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安
(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蓬朗医院影像科 江苏 昆山215000)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源于高血压症状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心脏功能损伤和结构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而表现出来的头痛、胸闷、心电图异常、呼吸困难等一系列心脏病症状[1]。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无特殊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普通高血压患者无明显差异,病情一旦进入进展期,患者心肌细胞和心脏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给以有效治疗,可避免病情进展至心力衰竭阶段,为此,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早发现、早治疗成为防治的关键[2]。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或胸部X线片,随着超声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心脏B超检查被大量应用于临床中,为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可靠性,本文将心电图和B超检查同时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9例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82例,女47例,年龄在63~76岁之间,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29例患者均被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未见其他类型心脏疾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12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7±2.2)岁,高血压病程在5~13年之间,平均病程(7.9±1.5)年,高血压分级中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8例,Ⅲ级患者25例,合并有糖尿病者7例,高血脂者14例,对照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9±2.6)岁,高血压病程在4~15年之间,平均病程(7.6±1.8)年,高血压分级中Ⅰ级患者14例,Ⅱ级患者26例,Ⅲ级患者21例,合并有糖尿病者5例,高血脂者11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检查方法,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对照组采用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组则应用B超进行诊断,左室肥厚、左室增大、左房增大及主动脉扩张等,参考《临床血管病学》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心电图检查显示患者左室电压升高,额面心电轴角度左偏小于30度,且QRS波最大向量与ST-T向量之间出现明显的对向变化,上述心电图检查结果只要符合一条即可判断为左室出现肥厚[4]。B超检查显示患者收缩期室壁厚度明显增加,以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作为参考指标,一旦增厚比例高于65%以上,且舒张期时患者前后直径高于12.5mm以上,即可判断为室间隔肥厚[5],当男性患者左心室内径高于55mm时,女性患者左心室内径高于50mm,即可判断为左心室增大。同样以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作为参考指标,舒张期时患者前后直径高于13.0mm以上,即可判断为左心室后壁肥厚[6]。
采用SPSS17.0软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肥厚检出率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左室肥厚检出率比较(n,%)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增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等检出率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其他临床特征检出率比较(n,%)
心脏是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患者血压长期处于高位得不到有效控制,心肌收缩力会代偿性增高以维持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长期处于高位则会使心肌细胞纤维变粗、肥大等病理性改变,整个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出现向心性心肌重塑,即为临床上所称的心肌细胞肥厚,患者此时会表现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为了保持正常的心博量和心室充盈,患者的舒张功能会逐步减退,随着心肌收缩功能的进一步受损,心腔会出现不可逆扩大,加上肺静脉回流受阻,患者即会出现慢性左心衰竭症状[7]。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心悸、头痛等症状,且这些临床症状都较为轻微,与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极为一致,因此大多数患者对此类症状缺乏必要的警觉性,一如既往的当作普通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此时的临床症状表明,患者的心脏输出功能已经受损,心肌细胞已经出现不可逆肥厚,心脏结构也已经出现不可逆病理性改变,发展至此阶段患者如果还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发展成心力衰竭,从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和患者死亡率。
大量临床和文献资料均认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防治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一旦错过早期的最佳治疗时间,会给患者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为尽早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电图被最早应用于临床中,心电图是一种便捷、无创、费用低的检查手段,其能准确记录心脏的各种电位活动,从而分析心脏收缩、输出等功能的变化,并且心脏的各种活动能以图形方式展现出来,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症状为心肌缺血,而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心电图检查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有较广泛的应用。随着B超技术的日益成熟,心脏B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该检查方法能明确辨析心脏结构是否正常,对于心脏的各种病理学结构变化有更为直观的发现,尤其是对心脏血流量、受损程度、周围组织情况等能形成逼真的影像,其真实程度与心脏结构基本一致,因此相比心电图检查,心脏B超检查则更为准确可靠[8]。本文将心电图和B超检查同时应用于临床中,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种心脏病理改变检出率明显更高,由此说明,心脏B超检查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检出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1]赵颖奇.研究心脏B超与心动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S1):58-59.
[2]王毅,邓学平. 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22(3):242-243.
[3]王金燕.心脏B超检查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 136-137.
[4]陈俊枝.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B超检查结果与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6):46-47.
[5]李玉.B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诊断的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9): 73-75.
[6]史玉爽,杨媚.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5,10(1):112- 113.
[7]陈莉.7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B超与心电图的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5(12):7497-7498.
[8]丁长微,张明子.25例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B超表现及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