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700-1840年间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①

2018-04-20 07:10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关键词:英国设计

蒋 茜(金陵科技学院 动漫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海上贸易是近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途径。15世纪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相继进行殖民扩张,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与世界海洋贸易的新时代,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变革。海洋贸易建立起经济、日常生活、精神领域与艺术范畴的人类文明新篇章。欧洲对于中国贸易市场垂涎若渴,从唐宋开始,广东、湖南、浙江等地生产的青瓷和白瓷就已远销欧美,清代茶叶更是引发在欧洲对于中国设计风格的狂热。在海外贸易中,中国也获得大量象牙、犀角、珠玑、香料、药材等进口商品,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经济得到丰富。东西方各国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丰富彼此间的物质经济生活,增进往来。1900多年前普林尼说过:文明之所以获得了如此大的发展,应归功于与日俱增的贸易往来于和平的环境。[1]1700-1840年间,当中国物品开始越来越流行,中国物品可以带来巨大利润的时候,欧洲(特别是英国)开始越发频繁的和中国进行贸易。诸多中国商品流入欧洲,也引发欧洲刮起一阵中国风潮。其中以英国最为特立独行,与法、德、意等国不同。

一、独特的中国风格特征

伦敦是18世纪西方少见的工业城市,英国的贵族们有很多都投身到商业社会。尽管英国贵族对于中国物品也非常喜爱,但英国对于中国风格物品的喜爱明显晚于欧洲其他国家。对比法国,英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化的评价普遍不高,并没有派传教士前来中国,对中国经典文人书画也毫不感兴趣,甚至颇有微词的认为中国绘画完全没有章法可言,也没有任何透视技巧,随心所欲。但是中国巨大的商业市场却吸引着他们。英国一方面流行中国风格,另一方面英国文化界对于中国风格大多持批评态度,他们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冷嘲热讽。当时英国为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大宪章》限制,议会会制约国王,使其权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英王室与法国以及德国不一样,他们只享有有限的王权,因此,英国的王室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不像法国皇室的喜好能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品位。与法国的自上而下不同,英国的中国风格具有全民性,也就是说所有的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外来文化的商品会进行传播甚至创作。由此,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物品在样式上显得特别丰富。比如奇彭代尔借鉴了众多元素,将其展现在自己设计的家具中,尤其是窗棂格装饰。在英国白金汉郡地区的克莱顿府邸(Claydon House)存在一间中国风格的房屋,其木质雕刻恰到好处的结合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体现出富于幻想的异国情调。当时的法国流行将中国漆板镶嵌在家具上做装饰,被称为路易十五式家具。英国的钱伯斯却以专家姿态推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中国家具”,所以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比较平民化,人人都可参与设计。

受到法国的中国风格及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英国从法国艺术家布歇、毕芒等人的图案设计中受到启发,对于中国风格的设计相对比较理性也很独立。在银材质器具、炻器、装饰性的壁纸和家具方面认识独辟蹊径,造型极具特点,在欧洲其他国家都找不到相似物品。除了银材质的器具、炻器、装饰性的壁纸、奇彭代尔设计制造的家具,印花类型的棉布等,在18世纪,饱含中国风的庭院是英国对于中国风格衍生运用的一大成功创举,并向欧洲大陆传播,这也是中国风格设计在英国流传至今并对该领域产生影响的唯一方面。

二、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呈现

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最早体现在银制品中,这些金银器采用平雕和浮雕装饰,有中国风景人物和花卉植物装饰,早期在西方并没有输入东方金银器,所以这些金银器多少显出创新意味。上面的图案有一部分来源于英国人自己绘制发行的书籍,如宾治酒碗(Punch)上面的人物就来源于纽霍夫的《中国出使记》①纽霍夫在17世纪中叶作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的随员到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回国后将所见所闻写成《中国出使记》一书,于1658年在荷兰出版。。其他较有英国特色的中国风格物品有“庞蒂浦漆器(Pontypool)”,一种在涂锡的铁皮上进行漆绘的产品,这是对于东方漆器的模仿,当时东方漆器昂贵,这种低档产品漆绘中国风格设计后,给人华丽的视觉感受。

图1托马斯·奇彭代尔,“中国橱柜”,图片来自《The gentleman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1754,蚀刻版画

另外还有炻器,虽然英国的硬质瓷烧造晚于欧洲很多其它国家,但炻器发展一直较为领先。英国炻器造型受到宜兴紫砂壶影响,同时也受传统英国银器影响,中西合璧可见一斑。再有,英国制作的中式风格家具也特立独行,与法国拆解东方漆板,用其来对橱柜进行装饰,德国将家具上进行漆绘处理或者镶嵌具有典型东方风格的图样存在差异,在英国极受欢迎的奇彭代尔样式的家具。这种混合式的英国风格融合洛可可及中国艺术风格,在装饰上以透雕和浮雕手法展示中国建筑窗棂格结构,造型上则在家具装饰的最上端雕刻中国宝塔形象(图1)。这种造型风格虽显得有些怪异,但是最为接近中式家具风格的创新。

