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堰柯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611830)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绿色发展理念与行业特点相互融合,形成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到总能耗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1]。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又导致资源环境问题矛盾不断增加,建筑能耗增加速度显著。因此应当在建筑行业积极推广现代绿色建筑节能理念,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建筑的兴起和世界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兴起及传播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绿色设计概念在建筑学领域属于重要的构成部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多个元素,如确定不同元素的目标,设计原则等。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过程中,充分分析并且掌握设计的目标及原则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绿色设计和传统建筑设计都具有类似同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人类还要面临多种与环境相关的认知及学科中遇到的全新问题。绿色设计能够使用集成设计理念,集成设计指的就是以不同学科专家合作为基础的设计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绿色建筑中的意义较为丰富,从节能方面的能源保温使用、建筑选址、自然采光、隔热遮阳及自然通风等到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每个环节都充分展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根据生态学理论分析,绿色建筑要能够有效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使建筑能够和大自然成为有机的整体[2]。绿色建筑具体特点从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方面分析,其和自然生态环境相互结合,不仅能够参与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还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能源方面分析,绿色建筑主要优点就是低能耗及节能。从使用材料方面分析,绿色属于回收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
首先,绿色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就是选择良好的地址,包括出行方面、避免生态敏感区域、便于人们日常生活等。
其次,有效使用现场资源,利用降低建筑物的温度对室内热环境质量进行改善。
最后,室内环境是否健康舒适的重点就是建筑和配套的系统是否良好,不仅要求具备环保型建筑材料,还能够设计新风系统、使用自然能源及自然通风。
本次所研究的项目处于某市区,项目占地面积为58244m2;其中建设用地占地49877m2,在该城市当中属于黄金位置。该项目在规划过程中的地上建筑面积大约为29万m2,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在50m至65m之间,主要适用于住在周围配备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建设施等,包含住宅、商业区、办公以及学校等。地下建筑面积总数为15万m2;本次所研究的建筑项目当中所采用的现代绿色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不同方面。第一点表现为节流,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能耗资源问题最大限度的解决,从而使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第二点即为开源,要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如生物质、地热能、水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
墙体保温一般都是使用多层窗户及厚重的砖墙创建,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降低热量的消失。目前都是使用小导热系数和具有良好保温效果的材料,利用合理墙体构造,从而有效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并且还能够减少墙体的厚度,从而提高建筑的有效面积。想要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节能和绿色,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朝向、自然资源、绿化和遮阳等,进而采用绿色节能设备,实现隔热以及保温作用。墙体绿色节能包含内部、中部以及外部等。表1为墙体保温技术的对比结果。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提高保温和隔热的能力,确保室内的环境与气候具备稳定性,以此作为基础。冬天在采暖的过程中有效降低热量流失,减少采暖所带来的消耗。夏天室外的温度相比高于室内,可以减少空调所带来的能源消耗。
表1 墙体保温技术的对比结果
其一,倒置式保温层面。此种方式就是在防水层上面创建保温层,能够屏蔽和防护防水层,温度的变化不会受到阳光及气候的影响,并且也不会出现外界机械损伤。其构造主要为从下到上为结构层、找坡找平层、卷材防水层、保温层、水泥沙浆找平层和保护层,具体做法为:在防水层中直接铺设保温板,在纤维织物中铺设卵石和天然石块,将其作为保护层。施工较为简单,并且耐用、便于维护。
第二,种植屋面。此种节能方式需要在屋面的防水层当中铺设土,锯末,还可以种植一些植物,以此来起到隔热的作用,借助于植物的光学作用实现隔热的目的,将热能进一步转换,变为生物能。同时还借助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散射量提高,最后通过植物培植的基质热惰性及热阻降低内表面平均振幅及温度。图1为种植屋面的构造。
图1 种植屋面的构造
新时期绿色理念在各行各业得到普及,建筑行业当中现代绿色建筑节能理念的应用也会为减少污染和能源浪费奠定基础,值得在建筑行业推广应用。
[1]李文盛.探讨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3).
[2]靳瑞江,穆晴.探讨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4).
[3]谢勇为.探讨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与应用[J].门窗,2016(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