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8-04-20 07:11杨建昌
赢未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杨建昌

摘要: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一、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儿童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就是证明。绝大多数孩子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等充满兴趣也是很好的证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学时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势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如果教师挖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就能使学生既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创新从质疑开始

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一般是无法有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凡是因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能自由的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鼓励。这样,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后,总是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回答,让他们把话说完,从不中途打断,并且指名回答的面很宽,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课堂上允许不同意见相互争论,有时还有意安排问题让学生辩论。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让他们互问互答,或者让他们用提问来"考"老师。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这样,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思维也就非常流畅,于是便常常会有创新的见解涌现出来。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提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让你的邻居上来教育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实现互动,达到境人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读了《穷人》让学生编故事续写《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之后》,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