英国所生产的纺织品以及壁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Soho壁毯,融合很多中国元素,印花棉布上的纺织品设计和室内壁纸设计,画面夸张,有的植物与动物的搭配衔接根本不符合自然规律,显得极富异国情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人物风景”和

图2 克莱顿屋里的中国屋,1757-1769年

图3 切尔西茶壶,1745-1749年,软陶

“花树与鸟”配上奇彭代尔式家具,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风格的中国室内形象。另外还有木雕也是一大特色,白金汉郡地区的克莱顿府邸(Claydon House)(图2)中就有大量木雕遗存,这些木雕完全是设计者英国人莱特福特(Lightfoot)的创作,中国人物与风景以仿灰泥雕塑的样子呈现,洛可可与哥特风格结合,加上中国人物风景,以及当时英国人最爱用的中国建筑宝塔,这所有的一起组装在一起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中国风格设计。

三、臆造的中国设计形式——以克莱顿宫与切尔西瓷器为例

英国人对于中国风格的模仿,常常将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中国传统题材加以利用,夸张的强调审美,最终臆造出虚无的中国式形态。英国切尔西茶壶(图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茶壶形态取自中国传统的布袋和尚,壶嘴部分是一只张嘴的鹦鹉,两个毫无关联的形象嫁接在尤其显得非常具有讽刺性且廉价。对于中国风格不加分析的狂热崇拜模仿,在诗人詹姆斯•考所恩(James Cawthorn)在他的“关于品味(Of Taste)”(1756)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近年来,英国人快速的厌倦了罗马和希腊文化,转而学习博学的中国的艺术样式:欧洲艺术家太冷静纯洁,中国风格代表一个人的品位,……对于中国风格我们像看神一样凝视,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慵懒地躺在我们用印花棉布织成的椅子上;或在置于大象形态的瓷器与中国神灵间的有着孔夫子形象的柜子上打盹。[2]

图4 约克逊人,1740-1750

像切尔西茶壶和考所恩那样允许制造者和消费者去追随所有外来文化,把外来风格作为一种潮流风尚,在18世纪中期,一个广泛的对于东方材料和欧洲风格的热情,使得这两种风格可以共存。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粗糙环境下的文学评论案例。取而代之的,模棱两可的异国风特性,商业与品味都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物件中,直观而具体。切尔西的茶壶是用来庆祝他们实现了新技术,可以运用异国的材质做出瓷器,而这种技术在英国只有切尔西瓷器厂和少数几个其他工厂试验成功。这种过度夸张的造型,配合材料的创新,尽管从器型上看来显得笨拙、表面也不光滑,波澜起伏甚至还有很多麻点,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成功品。

中国风不仅仅是一个18世纪商业时尚系统中享有异国情调特权的商品,它同时也是这个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评论。切尔西瓷器工厂涉及英国对于外来商品和风格既热情又鄙视的矛盾心情,致力于英国艺术与商业的模仿与创新,切尔西不仅从价格上吸引客户,还从风格上紧紧抓牢人们的眼球。当他们早年开始尝试蓝色釉下彩的瓷器商品时,最被大众熟知的作品当属1740年到1750年他们模仿的撒克逊人(图4)和法国人的陶器,灵感来源于中国器物。中心人物穿着类似中国的服装,坐在花团锦簇的建筑一脚演奏,上方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挂有铃铛的亭子。这种英国人自认为的中国风情带有明显的嫁接感。人物的面部刻画、着装、伞状的亭子、粗大的枝蔓无一不在显示这只是英国人眼中的中国风情。设计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误解与臆造虽然与真正的中国商品没有半点关系,但跨文化设计交流带来的创新与再造仍然为设计领域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与活力。

图5克莱顿屋里的北会堂,1757-1769年

图6克莱顿屋里的壁炉,细节,1757-1769年

白金汉郡保留的18世纪中期最富想象力的中国房间也是诠释英国人臆造中国风格的典型案例。其设计者卢克•莱特福特(Luck Lightfoot)是一个木雕匠人,屋内陈设中国瓷盘、罐、瓶、人物及家具,雕花装饰也竭尽做到中式效果,繁杂的大卷叶纹,东方的人物肖像,场景,植物,一看就是英国人臆想的中国风格,屋中两个最具中式特点的房间“饭厅”,即现在的北会堂以及楼上个画室,现在被称为“中国屋”(图5、6)。

