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时代》杂志发布年度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入选者都是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成就的女性。58岁的林璎与差一点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的希拉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等比肩——她是榜单中唯一的华裔。
越战纪念碑是林璎的成名作,3米高,黑色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边延伸,又像两面深邃的镜子,雨水流在上面时,像泪珠一样闪烁。墙面镌刻着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战中阵亡的美国军人的名字。“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林璎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那时,这名耶鲁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才23岁,全美共海选了1400多份设计方案,其中不乏名家、前辈的手笔,但终究还是没能遮住后生的光芒。
林璎一战成名。越战纪念碑给了她一个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起点。“全美各地大大小小数百座纪念碑中,再没有比越战纪念碑更能体现美国的政治性和政治力量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这样说。纪念碑落成后的几年,荣誉潮涌而至。林璎接连获得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一度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10年和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先后两次为她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林璎的名字近年开始频繁在媒体上出现。她在建筑界的业绩有目共睹,不过她在中国被人关注,更多时候是因为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相对于家族,林璎更乐意谈论自己的作品。“纪念碑永远是我重要的作品,我将永远为它感到骄傲。”林璎说。当时,她把它当作毕业设计来做。收到作业时,导师仅仅给了个B+。这有点像越战纪念碑落成后,美国人最初的反应。她的设计遭到保守派和越战老兵的围攻,被称为“一道黑色伤疤、令人羞辱的阴沟”。在批评者眼里,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女性是“其他人”而不是“美国人”。他们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亚洲女性没有权利设计他们历史中的光荣和伤痛。批判之声太过猛烈,主管方不得不妥协,在纪念碑旁边加了3个越战军人雕像。
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战纪念碑越来越被认为是建筑界的经典,被评价为“美国的精神”。
此后,林璎陆续设计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妇女桌”、非洲艺术博物馆等享有盛名的作品,进一步奠定了她在建筑界的地位。
越战纪念碑对她造成的伤害和给她带来的荣耀一样明显。因为身份问题,这种荣辱交织的体验,曾长期陪伴着她。
林璎没有试图去解读印刻在眼睛和皮肤中的血统密码,即使它在某些片段中显露出来:“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问我是哪里来的。我小声咕哝了一句‘又来了或者我回答说‘俄亥俄州,然后那个陌生人就会说:‘不,不,你究竟是哪里的人?……我几乎会同这个人陷入争吵,因为我坚持说我就是从俄亥俄州来的……但后来,为了避免冲突,我就说‘我来自俄亥俄州,不过我的母亲来自上海,而我的父亲来自北京。”
于她而言,北京和上海只是一个符号。以求学为名前往美国的林璎父母很少和女儿提及中国的事情。他们没有教孩子们讲中文,一家人用英文对话,也有意识地疏离当地华人圈子,几乎没有参加过每月一次的华人晚宴聚会。“我不认为这是他们(父母)的错,的确我也从未想起过问。因为那些已经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林璎在自述文章中说。
1985年,母亲张明晖带着林璎兄妹第一次回到中国,给了读研究生的林璎一次“心灵顿悟的旅程”。26岁的她惊讶地發觉,自己是那样一个大家族中的一员。
正如当林璎站在领奖台上时,为她喝彩的不仅是美国人,还有整个华人群体,后来的林璎,心里也有了“华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