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霞/湖南省档案局
民间档案一般指区别于官方档案的、由个人或非官方组织(机构)等保存的档案,从其形成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由个人或非官方组织(机构)等形成的档案,它来源于民间、反映民间真实的社会生活;另一类是因各种原因散落在民间的官方档案[1]。民间档案种类丰富、内容与形式多样,包括实物、口述资料、声像档案等。近年来民间收藏热已然兴起,由于民间档案具有来源分散、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等特征,对其进行可信度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
可信度理论来源于传播学,最初是指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可信性进行判断和评价。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可信度概念既包含信息或文本本身的可靠程度,也包括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过程。“传统的信息采纳理论和显著性—阐述性理论(Prominence-Interpretation Theory)研究中,学者一般认为信息的可信性主要有两个评价面:信息本身;信息来源。”[2]在档案学术领域,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档案学者梅纳德丁·布里奇弗德指出了“可信性”在档案鉴定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确定凭证的可信性是决定文件是否保留的一个因素”[3]。笔者结合民间档案本身的特点,对影响民间档案可信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来源、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
来源可信度包括收藏者情况、来源渠道以及权威认证。一是收藏者情况。收藏者与藏品的关系、收藏者的文化品位、收藏年限、在业界的口碑和地位以及其已有藏品的价值情况,都会对民间档案的可信度产生较大影响。有些民间档案的收藏者本身就是收藏领域的专家,其收藏经验、知识背景、在业界的地位都会使人对其收藏的藏品作出较高的可信度评价;还有些收藏者只是出于一时兴趣或是为了经济收益进行收藏,本人对藏品的情况一知半解,也缺乏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其收藏的民间档案进行评估就会更为谨慎。此外,许多民间档案收藏者与藏品本身有着深厚渊源,如收藏的民间档案是收藏者先人遗留的私人信函、日记、手稿、族谱、藏书等,这些民间档案一般来说可信度较高。
二是来源渠道。不同于官方档案,民间档案的来源极为复杂与多样,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档案,常常历经战乱和人事变迁,数易其手后其来源难以追溯和确定,而有些与收藏者渊源颇深的档案却有着确定的流转走向和传承路径。正因为民间档案的来源具有复杂性,我们在评价民间档案的可信度时要将来源渠道的确定性和可追溯性作为重要的考量因子。一般来说,来自于家族传承的族谱、手稿、证书类档案以及从档案形成者或与档案形成者有紧密关系的个体中收集的档案,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目前,一些机构和组织对民间藏品实施了备案登记制度,这对民间档案的可追溯性评价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权威认证。民间档案收藏者为证明藏品的价值,会对藏品进行认证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通常认为通过权威认证或鉴定过的民间档案可信度较高。但由于档案鉴定工作与文物鉴定有明显区别,加之没有专门的认证或鉴定机构、无法出具专门的证书或文件,所以在实际当中,有关民间档案的鉴定和认证也只能在行业的小圈子里进行,但行家和权威人士的认定会对其可信度评价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民间档案内容表达的方式与完整性、内容与史实的一致性以及内容与背景信息的对应性,将成为判断其可信度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是内容表达的方式与完整性。档案内容通常要传递一定的信息,达到一定的意图和目的,其信息的传播与表达都会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其表达方式会迥然不同。可通过对档案文本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措辞方式、书写格式以及内容完整程度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对档案形成的时期及相关背景做出初步判断,再与档案内容中表达的信息进行比对,确定其关联性或一致性,从而评价档案的可信度。
二是内容与史实的一致性。档案反映了历史,档案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指档案记述和反映的内容要与客观的历史史实相符合,能确定或印证一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情形。档案内容与史实的一致性就成为了评价民间档案可信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子。当然,在民间档案藏品的鉴定中也会发现,部分档案伪品常常采用“以史造档”方法,即按照史书所述史实伪造档案内容,这样档案所载内容当然能与史实相符,但如能结合影响民间档案可信度的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往往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结果。
三是内容与背景信息的对应性。档案内容所承载与传达的信息都是发生在一定历史时空背景之下的,与之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常常能从侧面佐证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在评价民间档案可信度时常常需将档案中陈述或发生的史实内容与同时代相关联的人物、事件进行连结、比对,找出联系或差异,如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发生场地和人物关系无法对应时,常常会对这份民间档案的可信度评价产生负面影响,相应的可信度评价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将内容与背景信息的对应性也作为评价民间档案可信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是档案载体形态和外观形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形态下的档案载体形态和档案外观形式常常呈现不同特质,如常见的纸质文书档案,由于其外观尺寸、原料的不同,常常表现出多样化特点,而民间档案中种类繁多的实物类资料,其载体、外观形态更加多样化,这些档案载体的外观形式都深深地刻上了历史的烙印,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对它们的特点、形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甚至借助科学的检测手段,能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评价。
二是档案的责任者、印鉴、签名等相关要素的完整性。档案特别是文书档案,其形成和制作往往要经过特定的流程,并经过相应的批准程序,因此档案在形成和流转过程中就会形成或保留一些相关的要素,如档案文件上的印鉴、签名以及阅读后的批注等,这些要素也是对民间档案进行可信度评价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档案的特殊元素。一些档案具有较为特殊的外形、制成材料、书写方法、笔迹或图案,还有一些明显的反映时代特征、历史特点、人物个性、艺术价值等的特殊元素[4],这些特殊元素在我们评价和判断一份档案的可信度时极有参考价值,如阮家新在《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就列举了太平天国时期的田凭(土地证)、门牌、税单等实物,其内容、形制都较独特[5];再如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永州女书档案,其独具女性特色的文字与书写方式引发世人关注。
表1:民间档案可信度评价指标
综上,笔者引入了传播学中的可信度概念,从来源、内容和形式三个角度出发,标识出民间档案可信度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初步形成民间档案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为便于下一步指标权重的计算、确保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指标设计过程中兼顾全面性、代表性、可靠性,没有采用复杂的多层指标。本指标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还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力求更加科学合理,能为民间档案的收藏、鉴定、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余珍.论民间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档案,2015(4):59-60.
[2]张星,夏火松,陈星,侯德林.在线健康社区中信息可信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88-96.
[3]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8.
[4]刘国能.档案鉴定工作内容、原则、标准与方法——档案鉴定工作及其改革(之二)[J].中国档案 2005(9):32-34.
[5]阮家新.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3(0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