诸如,每个房间都被装饰着刷过白漆的木雕,显示出极度花哨的洛可可中国风。植物的垂饰物、C状的卷轴、铃和拉尖形的装饰。一些带有明显风格倾向的图像,如“中国屋”的木雕人物面孔等,都是来源于已有出版发行的书籍,壁龛和凹室部分分别参照托马斯•强森(Thomas Johnson)的新装饰(1761)(New book of ornaments 1761)和威廉•恩斯(William Ince)与乔纳森•梅修(Jonathan Mayhew)合著的环球家具系统(1762)(Universal system of household furniture1762)当中所描述的中式风格装饰图样,要知道,这些书的作者也没有亲历中国,靠着商人与船员的描述与所见的中国外销商品,书中描述的纹样多少显得有些异域风情的臆造。不过,莱特福特的设计视角与设计感是原创的,他的创造力造就了克莱顿屋精致的风格,相比而言,北会堂偏男性阳刚,而中国屋则更加的女性阴柔,在起居室壁龛的框架上,我们可以发现极具中国风特色的图案,龙、霍霍鸟、还有中国人脸,所有这些都极具表现力且被合理布局在房间里。克莱顿屋挑战了当时的保守派对于当代美学的理解,很好地诠释了“多样化的结合(unity amidst variety)”。

当中国风格设计很少被上升到理论层面来研究,而是被纳为实践领域。正如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所观察到的,模仿是艺术天才的重要基础。同样的,制造业天才的实质是将已知的共识做出革新。从1730年,当创新的概念开始主导英国设计以及制造业的兴趣,异国情调的中国商品提供了适合的也容易接受的风格,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很有亲和力也易于接受。受到外来影响吸收同化,提高改善外来风格和原料是当时英国设计史的典型特征,18世纪中期亚洲和欧洲商品融合的根源是增长经济与艺术思考的重合。大众鼓励英国工匠和制造业生产者开发原料和制作流程去模仿瓷器、漆器、印花棉布和其他外来奢侈商品。国际贸易环境呈现出生机勃勃且迅速生长的趋势,贸易保护主义和顽固的民族主义混合着瓷器制作生产公司对于外来产品和风格的热情。

事实上,社会阶级实质性的品位表述才是这个趋势的中心。英国上流社会的世界性品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风格的模仿,可以被看做围绕着熟知的(法国)和未知的(中国)双重外来风格的结合。法国作家伏尔泰,极度赞扬中国,认为中国是“一个帝王统治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有着大量人口并且取得极大成功的国家。”[3]18世纪英法七年战争爆发,影响英国上流贵族对于所有关于法国事物的兴起,其中包括了中国风格。[4]越来越多的工匠自诩为设计者,通过设计与产品明确突出他们创新的、容纳世界的特征与热情。为了突出英国设计的原创性特点,威廉•怀特海德(William Whitehead)1753年在爱国杂志“世界”(The World)写道:我们的中式装饰品就如我国法国丝织品和红酒一样,不是我们自己的制造业,但在过去几乎没有对英国做出贡献的,是我们的发明才能。[5]言下之意,应该注重英国人自己的改良与创新设计。特别是在1750年和1760年,英国的中国风风靡全国,设计领域和制造业的创新与中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身份紧密相关。从东方和内陆的商品输入,以及英国国内具有中式风格的相似商品,都成为这股风潮的中心。

结 论

归纳而论,中国风格应当归属与于英国皇室与民众的私人品味,之所以传播面如此之广,是因为社会的阶层及人的趋众与虚荣心理促使大众跟风。在18世纪中期,英国关于中国的看法结合中国风格的商品化领域的肖像学。在市场的逻辑中,真理通过重复而被认识,熟悉的中国风格常常被以中国标志性符号重复使其成为英国人也认可的中国标志。最终,中国风格为之后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视觉形象化中国的样式以及声称真实可靠的以及可辨识的中国文化。

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不仅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场关于视觉文化的辩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有关消费型社会通过特定美学姿态展示其优点,通过一大群赞助人和消费者显示他们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关系,创造不仅作为消费文化的参与者更创造出文化的评论者。中国风格证明经济学法则除了通过对于新奇事物的模仿和创新,还通过关于市场与这个风格自身特性的抽象概念,特别是流通、过量与不稳定性。这个观点成为中国风格最典型的特征。东西方之间的学习交流过程不仅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还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在相互传播与交流中,对东西方各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史中,海洋贸易给各国带来互助共赢。

参考文献:

[1]让·诺埃尔·罗伯特.从罗马到中国——凯撒大帝时代的丝绸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7.

[2]James Cawthorn.Of taste[J].in Poems 1756, London:W. Woodfall, 1771:115-116.

[3]Thomas J.Schlereth.The cosmopolitan idea in enlightenment thought[M].Pari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7:70.

[4]Gerald Newman.The rise of English nationalism: a cultural history(1740-1830)[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7.

[5]William Whitehead.The World[M].1753.

猜你喜欢
英国设计
英国的环保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英国圣诞节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