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晓芳 李林
【摘要】专业实习作为法学实践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需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培养方案定,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学年结束后进行,这样安排一方面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避开考研就业时间;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工作中提出了实习前集训和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优化;实习上岗集训;考核评优机制
一、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的优势
笔者所在学校的法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学年结束后,自7月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时间不低于10周。大二的学生已学习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等较为重要的部门法,能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基础工作。同时,这种实习时间安排还具有以下优势:
(一)深入实践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法学专业的实习既是法学理论教育联系司法实践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同时还是提高學生执业能力,熟悉法律执业环境,增强择业时的综合竞争力,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径。据笔者调查,一方面,实习后返校的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期间深感对法学知识认识不够全面,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法律技能欠缺,会倍加珍惜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一定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做足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学生们本科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由模糊变为清晰,奋斗目标由摇摆变为确定,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选择。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校里老师们再真切的教诲都不如学生亲身体验来的直观深刻。因而,将专业实习时间安排至大二学年结束后的暑期,不仅促使学生返校后在专业学习上奋发图强,还能帮助学生厘清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二)避免时间冲突,提升实习质量
部分院校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与法考、考研、毕业论文交稿等时间冲突,学生迫于考试、就业和毕业等多重压力,实习的时间和质量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实习单位对心不在焉、忙于复习备考的实习生也颇有看法。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学年结束后进行,在时间上提供了充足保证,保证了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安心实习。
二、现有实习模式的几点问题
笔者认为,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学年暑假进行,尽管有上述优点,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尚短,一些重要的部门法尚未学习,缺少对法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积累沉淀,不能胜任实习单位交办的较为复杂的工作。同时,部分同学还没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更加关注是否有旅游景点、是否提供免费食宿、是否有经济补贴等因素,对实习单位工作内容、是否能够提供符合自己实习预期的岗位等却不重视。导致单位不敢将一些较为重要的工作放手交给实习生做,通常只安排学生整理、装订案卷和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等简单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高质量完成。
三、意见建议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在继续坚持大二暑假进行专业实习的同时,可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现有实习模式:
(一)强化实习上岗集训
实习前期集中培训,目的是使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实习,了解如何才能提高实习质量。笔者以为在专业实习开始前的一个学期,应对学生进行实习上岗培训,具体内容包括: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有经验的人员或历届优秀实习生给同学们分享相关经验与心得体会,鼓励和引导学生明确实习目标,确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实习单位;积极开展活动课堂,帮助学生复习相关法学知识,锻炼法律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同时,对大学生崇法人格的塑造也需要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老师对部分思想认识有误、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应予以引导交流,帮助其理解实习的真正价值。
(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教学计划规定,本科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必修课,计5学分,实习成绩对学生的奖学金评选有较大影响。笔者认为优化学生实习考核体制,完善评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评价机制应“评价体系制度化,评价标准确定化,评价周期固定化”。
1.实习单位与学校二者应有机结合,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实习情况
高校法学院和实习单位应重视对法律专业实习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价,共同探索既符合法律专业培养目标又方便实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对学生的整体实习情况予以科学、合理和严格的考核与评价。专业实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中所展现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评价,占40%;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工作纪律等的评价,占20%;学院根据学生实习材料,并结合带队教师反馈和实习检查收集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占40%,三方面各自按百分比折合成最终实习成绩。
2.在原有模式上适当灵活处理,可适当参考学生意见
在实习考核评价上,法律教育者对于实习工作要摒弃形式主义,认真抓好每一项细节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操作技能。据笔者了解,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教学成果评价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实习单位作为指导者,带队老师作为监督管理者不可能对每一位实习学生的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同一个小组同学之间互评可弥补这一空缺,具体可采取小组讨论、老师会谈、竞选演讲等多种形式予以评价。