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被屡屡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活动时,多次提到乡村振兴问题。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这是“一篇大文章”,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实践看,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将来即使城镇化目标实现了,城镇化率达到了70%,全国仍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山东常住人口已突破1亿,按70%城镇化率算,将来也还有3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总体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下一步还要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要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反映了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第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得有丝毫含糊。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一定要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不断增強粮食生产能力,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国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第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戏好要靠唱戏人。人走了,村空了,地闲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好农业后继无人问题。现在,很多村子多是“386199”部队,再过10年、20年,谁来种地?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年轻人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
有一篇采访报道说,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现在有个好现象,就是种大棚菜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70后、80后、90后占到八九成。这个村发展蔬菜产业已有20多年,过去只有60个“小土棚”,干活的多是50后、60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现在的耿店村成了“鲁西小寿光”,年轻人纷纷回村种菜,成了“棚二代”,为什么?村支书耿遵珠讲了三个原因:一是收入有保障,全村户均3.4个棚,保守算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不少超过20万元;二是配套服务好,村里建起育苗场、批发市场、合作社,从买苗到卖菜,不用出村,省心省事;三是生活有品质,村民住上了楼房,通了暖气、有线电视、互联网,还有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卫生室等。这个典型很有说服力,乡村有了富民产业,就能吸引人才,就能留住人、留住年轻人,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第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支持鼓励村民维护公序良俗、崇尚义德勤俭,坚决反对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行为,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制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系列价值观念,如重农扬农、家庭为本、尊祖尚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以丰补歉等,都是人文精华。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这方面更具优势。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农村呈现的是河里游泳、溪里捉鱼、池塘洗菜、井边淘米的景象。现在,在很多农村,那派炊烟袅袅、鸡鸣蛙叫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任务依然艰巨,问题仍然不少。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现在很多地方,农民日子越过越好,但集体观念日益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比较普遍,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乡村秩序的基础受到冲击。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人民日报》1月22日和23日报道的山东省兰陵县代村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代村原先是一个贫穷落后村,民心散,村风乱,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王传喜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后,率领党支部带领群众把一个既贫困又涣散的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共同富裕的村。2017年全村各业总产值20多億元,村集体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5万元,村集体资产增长到12亿元。王传喜同志也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们就是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其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要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平安乡村。
第六,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全国如此,一省也如此。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要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既要有紧迫性,也不可一哄而上。要规划先行,由点到面、由低到高,有序推进,不搞层层加码。要时间服从质量,稳扎稳打,久久为功,防止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跃进”。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追求短期速效,避免负债搞建设。要内外兼修,面子新,里子也要新,坚决杜绝“形象工程”。
而且,“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防止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