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教育扶贫应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2018-04-20 06:10杨凤平
财经界·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贫困村力量攻坚

杨凤平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提高扶贫质量,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关键是解决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一次教师交流活动时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教育扶贫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认为,教育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养稳定脱贫能力的根本之策。

教育是脱贫根本之策

《财经界》: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联合各部委,先后出台约20项教育扶贫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发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黄承伟:教育扶贫,对于扶贫而言,尤其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贵州山区,奶奶正在看两个孙子写作业。

第一,贫困人口实现义务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由此决定了它必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扶贫政策紧紧围绕着精准脱贫攻坚目标而制定,致力于解决目标当中的缺口。中央将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目标,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精准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所以教育扶贫必然成为解决脱贫问题、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育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养稳定脱贫能力的根本之策。如果没有精准的教育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单纯依靠外力帮扶,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脱贫能力,也难以确保持续的脱贫成果。从国际经验来看,接受不同水平的教育,对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贡献有巨大的差异。国际上有一个参考标准,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相比,接受小学教育的人生产效率可以提高40%左右,接受高中教育的人生产效率提高约108%,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生产效率提升约400%。由此可以印证,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扶贫效率,其作用是其它脱贫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教育扶贫是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为长远的脱贫奠定基础。造成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公共服务不均,尤其是教育、卫生资源的不均等,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脱贫攻坚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均衡。在教育方面,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可以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均等化,逐渐建立其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奠定更好的基础。

方式趋于多样化

《财经界》:除了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几种在校学生教育外,还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扶贫手段?

黄承伟:在校教育方面,除了上述提及的几种,还有职业教育。这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上述几种在校教育以外的重要补充形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特别是围绕在校生学费补助、住宿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使未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能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就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脱贫奠定基础。

除了在校教育外,目前还有三种主要的校外教育扶贫方式。第一种是贫困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从实践经验来看,通过有效地培训贫困村中具有创业激情且有带头能力的村民,提高其创业技能和成功率,是实现整村脱贫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如地方探索形成的“1+11”培训模式,以脱贫村为培训基地,为周围甚至跨省、县的贫困村群众提供1个月的集中培训,通过实地考察脱贫成果、面对面沟通交流等方式,增强信心,开拓视野,开启思维。在集中培训期间,创业导师帮助每位学员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创业的设想和项目。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家按照学到的方法创业,在此过程中,创业导师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方式提供指导,确保他们创业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扶贫方式不仅能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创业效果,还能有效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有效培训,将逐渐培养出一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带领全国各地的贫困农村脱贫。这是一个内生脱贫的重要方式,也可以归为精准教育扶贫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形式。

第二种是富裕村与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比如两广地区,广东富裕村与广西贫困村结对,以跟、帮、学和项目对接为载体,将广东的市场、技术、人才和广西贫困村的资源对接起来,提高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能力,同时形成创业氛围,这實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形式。从国家的角度,希望每个贫困村都能通过创新的教育扶贫方式,培养出3-5个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这种富裕村与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教育方式,已在部分地区成功试点,后续还将在更多地方推广。

第三种是通过举办讲习所、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在贫困村中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氛围。贵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给村民讲习近平扶贫思想、将攻坚政策、讲脱贫、讲技术、讲信息、讲市场、讲乡村文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海南的农民夜校通过电视台、网络等形式,有效、有序地开展培训课程。山西某些地方开办的晚上道德讲堂,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瞄准度和效果要兼顾

《财经界》:在提高教育扶贫瞄准度和效率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黄承伟:总体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结合教育扶贫的实践,提高精准度和效率。具体而言,有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加强:

首先,坚持目标标准,既不能低也不能高,确保2020年扶贫对象接受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人为地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不能超越现阶段实际去解决问题,否则就不精准,对其他人也不公平。

