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
2017年我国GDP为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超出原先预期0.2%。
粤苏争霸已无悬念,广东稳居中国第一把交椅。如果能够持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深圳在未来10年时间里将超越上海和北京,跃居中国城市榜第一位。
西南省份增速抢眼。成都和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下游成渝城市群的双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以成都为例,无论是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水平,都已经进入中国二线城市之首,仅次于京沪广深。特别是科技创新水平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由于有着广阔的发展腹地,成都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中部崛起势头强劲。中部崛起计划首次施行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2017年中部崛起所涉及的6省市,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增长速度全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东三省经济回暖,但后劲似乎不足。2017年由于整体营商环境不佳,民营经济相对弱小,市场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人口结构失衡和人口净流出等因素,未来东北经济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上海北京迈向高质量发展。2017年,上海经济总量跻身“3万亿俱乐部”,成为中国首个GDP超3万亿元城市,北京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达到2.8万亿元。作为中国的世界级城市,上海和北京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实现中央对这2个城市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在全国经济版图占比继续下降。近年来由于河北产业结构“去产能”的影响,以及环境整治带来的阵痛,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经济版图所占比重不升反降。
海南亟须奋起直追。2017年,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暂未进入“万亿GDP俱乐部”。
2017年有22个省市增速超过了全国增速均值6.9%。低于全国增速的省市共计8个,且全部为北方省市。中国经济“南高北低”现象已经成为事实。市场经济基础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组成:经济自由度、产权保护和企业家精神的弘扬。正是在上述三个方面,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差距较为明显。就市场经济的基础,特别是经济自由度而言,北方省份显然落后于南方省份。要推进北方诸省市的经济发展,重要的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8年全年經济增速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GDP增速估计为6.7%左右。作为经济转型大国,特别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新兴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但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增速虽高,但在经济中的占比需要有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
消费贡献最大。对2018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会在2017年基础上继续提升,接近60%;第三产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仍然会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城镇化继续推进,城镇化水平增速在1.2左右。就外部环境而言,由于美国减税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美国经济2018年有望达到3.3%,进而推动2018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有望延续。外部市场的积极变化,无疑有利于助推我国的经济发展。2018年中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有望在2017年14.2%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实现两位数增长。
长江经济带势头猛。就区域经济而言,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的引擎和发动机的作用进一步突显。无论是长三角城市群,还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是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其经济增长势头都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火车头。2018年,东北三省、京津冀三地以及西北部分省份,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2017年发展态势,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京津冀为例,2018年,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进入实质性阶段,包括一些企业的疏解,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北京经济增速。河北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治理环境污染两项任务艰巨,而新兴产业发展一时又难以成为主导产业,因而2018年河北经济增速难以乐观。而天津,由于滨海新区发展势头受阻,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对天津是一个挑战。就总体情形而言,南高北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实质是市场经济基础存在差异。因而如何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其中推进要素自由流动,保护产权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北方省份更应下大力气加以落实。
动力还需加强。在发展动力方面,需要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大实施产权保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只有这样,才能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发挥企业家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以成都为例,无论是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水平,都已经进入中国二线城市之首,仅次于京沪广深。特别是科技创新水平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
做好对内开放。开放仍然是2018年的重要举措。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甚至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等举措,真正使不同所有制经济能够得到较为公平待遇,这也将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大力减税降费。要释放市场活力,需要把前一段期间陆续出台的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大力减税降费,真正使企业减轻压力。要把减税降费落到实处,需要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口,如果包括街道和乡镇的聘用人员,至少超过8000万人。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口,不能够通过简单压缩的办法减少财政负担,而是需要合理设置政府部门,同时让一些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交给社会。只有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减税降费才有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企业的活力。
风险仍需防范。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风险隐患需要高度重视,并花大力气解决。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较高等较多制约,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负担,金融等领域风险突出等等,2018年的“黑天鹅”事件或许有可能发生,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