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愤怒的外衣

2018-04-21 08:07王小明
莫愁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最亲亲密关系脾气

文/王小明

关系好的人,才敢毫无顾忌地向对方释放负面情绪,因为彼此感到安全。

我有一个独特的技能: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否在跟父母打电话。因为跟父母通话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和朋友聊得热火朝天,转身一接起爸妈的电话,立马变成冷漠脸:“嗯”“啊”“知道了”没事儿我挂了啊”,一句话蹦不出几个字。

我们可能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对不熟的人,即使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会礼貌地表示“您说得很有道理”,对好朋友,却会直接怼道“你懂个毛线”!

“不要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类似的道理听了一万遍,为什么实践起来总是那么困难?也许是因为,那些最坏的脾气,就应该留给最亲的人。

同事平时脾气很好,对着父母发的那一大串长达59 秒的关心语音,心里却腾起浓重的烦躁和怒火:“唠叨什么啊!烦死了!”同事也反省过为什么自己总是忍不住跟父母发火,感觉是:白天装了一整天的人,太累了。每天的好脾气和坏脾气是有份额限制的,今日的好脾气份额都在工作中用完了,到家就装不下去了。

压抑或是伪装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在公开场合,我们常常要花力气维持友善甚至热情的专业形象,但对着最亲的家人,我们可以不用顾虑那么多,自由,甚至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这并不是故意对父母怠慢,只是更愿意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喘息的机会。

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般的反应是赶快找解决方案,而不会去抱怨。但跟恋人在一起时,对方说了一句不好听的,我们都有可能感觉特别受伤,或是气得想要掀桌子。这是因为,和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更多的诉求是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沟通。而工作场所中,大家的第一目的是把活儿干好。

其实,无论是冷静地思考处理方案,还是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都是我们在积极地应对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

在亲密关系中,比起把事件梳理清楚,道理讲得通透,我们更希望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能得到对方的关怀和接纳。冲亲人发的脾气并不是针对他们本身,而是更希望在情绪上得到理解。

有时候我们和父母发脾气,正是因为相信,对他们发点小脾气,不会有什么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对外人发脾气,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承担未知的后果。这听起来很不公平,但有人恰恰羡慕这种不公平。

我朋友从小就是个乖孩子,从不敢跟父母发脾气。有一次我们出去玩时,我妈打来电话问用不用等我吃饭,没说几句我就像往常一样,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知道了,没事儿挂了啊!”

挂了电话之后,她对我说:“好幸福啊,真羡慕你能这么跟父母说话。在我家,我从来都不敢对父母有一点点不尊重的语气,更别说吵架了。”

我能够理解她对于“幸福家庭”的定义,在不安全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是不被允许发脾气的,尤其是小孩子。而当一个家庭不允许任何负面情绪的存在时,它也不是个健康的环境。所以,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是承担糟糕情绪的一方,也不用太过难过。其实当对方发脾气时,并不是真的对你有什么不满,而是把你视为安全可靠的人。

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想对亲友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也并不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但我们也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别人恶劣情绪的垃圾桶,亲近的关系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发火的理由。假如我们仗着对方的包容一味宣泄自己的负面情感,尽管对方可能不会因此离开你,但也会受伤。

当我们说:“我今天不开心,可能没办法跟你一起愉快地玩耍。”这是在一段安全的亲密关系中处理自己的情绪;但要是我们大吼:“我这么不开心了你怎么还来惹我?快给我滚!”就变成了恃爱行凶。

所以,如果你面对父母小心翼翼的关心语音,或是不合时宜的来电,也许可以试着脱去愤怒的外衣,向最亲的人,露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

猜你喜欢
最亲亲密关系脾气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炊烟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我没有爸爸了
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
雷锋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二则
酒精脾气等
树的怪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