其次,坚持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精准识别贫困家庭。教育扶贫要紧紧扣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能扩大范围。现在有些地方将学前教育也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畴,从提升地方教育水平的角度看是好事,但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并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因为现在很多地方还做不到,这是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有些事情是农村发展的问题,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放在脱贫攻坚的篮子里。在现阶段,教育扶贫政策要紧扣目标,避免因力量分散而造成真正的贫困户落在后头。二是根据精准扶贫群体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措施,不能大而化之。例如有些孩子放弃上学,不一定是因为没钱交学费,也可能是学校离家太远;有些地方教育落后,不是因为缺少硬件设施,而是缺少师资。只有精准施策,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效率。

第三,教育扶贫需立足当前,面向长远。教育扶贫的政策设计和支持,不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还要阻断贫困的代际转移。因此,教育扶贫要考虑如何让这些孩子通过上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建立未来的就业基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如果教育扶贫仅考虑让孩子上得起学,不考虑长远,那么即使保证了义务教育,精准度和效率也不高。

第四,总结宣传典型,发挥示范引領的作用。在教育精准扶贫当中,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的例子很多,但总结和宣传力度不够,需要通过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引导其他贫困家庭重视教育,从而提升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效率。

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攻坚

《财经界》:社会力量是扶贫的重要生力军,在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教育扶贫方面,目前有哪些支持政策?效果如何?

黄承伟:社会力量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密集出台的各领域扶贫政策均体现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参与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思想,如《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参与精准扶贫的内容。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重要着力点。

从实践来看,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有几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是增加了教育扶贫的资金投入。教育是扶贫的重要内容,很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比较倾向于把教育作为参与和支持扶贫的重要领域,从而增加了教育扶贫投入,弥补了政府力量在资金方面的不足。

二是探索有效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与政府办学相比,社会力量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措施也更有针对性,比如阿里巴巴开展的贫困地区师资培训和奖励计划,为贫困地区学校培养师资队伍;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在贫困村建立儿童学习交流中心,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有个人的一对一资助等。社会力量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教育扶贫,形成有益探索,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是营造良好的扶贫社会氛围。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是一个可传递和传承的扶贫模式,今天被帮助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帮助别人的人,将这种感恩方式传递下去,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激发社会扶贫热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存在困难但能克服

《财经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工作,还面临哪些主要困难?做好这方面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黄承伟:尽管国家非常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认识不足。人们对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认识仍停留在做善事的层面,而没有真正理解到教育扶贫对于帮助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只有从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从宣传、动员和执行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否则,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只是临时性、功利性的浅层次帮扶行为,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因此建议,通过总结宣传的方式,提高全社会对教育扶贫重要性的认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第二是方式比较单一。说到教育扶贫,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帮助几个孩子上学,但实际上,现在学校硬件和学费已经不是他们面临的根本问题,不同类型的孩子在教育上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例如有的学校校舍修建得非常好,但师资力量很弱。目前地方开始探索通过借助社会力量的方式,支持异地办学、支教等,吸引更多好老师进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这是一种更创新、有效、与时俱进的方式。建议总结这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了解如何参与教育扶贫工作。

第三是合力不强。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扶贫也不例外,需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力量、用工单位等各个相关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扶贫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然而,目前不同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各成体系,合力明显不够,帮扶力量有限。因此,建议逐步形成各方力量统一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促使各方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提升教育扶贫效果。

第四是对接不准。一方面,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希望帮助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但不知道去帮谁、帮什么,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帮助的人不知道从哪里获取扶持资源。双方信息错位,增加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难度。因此,建议搭建信息对接平台,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需求和社会爱心力量的精准对接。2016年10月17日,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的中国社会扶贫网正式上线,截止2017年底,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发布贫困户帮扶需求200多万条,对接成功超过120万条,其中相当部分是教育扶贫方面的内容,社会扶贫效果显著。

第五是监管不力。项目监管不到位,透明度不够,还有个别存在的资金挪用或贪污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多方监督机制的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扶贫环境。此外,建立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如评选社会扶贫先进人物、先进组织、创新性的项目等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扶贫。

猜你喜欢
贫困村力量攻坚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