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新春时节,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岭里村一片绿茵茵的紫云英格外惹眼,这是岭里村50亩生态水稻基地的绿肥。
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是水稻的天然有机肥,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岭里村开始在稻田里试种。“我们的生态稻米已经做到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了。”岭里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富说。
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的村庄,保护水源是重要职责,近年来,岭里村一直在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现在村里连一个作坊都没有,更别说工厂了。”谈到岭里村的发展,张文富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据他回忆,以前村里还有一些小工厂,比如罐头厂,也有一些村民从事网箱养鱼,但从5年前开始,村庄陆续关停工厂,网箱养鱼也被禁止了,“都是为了保护母亲河。”
2013年底,浙江在全省开展了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行动,并把它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突破口来抓。
岭里村位于钱塘江源头地区,首先必须基本实现“零工厂”,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也受到严格限制。“开化县所有乡镇交界处都有水质监测站,我们这里是源头水,要求一类水出境。”张文富说。
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一度让岭里村的村民陷入焦虑,什么都不让搞,怎么谋生?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抛荒。
在张文富带领下,岭里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2013年开始,岭里村抓住国家公园创建的契机,主攻创意农业。2014年上半年种植向日葵,下半年种植创意油菜,2015年种了彩色水稻和高粱。“彩色水稻就是在稻田里种出一些图案或者文字,比如国家公园欢迎您等。”张文富说。
创意农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岭里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但这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很多收入。张文富觉得,还得找其他路子。
尝到生态农业甜头后,岭里村计划扩大生态水稻种植规模。
2016年,岭里村来了一些扶贫志愿者,他们告诉村民,岭里村有着一类水、二级土,发展生态农业有天然优势。
起初,很多村民心里没底,不施化肥、除草剂,水稻能长好吗?生态大米产量低,能赚钱吗?甚至县农业局的技术员也为他们担心,不使用农药,水稻会不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在志愿者们的鼓励下,张文富和村民们决定尝试转型。
衢州市农办帮助岭里村与浙江农林大学结对,开始试水生态农业。合作社以500元每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5亩土地,试种生态水稻。
生态种植最重要的是养土,生态稻田使用了一些有机肥,如羊粪肥等。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赵光武告诉村民,相对于市场上卖的有机肥,更好的是天然绿肥,如紫云英、黑麦草等,更有利于改良土壤。经过比较,岭里村决定种植紫云英。在5月份进行深耕时,紫云英埋入土中,发酵后就变成肥料。
“不能用除草剂,我们就人工拔草。”张文富说,合作社雇用了流转出土地的农民来种田,给他们开工钱。
为了防控病虫害,生态水稻基地使用了生石灰杀菌,实在有必要时,喷洒生物制剂。稻谷成熟之际,衢州市富平志愿者协会组织随机采样送检,经衢州市进出口检验检疫中心检测,稻米未检测出农残。衢州市农办扶贫开发处处长巫燕飞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志愿者体验、了解稻米成长过程,采样送检可以帮助农民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2016年,岭里村共收获约7000公斤生态稻谷,碾成4500多斤大米,志愿者们以20元一公斤的价格购买了这些生态大米。
“普通大米只能卖5元一公斤,生态大米能卖到这个价格,村民都很高兴。”张文富说。2017年,岭里村生态水稻基地的面积扩大到50亩。
张文富发现,这一片田地出现了大量青蛙繁殖,泥鳅及各种小动物也多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生态水稻的病虫害反而少。“施用化肥的稻田,稻子是深绿色的,很嫩,虫子爱吃。我们基地的稻长得不一样,叶子是浅绿色的,上面还有毛,虫子不爱吃,再加上青蛙多,虫子就少了。”
去年,“6·24洪灾”冲毁了15亩生态稻田,剩下35亩地共收获16130斤生态大米。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些大米于今年2月初售罄,收入16万多元。除去以劳务费形式反哺给村民5万多元,再减去其余开支,还有3万多元盈利。
岭里村村民尝到了生态农业的甜头,他们给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写了一封信,分享这份喜悦,随信还寄了一袋岭里生态大米。
1月19日,车俊给岭里村村民回了信,希望他们坚持质量兴农,生态富村,做好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大文章,推动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村民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合作社希望今年能进一步扩大生态水稻种植规模,不少村民已经表现出合作意愿。“我正在做村民工作,希望逐步把村里所有的土地都流转过来,合作社统一进行生态种植。”张文富说。
村里还打算将生态农业扩大到当地的白玉米、岭里大蒜等种类上。据他估计,经过几年的生态种植,土养肥了,种植技术也更好,生态农业的成本会降低,产量会提高,到时收入会更多。
随着开化水库的建设,岭里村将实施移民搬迁,这片土地将淹没在水下。“有些心疼,但我们开展生态农业,土壤不受污染,淹到水下后也不会污染水。”张文富表示,“有了岭里村的经验,以后搬到其他地方,也能通过流转土地,继续走生态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