设保障机制
由于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且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培育也较为重视,因此国家政府应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力量支持,首先,政府需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政策的建立,只有依赖于政策的支持,才能有效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在经济增长“东低西高”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增长速度的转换期,在这种叠加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可利用政策,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不断引导高校毕业生广泛的参与到基层工作就业中,例如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教育等基层服务工作中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扩大了其就业渠道,同时这些工作本身对大学生自身的工作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均能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还需不断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对其求职补贴的范围进行有效扩大。为了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更好的就业,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联合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提供必要的资助,不断建设和拓宽高校毕业生专业培训、见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并对该领域的功能不断进行完善,当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其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更好的就业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不断为高校毕业生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在实践就业过程中,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经常会遭受不同的就业歧视,从而也给其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例如,有不少企业会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性别、户籍、毕业于不同学校的高校毕业生,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需引导社会各企业摒弃不良的就业歧视习惯,并禁止其在各项工作中进行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而是需积极为每位高校毕业生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良好、轻松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其就业的焦虑和化解其就业的困惑。
(四)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持续的诚信教育机制
就业难问题给不少高校毕业生的身心自尊心和生活压力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困境,有部分高校毕业生为了能够更好的求职到一份职业或谋求到一份自身期望和体面的工作,其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往往不惜代价伪造学历证书、虚构自身的学习经历、学业成绩以及实习经历等,当其真正供职于该职位时,便会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而出现无法胜任该工作的问题,不仅会导致毕业生自身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这样的问题也将会导致就业企业对毕业生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健康、稳定的就业。为此,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需建立持续的诚信教育机制对学生进行培育,教导学生先做人、再做事,同时还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培养其形成崇高的精神理念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需贯穿和融入诚信教育,才能促使其毕业以后做一个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人,从而為其就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快速建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
若就业是人们生活的根本保障,那么就业的源泉便是自主创新创业,并且我国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以及实施和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便是积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快速建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才能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其在市场经济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我国政府在2015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升级的有效途径是打造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和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双引擎,其中的创新、创业主要群体便是指高校毕业生,为此,高校在对其培育过程中,需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利用多种渠道为其提供创业基金、多方位为其设立创业成功的激励机制等,将能有助于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形成创业意识和户获得创业成功。
高校毕业生是促进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储备人才,但是从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大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在经济增长“东低西高”背景下,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又面临着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岗位与毕业生自身预期供求不太匹配等新的就业挑战。基于此,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培育过程中,高校需不断改革自身的教育机制、政府需不断加强建设保障机制、不断为高校毕业生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对高校毕业生需进行持续的诚信教育机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快速建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才能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好的就业,从而能有效缓解和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牛秀奎.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探析—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张兰月.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2).
[3]宋迎秋,潘雄基,邓永超,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模式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宋迎秋,张韬,林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就业心理危机感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03).
[5]耿立卿,张野,王倩.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2).
[6]蔡传钦,宋迎秋,潘红,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和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3,(12).
[7]吴文峰,卢永彪.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8]靳伟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22).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名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心理疾病防控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Y17229;作者简介:饶芳,硕士,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