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种捕之不尽,捞之不绝的小龙虾引发了很多吃货的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都要从一只雌虾说起。
1995年,有人在美国佛罗里达国家公园钓上一只小龙虾。这只雌虾,看着很像广泛分布于北美的龙纹螯虾,但又有些不同。它的花纹是青白相间的大理石纹路。
一名水族爱好者买下这只虾带回家养,结果没多久就吃不消了。这只雌虾,自己可以生出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儿”们,而且一次就产卵数百个。
这种虾出现在德国,最早也是在1995年。
当年,一名美国商人带了一大袋“身份不明”的小龙虾。有人说,可能这个商人带来的是一只,但在路上就成了一袋子。
对于这种没见过的新品种,当地的水族宠物爱好者自然非常喜欢。可这种小龙虾繁殖得太快了,这些宠物主人就选择在附近河流放生。在自然环境中,大理石纹螯虾根本不需要刻意呵护,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速度,它们从一个湖泊迁移到另一个湖泊,从一条溪流扩张到另一条溪流……除了数量呈几何级数疯狂增长,它们分布的地域也越来越广,
不久之后,因为体格强壮、生命力顽强、繁殖速度快,这只雌虾的后代不断自我繁殖,后来被带到了欧洲、非洲、亚洲,并且二十年间就攻陷了大半个欧洲,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003年起,德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这个“自我克隆”的物种,把它称为“大理石纹小龙虾”。有科学家形容,它的繁殖速度,就好像“癌症细胞进攻宿主一般”。
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分子遗传学家弗兰克·莱科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这个物种。一个傍晚,莱科和朋友打着灯光,来到浅滩,一小时用手就抓到了150只。
莱科从5年前开始研究“大理石纹小龙虾”。2月5日,《生态学与进化》杂志刊登了他有关这种小龙虾的最新研究报告。他觉得,或许这种生物的基因,能够揭示遗传学的内在机制,进而对癌症的研究有所突破。
研究成果显示:“大理石纹小龙虾”的基因,与原产自美国的小龙虾惊人的相似。但它比只拥有2组染色体的普通虾,多了1组染色体!
分子遗传学家弗兰克·莱科
研究团队最后得出结论,“大理石纹小龙虾”最初可能是由两只来自不同地区的小龙虾交配而来。其中一只虾的卵子或者精子发生突变,从而造出了有3组染色体的新品种。
染色体多了一组不可怕,但获得的能力相当厉害——它居然可以单性繁殖、克隆自己。所有出现在欧洲、非洲、亚洲的这种小龙虾,基因都是一样的!
由于“大理石纹小龙虾”几乎什么都吃——腐烂的树叶、蜗牛、鱼卵、小鱼和小昆虫……变异使得它又能单性繁殖,只需出现一只,就能在某一地区,形成一个生物群体。
目前,这种小龙虾至少已经攻下了大半个欧洲,建立了无数个“女儿国”——捷克、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匈牙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等国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物种入侵”。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这种小龙虾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在日本北海道,也出现了这种小龙虾的身影。有人在札幌市内河流,捕获了野生的“大理石纹小龙虾”。
2007年,英国对这种小龙虾下了禁令,因为它不仅繁殖太快,还是小龙虾虾瘟的携带者。这种难以遏制的疾病能通过水域传播,可能会让本土的小龙虾灭绝殆尽。
作为一个年轻的物种,“大理石纹小龙虾”给了科学家一个从生物变异初期就开始观察研究的好机会。科学家恰巧见证了一个新的单性生殖物种的诞生。它的出现或许可以揭示动物界的一个谜团:为什么动物要选择有性生殖。
研究人员认为,“大理石纹小龙虾”的繁衍方式,可以使它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爆炸式地增长。单性生殖是一种极优的短期战略,但长期来看,有性繁殖依旧更占优势。
变异出现的第三组染色体,在生育力和适应力上帮了这种小龙虾,但克隆体一般的单一构成,使得它也很容易被某一种疾病“屠杀”。这也是无性繁殖、单性生殖的物种稀少的原因——它们既容易庞大,又异常脆弱。
有科学家说:“它们可能只会存活十万年,对我个人而言,这段时间足够长了,但在生物进化史上,只是雷达上的一个光点罢了。”
看到这种数量巨大的小龙虾,中国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是——它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呢?
果壳网科普作家“飞雪之灵”回答说:“其实完全做熟后吃没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这货的个头有点偏小,通常体长不到10cm,吃起来费劲还没肉,所以并不看好依靠吃货来解决入侵问题……想一想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吧。”
Flamencooo-:味道怎么样,说吧,想被吃成几级保护动物?
enrunzhou:那么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
苍泉镜:买一只回来以后就永远有小龙虾吃了??完美!
岁月掱手:“体长有10cm,费劲没有肉……”你们一定没来过大湖南吃夜宵……
海棠葬:这个10cm的话可以爆炒,跟吃蚱蜢一样。
卖不出东西的店主:什么虾?有本事来我们这边宵夜摊一趟,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